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孩子,不是乖巧听话的,而是不断捣乱的。”这句话并非父母的噩梦,而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对孩子成长的真实写照。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应该像乖巧的小天使一样,只会吃饭、长大、甜甜地笑着。但现实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像小捣蛋一样使出浑身解数,捣乱、破坏、甚至撒谎。这不仅仅是“反叛”的表现,恰恰是孩子在探索自己、测试规则、寻找边界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捣乱”行为是因为不听话、任性,或者是家长教育失败,那你可能误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温尼科特提出,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容纳混乱和情绪”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能够体验到多种情感的碰撞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捣乱、破坏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对世界、对父母、对规则进行试探的方式。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举个例子,孩子拿着铅笔乱画墙壁,表面上看是破坏行为,但其实这是孩子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什么能画,什么不能画?如果墙壁是坚硬的,那铅笔为什么能在上面留下痕迹?孩子通过这些“捣乱”行为,逐步理解世界的规则与限制。

家长们常常会被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搞得头疼。你有没有经历过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或者拿着电话乱拨乱按?这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在进行自我能力的试探:我能不能控制这些东西?我能不能通过自己的一些动作,看到不一样的结果?这是孩子在感知世界和感知自我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孩子看到旋转木马上有人坐得高高的,突然就兴奋地跑过去,手忙脚乱地想要自己也去体验。我们赶紧追过去,想着“别跑太快,摔倒了怎么办”。但朋友却笑了,她说:“让他自己去试试看。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碰壁开始的。”她说得对。孩子的这些看似不听话、甚至有点“冒险”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想要去了解这个世界、去挑战自己能力的愿望。

温尼科特提到,父母的任务并不是抑制孩子的“捣乱”行为,而是要提供一个允许孩子感受混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体验情绪的波动,可以在犯错中成长。父母的正确方式是保持冷静,在孩子的捣乱行为中寻找教育的机会。
比如,当孩子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父母可以不必立刻批评,而是引导孩子:“玩具乱丢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还可能影响别人玩耍的机会。我们一起把它们收拾好,好吗?”这不仅是教育孩子如何与物品相处,更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和秩序感。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需要耐心,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不一定会立刻理解规则,甚至可能有一段时间处于“反叛”的状态。

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捣乱”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他们通过试错和混乱来理解世界的一部分。如果家长能从容应对,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与支持,那么孩子的“捣乱”不仅不会成为问题,反而能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规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仅是规则的引导者,更是孩子情感世界的安全港。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捣乱”时,是否能保持冷静,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捣乱是否真的是一种“反叛”,或者它更像是一种自我觉醒的信号?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父母从日常教育中去反思,也需要我们在面对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那么,你家孩子最近又捣乱了什么?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经验,看看大家是如何应对“捣乱小能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