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保卫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又在北方抗击蒙古十余年,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诗人和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历史地位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他一生战功卓著,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他还发明改造了各种火攻武器,组建建造了大量战船和战车,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提升了明朝军队的实力。
而戚继光在密码领域的创新成就更是令人惊叹。
在明朝抗倭时期,戚继光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兵力不足始终是他心头的重负,有限的兵力在面对倭寇的疯狂进攻时显得捉襟见肘。而通信方面的难题更是让他陷入困境,朝廷派广东总兵刘显率兵增援兴化府时,刘显派出的 8 名通信士兵被倭寇杀死。
倭寇还冒充士兵带着伪造的书信混进城中,导致兴化府被占领。
这一惨痛的教训让戚继光在后续的抗倭行动中格外谨慎,他深知传统的通信方式存在巨大风险,一旦通信被截获,不仅作战计划会暴露,还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戚继光迫切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通信方式,以确保与其他将领的协同作战。
正当戚继光为通信难题一筹莫展之时,他看到城中的百姓在为上元节准备灯谜,这一景象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间给了他灵感。
他立刻意识到,可以利用诗歌作为密码本,创造一种独特的通信方式。
于是,他连忙赶到募军处,命人拿来笔墨和纸砚,挥笔写下两首诗
。第一首:“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第二首:“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有机可乘歪遮沟。”
戚继光在前一首诗中取 15 个字的声母,依次编号为 1 - 15;取后一首诗中 36 个字的韵母,依次编号 1 - 36;再将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 1 - 8 的号码,从而创造出了 “反切码”。
这种密码系统即使信件落到敌人手中,敌人也难以破解其中的军事情报。
随后,他叫随从将这首诗背下,乔装后将信送给谭纶、俞大猷和刘显三位大人。
当送信的随从将数字信交给他们,又将戚继光的诗背出后,三位大人大喜,立即用同样的数字与诗的方法回了信。
从此,戚继光的密码系统为抗倭战争中的通信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种密码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韵特点,将声母、韵母和声调进行巧妙组合,使得密码的复杂度大大提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密码体系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即使是现代密码学的视角来看,也不得不佩服戚继光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密码使用示例解析
以 “5 - 25 - 2” 切出 “敌” 字为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反切码的使用原理。
对照声母编号 5 是 “低” 字,韵母歌编号 25 是 “西” 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是 di,对照声调是 2,就可以切射出 “敌” 字。
再比如,若要传递 “补给粮食” 四个字的情报,其编码分别是 2 - 30、19 - 25、1 - 3、10 - 21。
“2 - 30” 对应的字分别是第一首诗的 “边” 和第二首诗的 “初”,按照 “反切法” 的规则,取第一字的声母 “b” 和第二字的韵母 “u”,两个字的声韵母结合到一起是 “bu”,切出 “补” 字。
“19 - 25” 对应 “君” 和 “西”,两字切出 “给”。“1 - 3” 对应 “柳” 和 “香”,切出 “粮” 字。
“10 - 21” 对应 “时” 和 “之”,两字切出 “食”。
这样依次把文字排列,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按顺序编上的号码写在各个编码的最后边,“补给粮食” 的情报就被编写出来了。
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反切码的使用方法虽然复杂,但却非常有效,能够在战争中确保情报的安全传递。
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发明的反切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军事价值。
一方面,它确保了通信的安全。在战争中,情报的保密性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反切码的难以破解特点,使得倭寇即使截获了明军的通信信件,也无法从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情报。这大大降低了作战计划被泄露的风险,为明军在战争中赢得了主动。
另一方面,反切码助力了作战部署。
通过反切码,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和刘显三位大人能够迅速沟通,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
例如在兴化府之战中,三人通上信后,得以迅速作出作战部署,三路夹击,一举歼灭了敌人,并成功营救了 3000 多群众。
从此,兴化城的倭患得以消除。可以说,反切码在抗倭战争中为明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戚继光的密码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密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戚继光的 “反切码” 为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密码技术的发展和传承。
他编写的《八音字义便览》成为训练情报人员、通信兵的专门教材,为后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密码人才。
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戚继光的 “反切码” 展示了中国古代在密码技术方面的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
其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为世界密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启示。
从中国古代密码的发展历程来看,早在 3000 年前姜子牙发明的 “阴符”,到后来的 “阴书”,再到宋朝的用诗作为 “密码本”,以及戚继光的 “反切码”,这些密码方式的不断演进,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密码技术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而戚继光的 “反切码” 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世界密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