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胡适送给自己“爱而不得”之才女陈衡哲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言外之意:我虽然希望你尽快“开枝散叶”,但我同时也希望你不要为了婚姻而放弃事业。
陈衡哲和丈夫任鸿隽将这副对联挂在他们北京的新家时,彼此相视一笑。任鸿隽觉得胡适有些多虑了,毕竟,他的妻子可是当时中国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代表之一,她如此“新”,怎么可能会和传统一样,为了家庭舍弃事业呢?
任鸿隽非常钦佩妻子的才学,在他眼里:整个中国的女子中,没有一个女子,在才学上能比得过妻子。
陈衡哲
任鸿隽的话并不夸张:陈衡哲早年公费前往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女硕士,回国后,她又成了北大一个女教授。她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女作家代表,结婚前,她就已凭借《一日》、《小雨点》等作品蜚声文坛。
也因为陈衡哲才学极其出众,任鸿隽当年为了追求陈衡哲,竟在自美国毕业回国后,专程跑到美国去表白。这段故事,就是后来的“三万里追妻”的典故。
任鸿隽为了追到陈衡哲,曾在求爱信里情真意切地写道: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中间,为中国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任鸿隽本人也是知名才子,他做过孙中山秘书,还在留美期间创办了中国科学社,陈衡哲被聘为北大教授之前,他就已经成了北大的知名教授。能让如此优秀的任鸿隽甘愿“做屏风”的女子,世间也只有陈衡哲一人了。
任鸿隽确信:这样的女子,就算她自己想为婚姻放弃事业,他也绝不同意。
任鸿隽、陈衡哲与胡适
陈衡哲本人对胡适给他的这副对联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仅仅把它当成一件礼物而已,至于建议,她全然不当一回事。
陈衡哲毕竟和同时代的其他女子不一样,她的骨子里有一种叛逆。7岁时,母亲为了让她将来能嫁个好人家坚持为她裹脚,可自由惯了的她,却在被裹脚后奋力撕扯裹脚布。不管父母如何打骂,她也坚决不裹脚。
面对父母给她安排的“完美”包办婚姻,她不仅逃婚,还专门为拒绝婚姻在报纸上刊登“我陈衡哲将永不结婚”的声明。父母为此断了她的经济往来,她就干脆住进了姑姑家。
留美归国后,面对任鸿隽,她又打破自己昔日的誓言,毫不犹豫地投进了婚姻的怀抱。周围不少以她为榜样的不婚女子,皆为此表达失望,她却只报以淡然一笑。
陈衡哲对“独立女性”的理解是:独立女性应该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选择权,而不被任何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在她看来,胡适的“建议”也属于世俗的“框条”。只要有必要,这些框条,都将会被她逾越。
胡适
婚后不久,陈衡哲生下了女儿任以都,女儿出生后,她一直努力平衡事业与家庭。期间,她辗转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等地。能者多劳,她还一直笔耕不辍。
女儿四岁那年,陈衡哲怀上了二胎。她的妊娠反应并不特别强,于是,她一边照顾女儿,一边腾出手写《西洋史》。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她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非常严苛的作息时间表,上午的时间,她多半会拿来创作。
写作《西洋史》时,陈衡哲的压力非常大,这部著作不仅需要她查阅大量资料,还需要她静下心对每个章节进行构思。
一天早晨,陈衡哲刚刚查阅完资料准备动笔写作,女儿以都就敲她的房门奶声奶气道:“妈妈,你可以陪我玩儿一会吗?”
陈衡哲耐着性子对着门外的女儿说:“我在忙,你等一会儿。”小以都听到妈妈的答复后离开了,可仅仅过了两分钟,她再次敲门并问道:“妈妈,你忙完了吗?现在可以陪我玩儿了吗?”
