截至2月13日晚七点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突破百亿票房,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影史的记录。在全国上下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他们批评《哪吒》系列电影背离传统,变成了商业爽剧,失去了文化内涵。
这些充满腐儒气息的檄文,像极了在数字时代挥舞桃木剑驱赶5G信号的跳大神表演。作者用"文化异化"的裹尸布捆住哪吒的风火轮时,恰恰暴露了对"守正创新"的致命误读——他们将文化传承等同于尸体防腐,把创新精神污名化为弑父悖逆,这种文化恐怖主义才是对文明传承最大的戕害。
所谓"守正",守的是文化基因而非僵尸标本。从《诗经》的"窈窕淑女"到乐府诗的"上邪",从唐宋传奇到明清小说,哪次文化传承不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当电影将哪吒剔骨还父的惨烈叙事转化为代际和解的现代寓言,正是对"孝"文化的当代表达;当敖丙从宿命论反派蜕变为灵珠转世的双生镜像,恰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创造性诠释。这些改编非但没有背离传统精神内核,反而让千年文明基因在当代文化肌体中焕发新生。
文化自信从不是靠跪拜祖宗牌位来维系,而是以创新勇气激活传统生命力。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可以化作运载火箭命名,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能够登上时尚T台,为何哪吒不能披上现代少年的战甲?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与其说是对传统叙事的背叛,不如说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跨时空呼应。当“百万股东”们在影院为混元珠的爆发热血沸腾时,他们记住的不只是特效奇观,更是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抗争精神——这才是文化自信最澎湃的脉动。
那些举着"祛魅"旗号的文化刽子手,本质上是在用裹小脑的方式给传统文化缠足。他们看不见封神宇宙在当代语境下的多维重构:太乙真人的川普方言让神仙走下神坛,山河社稷图的粒子水墨激活传统美学,混元珠的量子纠缠演绎东方哲学。这种创新性发展不是对文化的亵渎,而是让古老智慧摆脱经院哲学的枷锁,在流行文化的土壤里长出新芽。当敖丙的万龙甲闪耀IMAX银幕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流量密码,而是千年龙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璀璨新生。
真正的文化守护者从不怕传统的凤凰涅槃。故宫让文物在数字中复活,河南卫视用科技重构洛神赋,这些成功实践早已证明:传统文化唯有经历创新性转化的淬炼,才能锻造出征服时代的文化利刃。《哪吒》百亿票房的背后,是当代创作者对文化母题的大胆重构,是Z世代用电影票书写的文化自信。那些蜷缩在故纸堆里哀叹"礼崩乐坏"的遗老们应当明白:当年轻人开始讨论哪吒与敖丙的羁绊胜过关注漫威宇宙时,这恰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伟大胜利。
站在文明长河的维度俯瞰,我们会发现所有伟大的文化传统都是流动的盛宴。从孔子删述六经到梁启超新史学革命,从敦煌壁画融合西域技法到徐悲鸿中西合璧,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自我革新中绵延五千年。今天,《哪吒》用工业光魔重写封神榜,不过是这场永不停息的文化长征中的新火种。那些企图用"文化原罪论"窒息创新火苗的卫道士们终将被历史嘲笑——因为文明前进的车轮,从来都是碾碎僵尸的裹尸布向前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