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是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端,“东方红一号”成就非凡。
虽然它的寿命仅仅只有28天,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却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
如今,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天宫空间站建成后,许多人开始设想是否能回收这颗飘泊54年的“东方红一号”。
然而,清醒过来后,人们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不能收回这颗象征中国航天梦的“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1961年,经过国家领导的审议批准下,卫星工程组开始按计划进行研发,研发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5年,中国科学院对外宣布,我国将于1967年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00克重、160毫米直径和240毫米高的小圆柱体人造卫星。
1969年,经过审查发现已经完成的多项科学研究任务,这颗卫星总算要进入发射流程阶段。
1970年4月24日15时44分,箭飞天、星上天!
在经历了长达七十多年的等待后,这颗象征着中国人的独立自助精神从台湾东海岸的中国青少年高声播送出的一曲《东方红》响起。
不仅让世界知道中国有能力制造自己的卫星,而且还标志着中国也加入了世界航天国家行列。
作为亚洲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问世代表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中国在航天领域从头开始的宝贵阶段,并为后来的更多成就奠定了基础。
而当时,卫星的设计寿命只有20天,但最终实际运行了28天,一直到5月8日才停转。
无论是从当时国家实力还是当下国家技术来看,“东方红一号”都不可能被带回地面。
54年间“东方红一号”的命运会如何?在卫星发射后的54年间,“东方红一号”的命运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没有发生意外情况。
由于没有主动发出信号并且无法与之沟通,地面追踪台无法确定它在哪里。
但是,通过对其发射时计算轨道的观察,可以看到它在多年的飞行中逐渐下降,但它一直在轨道上运行,并且已经没有坠毁的迹象。
科学家预计它将在2026-2027年之间坠毁。
为什么中国没有带回第一颗卫星呢?
在80年代,我国曾经问过这个问题,但最终未能得到清晰的解释。
但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这个梦想有更好的实现可能性。
特别是中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可以说中国已经发财了。
然而,这一梦想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中国现在面临许多航天任务,我们注重大多数任务都有意义,但是回收一个不再工作的旧星可能并不值得。
即使技术上可以从现在开始考虑,你认为需要多少资源来抓住一个穿越太空数十年的旧卫星?
为了让东方红1号重返我国,为它修建一个专门的平台,甚至是一个较小的运输飞船,将它平稳地抓起来,不让它在轨道过程中撞坏,也许会耗费很多精力。
然后,这颗老卫星最初被设想成什么样,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有多大的吸引力?
不久前,中国《东风-16+》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而如今,我们还有多少会对此进行关注呢?
最后,光从轨道开始就不简单了。
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不断建造和发射新卫星,我国的轨道空间早已不如最初那么空旷,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一个合适的时机肯定很难。
就拿亚洲来说,在40度东经到110度东经之间就有240颗同步卫星浮动其中,每颗卫星占据1度经度,所以你可以想象找一个棋盘来抓棋子才多么困难!
而且,要将“东方红一号”带回国还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颗卫星的位置,当时发射的时候,只算出高度,没有考虑太多纬度角度的问题,所以现在只能大致推测出参数。
“东方红一号”的完整轨道高度约为1500公里,那么根据其高度,大致可以定位为正好在赤道上空,即纬度位置是零度。
但是,由于“东方红1号”是采用了不同于其他人造卫星的倾角设计发射的,因此很难简单地推算出目前位置,它很可能位于0到40度之间的某个纬度位置。
尽管它利用了地球自转来帮助调整轨道,但总的来说,经过54年的漫长岁月,“东方红1号”目前位置应该仍然非常接近最初设置时的位置。
关于回收的可能性有人提出过。中国航天科技近年来进步神速,这为回收“东方红一号”的想法增添了些许可能性。
我们有能力去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实现这一梦想。
现代航天事业相对于当时而言,现在已经有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供使用,比如我们先进的火箭、航天器以及相关精密仪器等,它们能够协助我们进行抓捕行动。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拥有了众多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他们具备更强的创造力和解决方案能力,可以针对回收过程中的挑战进行攻关。
然而,在科学可以考虑回收之前,我们要做到的不仅是抓住这个老朋友,还有很多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将其归还给我们的问题:无论是航天员亲自接收还是搭配一些发射任务一起发射,都会增加任务复杂性,提高风险系数,并延长任务周期等,因此设计航天任务需要更多细致全面考量;
其次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其安全高效疏导出轨道并进入最终返回过程的难题。
就算技术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但经济层面也必然产生较大负担,是否值得投入也是需要认真评估的问题;
最后,我们还要解决能否成功完成抓捕任务的问题。
想要重新救回这颗老卫星并不容易,因为我们需要让另一颗卫星首先进入轨道,然后以这颗卫星为目标进行接触操作,与此同时还要确保我们的目标不会被碰撞或破坏,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东方红一号”的轨道高度和倾角问题。“东方红一号”是在当时中国有限技术条件下发射出来之后,其轨道高度大约定在1500公里左右,并且倾角比较特殊,而这对于我们的抓捕计划造成了一定困难。
为了能够实现成功接触,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能够适应这一特殊倾角并且具备足够高度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同时还需保证该器件足够轻量化,以免导致负担过重造成失败;
这一系列挑战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使得实现抓捕任务变得更加模糊不明;
然而,这道难关并没有让我国科学家停止探索,相反,他们始终抱有希望不断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来实现轨道捕获任务,更好地传承这一伟大创举给后代留下珍贵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