许是压力太大的缘故,又或许是孕期激素不稳的缘故,陈衡哲竟在女儿再次敲门后,怒气冲天地打开门,将站在门口的女儿大骂了一顿。以都从未见过母亲如此歇斯底里,她当即就被吓得哇哇大哭了。
女儿的哭声让陈衡哲迅速冷静下来了,她忙抱起女儿不住地安慰。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女儿哄好,那个上午,她的工作当然也泡汤了。
当晚,陈衡哲怎么也睡不着,她的脑子里全是女儿抽泣的模样。这件事在让她内疚的同时,引发了她的沉重思考: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可事业,即便没了也可以重新再来。
陈衡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如此大的感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她抱着女儿安抚时,竟发现女儿比她上次抱的时候重了很多,身子也似乎长高了很多。她有些悲哀地想到:她现在如此需要自己,再长大一些,可能就不需要她了。
陈衡哲与大女儿和小女儿
月光爬到陈衡哲的窗前时,心绪略微平静下来的她想起了舅舅:那个对她影响最大的亲人。
陈衡哲的舅舅叫庄蕴宽,他是旧时代的新人,也是第一个和她灌输新思想的人。她通过舅舅知道洋人长啥样、吃什么。舅舅曾在她幼年时告诉她:
“西方的姑娘啊,跟咱们这里不一样,她们不仅读书,还出去挣钱,打扮得也非常时髦。”
陈衡哲坚持让父母送自己去上学,也与舅舅对他的影响有关,舅舅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妞儿,你以后一定要去读书,大多数人都听从命运安排,你要去造自己的命。”
陈衡哲自认为一直未服从命运的安排,她造了自己的命。而她创作的作品,很多也是围绕“造命”展开。其中,《一个中国女人的自述》记叙的就是自己“造命”的过程,而她的奇文《运河与扬子江》,主题也与造命有关。
陈衡哲成功为自己造命,多少是全因为:她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做了正确的抉择。如今,她的人生又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卡,又是她该做抉择的时候了。
陈衡哲最后的选择是:为孩子辞职。
任鸿隽得知消息后很惊讶,但他沉默了良久后选择了支持她。陈衡哲看出来了,丈夫的眼里有愧疚也有怜惜。
任鸿隽与陈衡哲
外界听到她为了家庭辞职的消息后,震动很大。人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个风光无限的新女性,怎么走起封建女子的路子了。
无数人感叹:女人读再多书,再能干,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去伺候丈夫孩子。
陈衡哲昔日的小迷妹们失望极了,她们一直以她为榜样,且都指望她事业、家庭双平衡给她们看呢!
陈衡哲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她也不想对外界做任何解释,她一直认为:懂你的,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解释也是徒劳。
在世人的眼里:辞职回归家庭的那一刻,她就已经不是新女性了。可在陈衡哲自己眼里:辞职回归家庭,恰恰是一个新女性该做的抉择。她认为:拥有选择工作还是带孩子的权力,才她身为新女性的象征。
高学历的陈衡哲有一种自信:自己把孩子培养成才后,依旧可以再次风光无限。
陈衡哲与同学、朋友
彻底回归家庭后,陈衡哲开始在打点家事的同时,制定详尽的教育目标。早上,她带孩子读古文、诗词,下午她带孩子学习英语。自然科学等等学科,也被她慢慢纳入了教育目标中。
二女儿任以书出生后,她再次面临另一个抉择:是否要接着生,直到生出一个男孩为止呢?陈衡哲清楚:若自己再生,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她“重男轻女”,或许女儿也会如此认为。
思虑再三后,陈衡哲摆脱了外界的束缚,找到了自己心底深处的答案:接着生。
第三胎是儿子,陈衡哲和任鸿隽为儿子取名为了任以安。三胎出生后,陈衡哲再也未曾生下孩子,这个决定,也是她自己做出的。
照顾和教育三个子女的同时,陈衡哲也努力做好丈夫的贤内助。很多她的熟识都替她惋惜,觉得她的一生过得“太老旧”。在很多人的眼里,她甚至有些“没了自我”了。
“这些都是我心甘情愿做的选择!”陈衡哲是这样说的,在心里也是这样认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对陈衡哲的看法开始发生转变:他们发现,她只是辞了职而已,她从未停止学习,甚至,也从未停止创作。丈夫的事业,也在她的辅助下蒸蒸日上:他一生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在担任教授的同时,兼任中国科学社社长,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为重要的是:在她的努力下,她的三个子女全部被培养成才了。
陈衡哲、任鸿隽与三子女
长女任以都:1950年代获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首次把中国明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译成英文,后来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第一位华人女性终身教授。
次女任以书,美国瓦萨大学高材生,回国后在政府机关工作,后嫁给了天文学家。
儿子任以安,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1992年任全美地质学会会长。
一门五口五教授,这样的光荣,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奇迹。如果你问这样的陈衡哲是否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陈衡哲用一生诠释了一个观点:独立女性应该是这样的,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抛开世俗的束缚,去做选择。永远做自己,就是最独立的女性。
一个独立的女子,应当活成陈衡哲这般:即便是面对迷惘、面对人们的质疑,始终如一地坚持为自己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