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于各种电影制度的伟大作者

岁月浅笑的秘密园 2025-02-07 17:16:54

保罗·范霍文

作者时代的作者

导演保罗·范霍文在好莱坞,他的产出频率仍保持在两到三年一部,那更不用说在创作环境相对自由的状态下所要花费的时间了。而有这样发展机会的导演当然也是少数,经历好莱坞的洗礼后,竟还能在欧洲重新焕发生机。他影片所呈现的情色、暴力和宗教色彩总是备受争议,贯穿他的所有创作阶段,而导演本人也经常语出惊人,难道这就是他被各地影评人捧上作者行列的重要理由?如果把他的电影匿名,观众还能辨认范霍文的手笔吗?不妨回顾他的电影生涯来透析其电影特征,最后拼凑出范霍文的作者原型。

《圣母》

致敬希区柯克

范霍文的第一部长片《在商言商》(Wat zien ik?)即开始了相关情色的主题,这是一个关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两位妓女的情感与友谊的故事(起初,范霍文甚至想把该片拍成真正的色情电影)。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迎来了范霍文的第一个希区柯克时刻。在模拟《迷魂记》(Vertigo)泛着绿光,二人等候见面的房间内,主角接待了一名有类似惊吓癖好的客人,因此她假装在门外用力敲门,顺便假扮成《惊魂记》(Psycho)中男主角装扮成母亲杀人的样子,开门惊吓床上的客人(以此让客人高潮)。

有趣的是,像《惊魂记》中玛丽昂(Marion)一样尖叫的竟然是她身后没有察觉到扮演正在进行的女二号!这段的高明之处在于对希区柯克两部都有“扮演”概念电影的植入,而《在商言商》中两名主角的日常工作也需要扮演来满足客人的特殊癖好,这使得影片的扮演概念显现出丰富的多重含义。比起致敬,或许用化用来形容会更加精确,只是这种应用往后几乎绝迹。

《在商言商》剧照

希区柯克用闪回的手法来延迟揭秘,制造悬念:《艳贼》(Marnie)中的闪回被放置在最后来解开玛尼为何精神失常的悬念;又在《欲海惊魂》(Stage Fright)中使用了“假闪回”(谎言式闪回)去迷惑观众,这被希区柯克视之为败笔。范霍文多次效仿这样的手法:《土耳其狂欢》在几近结尾才得知埃里克枪杀奥尔加是一场梦;《第四个男人》(De vierde man)开头的勒杀处理则相对合理,毕竟男主家杰勒德酗酒成性,精神也有点失常;而《她》中,出现了一次米歇尔成功抵抗侵犯者的假闪回(不过能很快得知是想象性的)。

又例如范霍文对三角关系的处理,几乎贯穿了此后的所有作品。这同样让人联想起希区柯克,他常借助人物的三角关系建构出繁复的故事,一点的牵动就足以制造戏剧张力。在《欲海惊魂》中,希区柯克就制造出了复杂的四重三角关系:夏洛特、强纳森和伊芙作为核心的三角形,两两又以弗雷迪、纳莉和史密斯再构成出三组三角。而相对简易的处理则存在于《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中,仅是两个相对简单的三角关系,但有赖于反派角色布鲁诺的邪恶程度,才保证了这种三角的稳固性。

不论是早期令范霍文获得巨大成功的《土耳其狂欢》(Trurks Fruit),还是后来两部题材相对复古的作品《娼妇凯蒂》(Keetje Tippel)和《橙色士兵》(Soldaat Van Oranje),甚至延续至2016年的《她》都一直附带着三角关系的处理。而时常,这种关系的终结都伴随着剧烈的死亡,这或许是他的作品中一直潜藏的暴烈之处。范霍文作为希区柯克的超级影迷,但两者又是如此的不同:希区柯克大量拍摄悬疑片,关注点却仍是“如何讲故事”;范霍文则不然,似乎对“怎么样的故事”更感兴趣,他在选择能够置入特定元素的剧本,因此我们总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熟悉的元素。

《土耳其狂欢》剧照

三元素的配平

在范霍文进入好莱坞之前,还有两部需要被提及的重要的作品。他在以几位荷兰年轻人因摩托越野比赛而展开的故事《绝命飞轮》(Spetters)中,用多组三角关系作为布局,再把他最感兴趣的三种元素:情色、暴力与宗教置入其中,作为他在荷兰拍片时期的精彩总结。随后,他在荷兰拍摄了最后一部片《第四个男人》,开始有意识地处理人物间潜在的分化与转化的可能性。

带着这一边总结一边尝试的劲头,他开始了他的好莱坞生涯,但有一个疑问,在美国体系下,他的情色、暴力与宗教元素还能奏效吗?1985年的《冷血奇兵》(Flesh+Blood)是一个异数,或许是多得中世纪的电影题材,即使是全然的商业电影躯壳,观众仍能看到范霍文对三种元素的均衡并置。

随后范霍文制造出了他好莱坞时期最为轰动的几部作品。《机械战警》(RoboCop)、《全面回忆》(Total Recall)和《星河战队》(Starship Troopers)一方面体现了好莱坞技术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成为了范霍文调配三种元素的实验地,他把情色与宗教元素调到最小,把暴力这种较前两者相对容易接受的元素放到最大,以此来适配美国的社会环境。《机械战警》里,机器人ED-209因失灵用机枪持续扫射测试员工,偌大的弹孔以及飞溅的血肉让观众印象深刻;《全面回忆》的主演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gger)的角色形象使原有的暴力场面更具压迫力;而《星河战队》中,两个种族之间无情的殊死斗争更让暴力呈现得以升级。

《全面回忆》海报

但为了填补另外两种元素的空缺,他掺入了关于科技与媒体的讽刺性思考。在后来者中,像《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这类作品,也可看到这种观念的延续:媒体与科技之神开始取代旧日的信仰,俨然一种新的宗教。于是,范霍文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亦是如此风貌,把取代性元素嫁接在那些被断裂的分支,使作品焕然一新。以上三部科幻片透过电视转播与科技失控等细节展示出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毋庸置疑,《全面回忆》会是一个更好的蓝本,除了惯用元素,还包含了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Philp K.Dick)一直关心的,也和电影有莫大亲近性的命题:何谓真实?

