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航空航天医学高峰论坛”在中国盛大开幕,国内顶尖的飞机工程师们都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航空业的未来发展。
在这场论坛上,负责歼-15和歼-35设计的总师,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孙聪,发表了《战斗机发展的思考》的演讲。
他透露了自己的梦想:希望未来造飞机能像造手机一样快,这样一来,飞机的研发和生产时间就能大大缩短。
现在造一架飞机,从研发到服役,少说也得七八年,长的要十几年。等这一轮搞定了,技术可能都更新换代了。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先进”战斗机,在技术上其实比民用技术落后了好几年。
以前在二战、冷战那会儿,这个问题还不怎么突出。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飞机没现在这么复杂,设计上基本就是飞机壳子和发动机的组合。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从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设计飞机要考虑的东西越来越多,几乎是成倍增长。各种高科技都用上了,可随之而来的性能、可靠性和成本问题,也成了设计师们头疼的大事。
而且,现在的飞机比过去大了好多,系统也更复杂,这就让研发和生产的时间拉得更长了。
所以说,在这么多变化的影响下,想要快速研发出一款飞机,虽然不是做不到,但很可能要在功能、可靠性和成本上做出妥协。
要是想造一款几乎没毛病的好飞机,那就得耐心点,“十年磨一剑”成了现在各国航空工业的普遍做法。
拿歼-20来说吧,根据公开情报分析,歼-20最早在2007年就开始研发了。等到2011年第一架验证机起飞,再到2016年正式服役,这中间的研发过程可是相当漫长。
那时候的歼-20虽然达到了可以服役的水平,但中国空军只在一些前线部队慢慢换上歼-20,数量并不多。部队和制造商还在继续收集数据,对歼-20进行更精细的改进和升级。
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续了大概五年,直到2021年左右,外界的分析才认为歼-20基本上解决了所有问题,开始大批量生产。
但要注意,这里说的“解决了所有问题”只是针对现役的歼-20A型号。歼-20系列的改进还没完,后面还有经过机身设计修改、换上新发动机的歼-20B,以及双座版的歼-20S。
你看,歼-20的研发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算快的了,从立项到服役还是用了九年多。要成为空军的中流砥柱,更是花了将近15年。
在同样的时间里,手机行业都经历了啥?从大哥大变成了现在的智能手机,而且智能手机自己都更新了好几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的飞行员会把民用平板电脑带上飞机,因为他们的飞机技术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带个平板电脑上去,算是性价比很高的“信息化升级”方案。
美俄现在头疼的问题,中国以后也得面对,而且挑战可能更大。电子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得太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现在开始设计一款军机,十年后服役的时候,很可能会一出来就落后了。
所以,得想办法缩短飞机的研发周期。最好的办法就是搞通用化标准和模块化设计。让新飞机不再是一个死板的产品,而是一个灵活的框架。里面的东西都能像插头一样,即插即用,升级也只需要换模块,就能让整个战机性能上一个台阶。
我们的手机行业就是靠通用标准,每年都能推出新产品。如果国内航空工业也能这样,打破壁垒,建立通用标准,那飞机的研发时间就能大大缩短,生产也更容易,成本也会降低,飞机就能像手机一样,变成大家都能买得起的工业品。
话说回来,歼-20的年产能在估计下已经超过100,直奔200了,很可能就是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未来的六代机,研发速度和进度可能会更加让人惊喜。
央视采访歼-20飞行员董珺的时候就能看出端倪,他说歼-20外形虽然变化不大,但核心功能每天都在升级改进。
当然,“每天”是夸张了点,但这也说明,歼-20的核心功能,像探测、打击、飞行这些,涉及到雷达、发动机、电子设备等,不是简单软件升级就能搞定的。
如果歼-20真的能频繁升级这些核心功能,那它的模块化和通用化水平,可能比外界想的要高得多。
再想想歼-35、歼-36和沈飞的六代机,这些都是继歼-20之后研制的,它们在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上很可能也很出色,这会给它们的研发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