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因行径恶劣而“臭名昭著”,几乎成了人人唾骂的反面典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今的荧幕上,他们却摇身一变,成了正义凛然、温文尔雅的大好人,甚至被观众喜爱、感动。
这到底是编剧的艺术创作,还是对史实的“改头换面”?为何明明在史书中罪行累累,却能在影视中“完美洗白”?
芈月:从无情权谋到心地善良
在战国时期,一位叫芈月的女子因为一部电视剧而家喻户晓。
《芈月传》里,她是个心地善良、为爱执着的女子,与义渠君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可真实的历史中,芈月却是另一个样子。
芈月出身楚国,母亲身份低微,自小饱受欺凌。
后来她成了秦昭襄王的母亲,在公元前306年左右成为太后,掌控了秦国的朝政。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芈月不择手段,心狠手辣。
义渠君曾是秦国的大敌,但他却一往情深地爱着芈月,对她信任有加。
芈月先是与义渠君生下了两个孩子,赢得了他的信任。
可在公元前272年,她却亲手害死了义渠君,解决了秦国的心腹大患。
看来,剧里那个为爱执着、心地善良的芈月,跟历史中那个冷血无情的权谋女子,简直判若两人啊!
朱祁镇:从昏庸无道到开明仁君
明朝第六代皇帝朱祁镇,在《女医明妃传》里是个体贴入微、英明神武的好皇帝。
剧里他不仅能文能武,还深得民心,俨然是个千古明君。
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朱祁镇年少登基,起初在太后和大臣们的辅佐下还算太平盛世。
可独当一面后,他竟然重用太监,尤其是宦官王振,在朝中为非作歹。
朱祁镇还指挥着数十万大军,四次北伐,妄图像先祖们那样建功立业。
前三次出师还算顺利,这让朱祁镇膨胀了,他根本没考虑国库已空,民不聊生。
结果第四次北伐惨败,二十万将士命丧沙场,朱祁镇自己还被俘虏,在敌营里囚禁了一年之久。
北伐失败不说,朱祁镇还是个"狠人"。
为了废除殉葬制度,他下令把所有的殉葬坑全部挖开,尸骨满地,臭气熏天,连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
就这样一个愚昧无知、不顾民生疾苦的昏君,居然在剧中摇身一变,成了体恤民情的"好皇帝"。
朱祁镇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纪晓岚:从清廉正直到豪奢淫逸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叫纪晓岚的人,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是个伶牙俐齿、不畏权贵的读书人。
剧里他机智过人,敢跟权倾天下的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简直成了反贪反腐的代言人。
可历史上的纪晓岚,跟剧中简直是两个人!
纪晓岚在朝中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是乾隆的老师。
他一生最大的"政绩",就是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
可这部书的编纂过程中,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物遭到了毁坏,纪晓岚也因此被后人骂作精神阉割后的文人太监。
纪晓岚还是个极度享乐主义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他整日"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
饮食上荤腥不忌,女色上更是来者不拒。
就连主持编书时,每天也要美女相伴,双目赤红。
这样一个沉湎酒色的纨绔子弟,跟电视剧里那个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人物,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历史人物难逃戏说新编
岁月如梭,历史长河奔腾不息。
那些在时间烟云里消逝的面孔,有多少能在影视剧中重现真容呢?
战国时的权谋女政治家芈月,明朝的昏庸暴君朱祁镇,还有清朝那个堕落颓废的文人纪晓岚,在荧屏上摇身一变,或成了善良纯真的少女,或成了英明神武的君王,或成了不畏权贵的斗士。
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跃然屏上,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可是,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雾霭遮蔽,鲜为人知。
正如那句话所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千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轻易看透前人的心路历程?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难免要对历史进行戏说和美化。
编剧们为了吸引观众,让剧情更加戏剧化,常常会对历史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塑造出一个与真实形象大相径庭的角色。
就拿芈月来说,历史上她是个善于权谋的女政治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可到了编剧笔下,她却成了个单纯善良、痴情不悔的小女子,这样的人设显然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同样,朱祁镇在历史上是个不学无术、穷兵黩武的昏君,可在剧中他却成了个心系百姓疾苦、勤政爱民的明君。
这种反差之大,足以让人惊掉下巴。
更不用说那个纪晓岚了,堂堂一个翰林院的高官,居然整日流连青楼绿林,生活糜烂,这要放到剧里,岂不是有损"高贵"形象?于是乎,编剧们笔下的纪晓岚,变成了个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清官,这才算符合主旋律。
可事实上,这些被"洗白"的历史人物,在现实中往往并没有那么高大上。
他们身上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缺点和阴暗面,甚至干出一些令人发指的勾当。
比如朱祁镇为了废除殉葬,不惜把陵墓挖开,尸骨遍地;再比如纪晓岚沉湎酒色,寻欢作乐无度。
这些在剧中被刻意回避的一面,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虚构人物如何?符合主流价值最要紧!
那么,对于影视剧中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是不是就可以随意塑造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虽然编剧们有足够的创作自由,但在塑造人物时,仍然要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那些在剧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角,更是一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比如,在抗日戏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个视死如归、勇敢抗敌的英雄形象。
他们不畏强敌,誓与山河共存亡,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人物塑造,显然是符合主流价值的。
再比如,在反腐剧中,总少不了那么几个不畏强权、敢于和贪官污吏斗争到底的"硬骨头"。
他们秉公执法,为民除害,哪怕面对权势滔天的对手,也毫不退缩。
这样的人物设定,同样是主旋律的一部分。
可以说,那些在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英雄人物,都是时代精神的化身。
他们身上洋溢着正义、勇气、坚韧等美好品质,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这样的人物一经塑造,就会引起广泛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虽然编剧们在创作时拥有充分的自由,但在人物塑造上,仍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唯有不断创造出符合主流价值、引领社会风尚的英雄形象,影视剧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化功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别让艺术背离了现实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为观众展现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但这种理想,绝不是对现实的背离,而是要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遗憾的是,当下的影视剧中,那些脱离现实、违背常理的情节和人设,已经屡见不鲜了。
一些编剧为了吸引眼球,不惜颠覆历史真相,刻意美化一些在现实中并不那么光鲜的人物。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
影视剧固然要讲究艺术性和观赏性,但更重要的是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一味地追求刺激和噱头,最终只会让艺术背离现实,丧失其应有的意义。
以历史正剧为例,其初衷就是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观众了解先人的苦难与辉煌。
但如果编剧们为了迎合市场,不惜歪曲历史、粉饰太平,那这部剧的价值何在?
要知道,影视剧对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长期浸淫在那些脱离现实的故事中,观众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迷失自我。
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此,创作者们在进行艺术加工时,一定要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唯有扎根生活沃土,才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同时,也要善于引导观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这样,影视剧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否则,再华丽的舞台,再动人的故事,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罢了。
历史的真相,在时间的烟云中若隐若现。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它、解读它。
影视剧虽然是虚构的艺术,但也应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结语
总之,影视剧并非历史教科书,导演编剧的艺术加工在所难免。
但如果过度"戏说",就难免误导观众。
从芈月到朱祁镇,从纪晓岚到其他虚构人物,塑造鲜活的荧屏形象固然重要,但更要反映历史的真实。
毕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唯有不失偏颇的"真"。
参考资料: 1.《芈月传》电视剧 2.《女医明妃传》电视剧 3.《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 4.《史记·秦本纪》 5.明史·本纪七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