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韩国造船业,曾以技术和订单量傲视全球,如今却被推到了一个“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巨大的订单诱惑,一边是关键的原材料供应,这后面分别站着的是中国和美国。
究竟是什么让韩国造船业如此进退维谷?
信息来源:《韩国造船业两难:又想要美军合同,又怕不让用中国钢材》,观察者网,2025年3月。
中美夹缝求生,钢材成“烫手山芋”!
全球造船业的头把交椅,现在稳稳地坐在中国手里。这事大家都清楚,但更深层的影响,却在水面下涌动,尤其让韩国感到阵阵刺痛。
韩国造船业以前多风光,靠的是什么?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轮,这些都是技术含量顶尖的“贵货”。可现在,中国船厂也开始造这些高端船了,而且价格还压得更低。
韩国船厂一下子就被逼到了墙角,既要守住高端市场,又得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这平衡木走得,真是步步惊心。
说到成本,就不得不提钢铁。2023年,韩国从中国买了104亿美元的钢材,这几乎占了韩国钢铁进口总额的一半!更让人咋舌的是,这其中七成,都用在了造船上。这种依赖程度,简直是把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
真要哪天供应出了问题,韩国造船业怕是立刻就要“熄火”。 这种深入骨髓的联系,可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回顾以前,韩国船企还看不上中国厚钢板,觉得质量不行。可现在,中国钢铁产业也升级了,质量上去了,价格还保持优势,韩国船企也开始大量使用中国钢材。
现在,像HD韩国造船海洋、韩华海洋、三星重工这些韩国大船厂,用的中国厚钢板大概占到20%。那些规模小一些的船厂,用得就更多了,有的甚至超过一半。
原因很简单, 中国钢材的价格优势实在太大了。 比其他国家便宜了大约20%。 就算在韩国国内采购,一吨钢板也要4570块人民币左右,而从中国进口,最多只要3960块。
算下来,能省下超过15%的成本。 这对于利润微薄的造船业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可就在韩国造船业离不开中国钢材的时候,美国人出手了。
今年年初,韩国通商资源部的安德根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碰了个面,聊的都是“大家伙”——造船。
美国人盘算着,到2054年,海军每年要砸300亿美元,造364艘新船,这订单可不是闹着玩的。安德根也挺上道,说韩国船企愿意给美国军舰、破冰船、油轮这些订单“开绿灯”。
这本来是块大肥肉,韩国造船业却高兴不起来。问题出在“骨头”上——钢材。
韩国造船业的“芯”痛
美国人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这事一直耿耿于怀,美国贸易办公室甚至放话,说中国钢铁是称霸全球造船业的“幕后推手”,暗示可能不让用中国钢材造的船进门。
这下韩国造船业可就犯难了。接美国订单,就得跟便宜的中国钢材说再见,成本蹭蹭往上涨,利润自然就少了。可要是不接,又怕丢了跟美国人长期合作的机会,以后在军用船舶市场还怎么混?
更让人头疼的是,韩国本土的钢铁企业也来“添柴加火”,说中国和日本的热轧钢板卖得太便宜,是在搞倾销,要求政府出面管管。
内外夹击之下,韩国政府最后拍板,减少对中国钢材的依赖,还对中国的厚板征收了临时反倾销税。
这决定一出,韩国国内就炸开了锅。钢铁企业自然是拍手称快,觉得终于能喘口气,好好赚点钱了。
可造船业就愁眉苦脸了,本来跟中国船企竞争就够吃力了,现在成本又高了一截,这日子可怎么过?
先说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中国造船业又强势崛起,韩国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再说内部,自家钢铁企业和造船企业为了利益争执不下,劳动力成本也节节攀升,真是内忧外患,让人捏一把汗。
想当年,韩国造船业何等风光,订单接到手软。可现在,市场风云变幻,不进则退。要想活下去,韩国造船业必须拿出点真本事。
技术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韩国造船业“腹背受敌”,昔日巨头能否绝处逢生?
韩国必须在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轮、环保船舶这些高端领域持续发力,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同时,也要积极拥抱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除了技术,供应链也得重新打造。韩国可以扶持本土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减少对中国钢材的“毒瘾”般的依赖。
当然,也可以广撒网,和其他国家合作,建立多元化的采购渠道,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开拓新市场也是当务之急。过度依赖中美市场,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潜力巨大,韩国应该积极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分散风险。
说起中国造船业,那真是个“励志”。短短几十年,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第一,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规模效应。
当然,中国造船业也面临着美国的制裁和对出口的依赖等问题。韩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少走弯路。
眼下,韩国造船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美国想把它当枪使,用来制衡中国,可韩国又离不开中国的钢材,国内的钢铁企业还怨声载道,抱怨中国钢材太便宜。
这种复杂局面,让韩国左右为难,如履薄冰。造船业可是韩国的经济支柱,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真垮了,对韩国经济的冲击可想而知。
能否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生存,并在全球造船业中继续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考验着韩国企业的智慧,也考验着韩国政府的战略眼光。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必须拧成一股绳,制定长远规划,加大技术投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唯有如此,韩国造船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突出重围,迎来新的曙光。
笔者认为
韩国政府现在也是骑虎难下,想讨好美国,又不想得罪中国,还得安抚国内的钢企和船企,这平衡可真难把握。
未来的走向,现在谁也说不准。也许韩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也许最终会被迫选边站队,付出一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