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公司成为第一家将宇航员送上天的私人商业公司,这也是这位继乔布斯之后的新一代商业奇才的收集的又一个商业成就。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位商业领袖是如何能够成就一个又一个传奇,而把目光集中在火箭上,是什么能把火箭送上天?
当然,火箭上天有着一系列的物理原理的支持,也有化学反应的保障,但跳过这些,或者说这些背后,如果我们再深入的去反思,就会浮现一个疑问,我们在地球上获得的这些知识,当逃离出地球的引力范围还有效么?
抑或是说,我们是如何能够获得一种在宇宙范围内通行的知识,哪怕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地球上,也能保证我们送上天的火箭依然能够按照我们所设计的目标去工作呢?
可能这样的提问,在有常识人的面前,会显得有些弱智。根据现代人的知识,科学就近似于真理,而且是可以覆盖宇宙的真理。可我们是从哪儿得来的这种信心呢,大多数人都是理所当然的把这个原则当作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从未加以质疑。
如果还是觉得这个提问愚蠢的话,可以看一个被说了很多年的例子:在发现黑天鹅之前,所有人都以为天鹅是白的。那么我们在地球上获得的认知,会不会在地球之外会发现反例就被推翻了呢?
这个具象的问题就更具有代表性了,其背后蕴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即关于经验的特性问题。经验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的一切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记,根据我们自身的体验来说,经验必然是孤立的、单独的、特别的。我们除了经验,感受不到别的,也获得不了别的。
虽然我们可以从经验中去推论,比如每天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看到过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这个宇宙中所有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
这涉及到一个经验的有限性的问题,在经验是独特的背后,经验必然就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希望通过经验获得一些必然性的、普遍性的东西,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经历所有的内容,比如看遍全世界所有的天鹅之后,我们才敢断言天鹅都是什么颜色的。
那么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那些物理学的理论,并不是在我们遍历了所有的物理现象之后才得出的,甚至我们还没有走出地球的时候,就能说这些原理对地球之外的天体也有效,那么我们是怎样获得超出我们经验的知识呢?
对经验的怀疑,早在人类文明发源的时候就开始了,后来经过了笛卡尔到休谟,对人类已有的经验以及根据经验所获得的知识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不能相信经验,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还能从什么那里获得一些普遍知识呢?
如果沿着我们最初的提问不断向下追寻,就会发现世界是一片虚无,我们甚至连自己的存在都要质疑,这样又怎么能让自己提起对世界的兴趣,不断去发现和创造呢。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对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持有信心,甚至对认识地球之外、外太空有信心的呢?我们通过经验和思维获得的那些知识,是如何确保在太空也有效呢?
这个一般人并不会去思考,甚至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提出这问题就会被耻笑。但如果我们严肃的对待的话,这当然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我们知道的东西,更无法探索那些不知道的东西。
在所有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的人里,康德可能是获得最多尊重的那个人。他精心的构筑了一套关于人类“认识论”的体系,这里就包括我们可以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的边界问题,以及我们怎么样认识的方法论问题等等。由于整个康德理论大厦非常巨大,所以我们需要将其简化,才能清楚的回答最初提出的那个疑问。
通俗的讲,康德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判断,比如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怎么样的。那么这些判断,实际上背后表现得是一种关系,就是通过“是”这个词联系起来的前后的关系。这些关系里,有一些很基本的,比如关于一个事物在哪儿、怎么运动,运动的规则是什么。这些基本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是空间、时间以及空间与时间的结合所产生的关系。
比如说一个事物在哪儿,实际上就是在表达一种位置关系;说一个事物在运动,表达的就是这个事物的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探求一个事物运动背后的规则,实际上就是在探求位置相对于时间变化所形成的规则。
所以如果说知识就是表达一些关系,那么这些关系核心就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而康德对于时空观,有着自己独特的创见。他认为时空是我们人类思维当中固有的认知外界事物的框架,或者说是形式。
一个认知,从内容上看是我们经验到的东西,而从形式上看,是我们主观当中的时空框架。也就是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在这个形式之中组合起来的。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如何将一些经验中的认知普遍化和绝对化,然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宇宙的一切角落而不失效。或者换个角度说:是什么能够保证我们认识到的事物规律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只是客观的反应事物,只是通过感觉感知它们,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一些从个别现象中总结的东西推广到所有事物中。那么是因为我们天然的跟这些事物有某种神秘联系么?
回到康德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头脑中有的时空框架是我们认知世界一切现象的形式,正因为这个形式是先天存在且普遍绝对的,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一切认知现象的普遍知识。
也就是说虽然经验是个别的,特殊的,但我们主观上组织经验的形式是普遍的、绝对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固定的形式,我们才能保证把不同的东西放进去的时候,会得出一些稳定的结论。
或者用一种并非康德的观点,但更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的方式来说,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里面,有一种东西,是跟自然世界的基本规律、真理是同频的、同构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保证在地球上得到的一切科学知识,在地球之外,在宇宙的各个角落都是可以信任的。
实际上,康德的观点并非仅仅停留在认知的角度,实际上,我们深入考察马斯克公司的火箭上天,背后的核心两个因素,一个是客观的,即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即便知识是在地球上获得的,它们在宇宙中也有效,这一点康德的观点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另一个是,在我们确信了知识之后,我们人类还有自己的能动性,还能造出火箭,能够利用自然规律的同时创造出本不属于自然的现象,这一点实际上在康德观点中也隐含的给出了论证。
因为在康德关于认知的理论中明确的说明了,我们的知识,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我们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时空形式。我们需要将经验与形式相结合,把形式赋予经验,或用经验填满形式。
这一个判断的背后,隐含着两种重要的信息:
其一、康德明确了我们认知的界限,也就是在时空形式的框架内,我们可以认知,超出了这个,我们是无法认知的,比如上帝,我们就无法用知识的方式去认知。但正因为这种界限,也就确保了我们可以对界限之内的知识充满了信心;
其二、康德也给出了我们人类作为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我们并不是被动的在观察、接受和总结,我们在认知过程中贡献了自己主观中的形式。更广泛的说,这样就可以避免决定论,也就是人类不只是自然因果链条当中的一环,被决定着的。而是在认知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形式,并在获得知识之后更能够用自身的创造性超越之前所给定的自然条件。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人类可以摆脱地球的束缚,走向太空,不仅仅是科学发展的成就,其背后,更有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甚至被我们当作不容置疑的常识性的认知论的功劳。
如果不能确定我们的认知,不能相信我们的知识可以放之宇宙而皆准,如果我们的科技飞出地球就失效了,那么一切都会如一场梦境,瞬间化为泡影。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