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媒《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正在为所谓的“台海冲突”未雨绸缪,而俄乌冲突中的经验,俄罗斯正在倾囊相授给中国。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在俄乌冲突之后,迅速成立了一个跨机构小组,研究西方制裁对俄罗斯带来的影响,以便在“台湾有事”的情况下,减轻美国及欧盟可能采取的经济打压措施,所带来的影响。但知情人士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立即“武力收台”,而是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
报道称,中方官员定期出访莫斯科,与俄罗斯央行、财政部以及其他参与应对西方制裁的机构密切交流。这样的高频互动,不仅是为了获取直接经验,更是希望从俄罗斯在制裁压力下的表现中汲取经验。
对于美媒的报道,中国的外交部给予了回应,重申中国始终致力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拥有超过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这笔巨额资产既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国际金融稳定的一大保障。但是在极端情况下,若遭到美西方打压,如何保护这些外汇储备也确实是个问题。
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的3000亿美元海外主权资产,遭到美国冻结,这也警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须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风险。
尽管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冻结俄罗斯的央行储备,来制造国际收支危机,但这一策略并未如预期般奏效。这主要归因于,俄罗斯在冲突爆发后,依然保持着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维持了其经常账户盈余。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拥有巨额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制造国际收支危机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寻求,将外汇储备从美元资产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减少对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依赖性。这种策略性调整,不仅是对俄罗斯经验的借鉴,也反映了中国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深思熟虑。通过多元化外汇储备,逐步减少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的经济利益保驾护航。
在全球经济版图中,西方货币和金融结算体系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为美国及其盟友通过经济制裁施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然而,俄乌冲突的经验,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重新考量对这些体系的依赖性。
首要的策略便是去美元化,虽然这一进程需要时间,但中国显然已将其提上日程。根据一份2018年的报告,中国已经着手削减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例。
除此之外,开发SWIFT替代方案,也成为中国应对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中国推出的跨境银行支付系统(CIPS) 已经连接了包括美西方银行在内的全球近1600家银行,为使用SWIFT受阻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备用方案。
数字货币的崛起,则是中国应对金融风险的第三大棋子。该数字货币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脱离传统的金融体系进行交易,从而不受西方金融体系影响。此外,中国还在试验mBridge系统,推动跨境贸易中的数字货币应用。
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了24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美西方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却束手无策。原因在于,俄中两国大多采取本国货币进行结算,避开了西方的金融渠道。
对于我国来说,涉台问题一直都是核心国家利益之一,即便是“台湾有事”,美西方也未必会如愿对中国实施全面严厉的经济措施。美欧制裁俄罗斯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对中国产生类似威胁的效果可能性更低。
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单边主义往往不能达到其既定目标,反而有可能促使其他国家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当前,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向金融自给自足迈进。通过去美元化、发展自主结算系统以及推进数字货币,中国已为可能的极端情况,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长城,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