而悬疑脉络下则终于发展出了《本能》这样的作品,获得了争议与票房的双丰收。但范霍文却在2000年的科幻电影《透明人》(Hollow Man)中置入悬疑时产生了水土不服的效果,这多少也与他在一些采访中提到的掌控力丢以及商业电影探索失误相关,最后,电影只剩下视觉效果值得称道。一直竭力保持自己偏好与创造力的范霍文终于被体制所流放,他的好莱坞生涯终究结束于千禧年,新时代对范霍文制造同样水土不服。

时代的试金石

据说在1977年,范霍文与编剧构思《青葱岁月》时,就有了《黑皮书》(Zwartboek)故事原型的构想。当他离开好莱坞后,干脆复辟了历史题材的选择;因为在战争中,性命攸关,身体变得像可供利用的器具,于是对于袒露身体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透过这种诚实的身体展示,反而加深了战争与革命的虚无性,一如《黑皮书》结尾苏伊士运河战争中那重燃的战火。

另一方面,《她》则是承接悬疑脉络,在情色与暴力的处理更为收敛,似乎在离开好莱坞后,他回归到早期相对艺术化的状态,一直在为他的偏好寻找更为适切的落脚点。同样地,在《她》中亦能找寻到时代的印记:女主角米歇尔所从事的是如今流行的电子游戏行业。片中所呈现的游戏制作人与决策者、游戏机制与游戏叙事的紧张关系非常精准,似乎也在影射着电影创作与环境制度的种种矛盾。

《她》海报

即使范霍文在欧洲范围内重新找到接纳他的观众,但据他曾经的说法:《土耳其狂欢》曾被法国戛纳电影节因色情问题而拒绝,而日本电影《感官世界》(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则在三年后被戛纳毫无问题地接受。《艳舞女郎》(Showgirls)的题材、尺度导致票房惨淡,在评论界恶评如潮,甚至斩获了金酸梅的最差影片奖(范霍文则获得最差导演奖),但却不妨碍此片在租赁市场获得的巨大盈利。在家观看租赁录像的这种私密观看形式,是否就说明了部分观众欣赏他几部争议影片的出发点乃是色情?但于范霍文而言,性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于是他诚实地把他希望看到的事物搬演到观众的眼前。

我们自然没法判断范霍文的电影是否总是过于“前卫”而不被时代所理解,但其中隐含的某种“预言”特质总是令人着迷。《绝命飞轮》的主角瑞恩不幸在摩托车事故中导致瘫痪,最终选择坐在轮椅冲出马路自杀;而瑞恩的饰演者,汉斯·范·通厄伦(Hans van Tongeren)在影片上映两年后也选择了自杀。伊丽莎白·伯克利(Elizabeth Berkley)在《艳舞女郎》出演后虽一举成名,但随即星途黯淡,岂不也与影片故事别无二致?另外,在戛纳放映的《圣母》其中所包含的疫病情节似乎也与当下的世界情形产生了对照。如果说时代的症候循环往复,那么“前卫”到底又是什么?无论范霍文电影立足哪一个时间点,都能看到他凭借着强烈而诚实的个人意志凌驾于时代。

在祖国荷兰,他的影片受到非议,但那却是发源地;而好莱坞尽管掣肘颇多,但却使他声名大噪;最后当他选择回归“艺术”的怀抱时,影评人们又把他曾经的作品视为作者性的一部分。电影作者的说法由来已久,根据电影手册派的观点,“作者”可以指导演在场面调度上可辨认的风格,也可以说是拍摄的手法,亦即未曾有关于“作者”具体而全面的解释。电影手册派使用作者的概念,一来为了方便把认同的导演捧上宝座,二来也为了抨击当时日益僵化的法国电影。来去之间,电影作者的概念总是伴随着特殊的语境才得以生发,而在对作者理解较为宽泛的今天,似乎人人都是作者。

如此一来,综合上述特点,便能透过各个面向提纯出保罗·范霍文电影的作者特征所在。他对讲故事有一定的执念,所以选材一直较为写实;而形式上即使略有创新,却是传统的,总是在保持时空的相对连贯来确立故事的顺利发展。不过,这也是大部分“商业”导演的共性,并不足以被贴上范霍文的标签。回顾其生涯,在第一阶段以《夺命飞轮》作结,反映当时荷兰边缘青年的生活形态,三种元素被均匀地配置;第二阶段以科幻片为主,以《透明人》进行元素融合失败作结;近些年作为第三阶段,更为圆融地建构出《黑皮书》和《她》,三元素不再过于突出,但仍极具聚焦力。

对其人其作品的评价则随时代转舵,不断翻新,或许,我们应该从“电影”这个总体概念去理解他的作者性:透过题材与特殊(通常是挑战世俗眼光的)元素结合,与时代和制度碰撞,成为试金石般的存在。在共体时艰的年代,更应感谢保罗·范霍文的个性与力量,他带着特别的电影观念周游于各种制度,为特定类型的电影争取到了世界性的关注。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