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9 分钟)
书接上回。
上一辑的末尾,我们讲述到了公元1363年,张士诚自称吴王,要决心与朱元璋彻底进行一次较量。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激斗到来之前,朱元璋刚刚取得了与陈友谅军队之间对垒的胜利,若朱元璋军队乘胜追击,那么张士诚势必凶多吉少。
在这场战役前后是否还有其他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细节呢?张士诚最终结局如何?其身后几百年,得到了民间如何的待遇呢?今日,我们带着以上问题,结束对于张士诚故事的讲解,今日文章是为张士诚故事之下辑。
·与老朱的最后决战前,计谋与兵力两不误
不知您各位是否还有印象,我们在上一辑的故事桥段中曾提及一个人物,杨完者。杨完者最终由张士诚从中斡旋,撺掇达识帖睦迩一起合力为杨进行了最终的送葬。
当时,省愚曾留下一个书扣,称,达识帖睦迩与杨完者二者的亡故都与张士诚息息相关。在上兵伐谋的角度去思考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张士诚无疑内心中有着一盏明灯。至正二十四年,是为公元1364年,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下,自封吴王的张士诚逼迫蒙古将军达识帖睦迩服下毒药,再次成为战场下的斗争胜利者。关于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细节,史料里已经难觅痕迹,我们只能猜测,在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这回合中,张士诚再次成为胜利者。

元末风云四起
也就在这段时间的前后,朱元璋也自封为吴王。此时,长江下游江淮一带出现两位吴王,最后的号角似乎已经到了吹响的时候。此处有一个江湖传说,认为朱张双方交战的初期,张士诚依靠自己势力范围紧邻东海海岸线的优势,曾获得过日本倭寇海盗们的支持。对于此主张,主要见后来的明朝官方态度。然而胜利者书写的辉煌篇章,其可信度有几成,不得而知,至少在目前并未得到日本方面对于该观点的强有力的佐证。当然,有一个侧面证据,认为后来朱元璋君临天下后,忌惮倭寇并实施海禁,与此不无关系。
·最终狂想曲
《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朱元璋试图以
“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
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尤其是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时间节点到了至正二十六年,也即是公元1366年,当时朱元璋全力对付张士诚,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但是您认为朱元璋就可以顺风顺水吗?并非如此。朱元璋麾下猛将,他的儿女亲家徐达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惧张士德”。何人是张士德?上一辑咱们讲过,是张士诚是弟弟,属于张家军中最生猛的一位武将。

当代人对于徐达的畅想
也就是这位张士诚的手足兄弟,军中最有威望之人,在与朱元璋麾下猛将殊死一搏的时候,最终被徐达阵中前锋赵德胜生擒,然而,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并非是赵德胜单方面有过于张士德的军事才能,而是张士德的战马发狂不受控制所致。
明朝史书记录最终张士德的结局为:“于金陵绝食而死,士诚力量大失。”
由于张士德的去世,为张士诚整个军队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公元1366年农历十一月,朱元璋的军队彻底包围了张士诚所驻扎的平江城,也即是前文里我们提及的今苏州市。但是张士诚依然率领军民殊死抵抗,没想到这一场号角,居然吹到了第二年的九月。
此时的平江城已经弹尽粮绝,最终被无情攻破,张士诚被俘,被俘虏后,在押解至应天的路上曾企图自缢但被部将解救。《明史》记载:
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当然,一如既往地,有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总有另外一个版本,在这另一个版本中,则是朱元璋亲审问张士诚,张士诚用斜眼看他,骂道:“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朱怒,赐死,或说以弓弦缢毙,又枭其首于城楼,以示官民。
按照当代人的习惯,张士诚去世应该为46周岁。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在元朝灭亡的前一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死不能怨泰州张,名有玄机久思香
对于张士诚,有这样的民间评价,江浙人称“生不谢宝庆杨,死不怨泰州张”,此处的“宝庆杨”便是上一辑咱们提到的杨完者,显然,在浙江,杨完者是坏事干尽,才让人们对其如此愤懑。相反,张士诚的名声则好很多。
另外,针对张士诚与陈友谅之间,也有着一番比较。在元朝末年起义众割据军阀中,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一说。此处的“富”,各位看客如何理解呢?省愚认为,所谓的“富”并非是单纯的有钱,更多还是对于身边人的慷慨。张士诚盘踞江南十余年,保境安民,轻徭薄赋,这一点毋庸置疑。

张士诚在苏州的痕迹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比较玄幻的民间传说认为,张士诚去世后的几十年,甚至还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朱元璋麾下李善长的结局。
朱元璋原颇礼遇儒生,在儒学领袖李善长涉“叛乱”案时,如何发配李让朱元璋颇犹豫,时人即以张士诚本无名,儒者献名“士诚”,实语出《孟子》一书:“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谗言儒生对君主之不敬,遂导致李善长遇害。关于李善长的故事,以后我们会在明初功臣的合集内专门为大家讲述,请大家拭目以待。
如果说上述几个民间传说还不足以完全体现张士诚在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的话,那么所谓的“久思香”就特别有故事了。
今苏州市中心观前街不远处,有一条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称作“皇废基”,这里曾是张士诚王宫所在地。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怪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有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据说那天是地藏王菩萨生日,张士诚起兵时自称是地藏王转世,而“久思”正是其小名“九四”的谐音,这香便是苏州百姓在祭拜他,明祭“藏王”,暗祭“张王”。而张士诚即是他们心中的“张王”。在平江围困战那几个月中,想必平江居民与张士诚共同的抗争并没有换来战争实际上的胜利,却也是他能在人们心中长久留有一处地位的独特写照了。
·张吴王墓
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还保留有一处“张吴王墓”。张士诚统领苏州十余年,期间苏州基本避免了兵火战事,张又主导减税务农、兴学纳贤、修建水利,使得吴地能够稳定发展,百姓皆感恩戴德,为苏州历史上重要的统治者之一,至今苏州尚有多种纪念张士诚的民俗活动。

在如今的苏州,还有不少张士诚的痕迹
张士诚死后,其墓地有诸多说法,民间曾传说沈万三闻及张士诚死讯后,赴南京寻得张之尸骨取回苏州下葬;另说朱元璋赐葬于斜塘;或认为在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的张墓为衣冠冢。
后世清代多部文献提及张士诚墓位于斜塘。民国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提出寻找张士诚墓,后于斜塘镇北找到,韩邀费树蔚撰、邓邦述书、张一麐刻“张吴王墓碑”于墓前。墓碑等均已不存。墓西原有张王庙,可惜在那不可言说的岁月里,该庙被毁,现移至他处并重建为玉皇宫,宫内设张士诚纪念馆。
·张士诚纪功碑
在苏州,除了上述张士诚的痕迹外,还有张士诚纪功碑的存在,似乎在时时刻刻提醒后来人不能忘却这位曾经有着一番理想的人物。
张士诚纪功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报恩寺塔院内,原名“隆平造像碑”。建于元末,是较少见的元代石碑刻。

张士诚在苏州民众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纪功碑高3.07米,宽1.47米,上下共分四段,描绘了张士诚大摆筵席宴请元使的景象。最上为侍从手持华盖及祥云图纹。其下为正殿、配殿,张士诚及各大臣分坐,摆有宴席。再下为庑殿,有使者进献珍宝。最下为台下武士军马。全碑共雕有人物118人。碑刻用深浮雕法,雕工精细,画面恢宏大气,具有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及此,张士诚的故事讲述完毕,这位生命并不绵长的元末红巾军群雄之一,至少用自己的细心与善意在苏州结下了善缘,以致于几百年来还能被人深深的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