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韩国首尔高等法院的二审判决仅剩48小时,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仍在舆论场掀起波澜。这位曾被视为“反财阀先锋”的政治人物,正面临其政治生涯的至暗时刻——若3月26日法院维持检方抗诉加重刑期,他将因违反《公职选举法》被剥夺未来五年参选资格,总统梦或将戛然而止。
弹劾狂潮下的制度困境过去三个月,李在明阵营以“司法纠偏”为旗号,接连向宪法法院提交9项弹劾案,矛头直指总理韩德洙、检察官崔载海等政界要员。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弹劾风暴”最终全军覆没,最新被驳回的韩德洙弹劾案中,宪法法院虽认定其违反宪法义务,却以“未达罢免标准”作结。李在明随即公开质疑:“普通民众轻罪需缴纳罚款,代总统违宪却能豁免?”这番言论被舆论解读为司法倒计时前的最后一搏。
地产案背后的权力游戏引发这场政治地震的核心,是李在明担任城南市长期间被指控操控土地开发项目。检方指控其通过伪造公文、压低地价等手段,致使国有企业损失逾1270亿韩元(约6.5亿人民币)。2024年11月的一审判决中,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缓期2年,但检方以“量刑过轻”提出抗诉,要求加重至近两年实刑。法律专家分析指出,二审改判概率高达67%,关键争议点在于证据链的司法认定。
民意撕裂与社会代价盖洛普最新民调揭示韩国社会的深层分裂:李在明个人支持率高达48%,尤其在18-39岁群体中,62%的受访者认同其“打破财阀垄断”的主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守派选民担忧其政策恐动摇经济根基。这种对立在司法进程中持续发酵——支持者将审判视为“政治迫害”,反对派则指责其“践踏法治底线”。
制度性困局待解此次风波暴露出韩国三大结构性矛盾:司法系统在政党博弈中的公信力危机、代际间对经济改革路径的分歧,以及选举制度与司法程序的时序冲突。值得关注的是,若李在明最终获刑,共同民主党需在三个月内推举新候选人,其着力打造的“改革联盟”或将面临重组;若维持缓刑,则可能加剧“特权阶层司法豁免”的公众质疑。
当李在明在法院外高呼“国民会做出判断”时,首尔街头已出现两极化场景:青年团体手持“守护民主”标语声援,保守派市民则举行“法律面前无特权”集会。这场交织着司法权威与民粹情绪的终极博弈,不仅决定某个政治人物的命运,更将检验韩国民主制度的韧性。3月26日的法槌落下时,韩国社会的裂痕能否弥合,或许比判决结果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