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建制最早的城市是辽阳市,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曾在此地设立辽东郡,成为东北首个行政中心。
此后在两汉、魏晋以及隋唐时期,辽阳始终是东北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枢纽,唐代在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管辖范围涵盖东北及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并迁都于此,在此修建宫殿和城墙,意图以辽阳为中心逐鹿中原。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曾经的东北第一城,如今已经褪去光环,沦为五线城市。
为何辽阳会从军事重地沦为到五线城市?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曾经东北第一城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东北两千年的政治中心辽阳市是东北最古老的城市,古时称作“襄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据考古发现,辽阳地区分布许多石器时代的遗址,说明曾有原始居民在此劳动繁衍。
周朝时,周武王给辽阳居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技术,辽阳地区的居民学会了织作、田蚕,极大促进了东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
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在此地设立辽东郡,正式开启辽阳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历史。
这片地区见证了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局面,同时,它作为燕国的军事战略要地,经历过诸多战争,为燕国的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26年,燕太子派荆轲刺秦王的计划失败后,秦王嬴政率兵攻打燕国,一路进军至辽东郡,将燕国彻底吞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将全国分为36个郡县,辽东郡就是其中之一,郡府设在襄平县,因而辽阳市也被人称为“襄平”。
到了西汉时期,辽东郡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成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辽东郡的郡府襄平城人口达到30万人,拥有全国最大商贸中心,商业、手工业以及文化方面极其发达。
考古专家发现,在辽阳出土的汉朝墓葬中,有大量的车骑、乐舞、杂技等壁画,说明当时辽东郡的生活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地区先后由燕、魏、北周等王朝统,这个时期,辽东郡经常发生战乱,致使辽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此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范围涉及东北地区9个都督府,42个州。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辽阳成为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朱元璋先后在辽东地区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在旧城址的基础上几经扩建,成为最大的一座城池。
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女真部队,在辽阳城大战三天三夜,最终攻占辽阳并迁都于此。
努尔哈赤在辽阳城修建了一座新城东京城,并试图以此地为基础占领中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努尔哈赤修建东京城仅仅四年后,他便将都城迁至沈阳,辽阳自此开始没落,慢慢从军事重镇沦为如今的五线城市。
辽阳虽然为传统的军事重镇,易守难攻,但是其周边河网密布,沼泽较多,不利于努尔哈赤骑兵部队的行动。
相比辽阳,沈阳地区辽河平原,向西可直接到明朝地界,向北到达蒙古也仅需两三天的路程,况且沈阳地势平坦,便于骑兵大规模行动。
所以努尔哈赤迁都至沈阳更利于军事扩张和管理,而辽阳则慢慢被沈阳取代渐渐没落。
清朝定都沈阳后,东北大部分商人都相继迁往沈阳,辽阳仅保留着后备储备功能,人口锐减,经济几乎崩溃。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辽阳就深受其害,日军在辽阳毁烧了大量的建筑,掠夺当地的铁矿资源,导致辽阳经济一落千丈。
在日俄战争期间,辽阳发生了近代史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战争,有35万人在此激战,整个城市毁于炮火之中。
20世纪初,辽阳曾面临现代产业转型的困境,因未能适应后期的产业升级需求,传统工业严重衰退。
尽管辽阳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并未被困境所束缚,它正积极寻找着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复苏与振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2015年起辽阳开始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政府投入超10亿元修复广佑寺、明城墙等遗址等,辽阳博物馆里系统展示了从战国到清代的东北历史。
未来,随着辽阳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些历史文化景点有望成为辽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产业发展方面,辽阳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转型。
此外,辽阳地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并加强与沈阳及其他周边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辽阳这座曾经的“东北第一城”正在试图通过工业+文旅融合重塑形象,相信在未来,辽阳一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重现曾经的辉煌。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东北新闻网:2023-06-09:辽阳:一座辽阳城 半部东北史
东北新闻网:2024-11-26:向阳之城 文脉千载 | 辽阳:沉淀千年的东北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