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溥仪的最后时光:每分钟都是煎熬,久久不愿断气,61岁死于尿毒症
曾经的最高统治者,一朝归于平凡,生命最后的岁月竟如此凄惨。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一生经历了无数沉浮、坎坷与磨难。他年仅3岁登基,随即又被迫退位,从指点江山到身无分文,一路跌宕起伏。直至最后,这位曾经的皇储竟遭受如此煎熬,久久不愿离世。究竟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什么?他最终又是怎样离开人世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帝王崛起:登基继位仅三载
甲午岁次,雍正皇帝的玄孙溥仪诞生于紫禁城中。清王朝已接连经历了几代无嗣皇帝,王朝将继无可承,因此溥仪自幼即被指定为储秩,三岁那年被册为顺治皇帝嗣位。尚未识字的溥仪就获此至高无上的帝王宝座,可谓降生为帝。
溥仪乳名"爱新觉罗·溥杰",襁褓中便被抚为储贵。他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为和硕亲王,母亲为和硕恭懿亲王府正室佟佳氏。载沣和佳氏二人均出身权贵之家,当时已相依十余载却膝下无子。直到载沣年届三十有六,溥仪始得以降生。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隆裕皇太后遽然遇疾,为确保王朝承袭无虞,遂从载沣膝下将幼小的溥仪纳为同治皇帝嫡长孙。素有"三岁看小子,决定千秋运"的传统预言,因而溥仪自此就被冠以极其重要的储秩身份。
光绪三十五年初,隆裕太后一病不起,撒手西去。次年正月,溥仪正式登基为帝。 宫中老妪们匆匆操办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小小孩童溥仪就这样被拥戴为"大清国皇帝"。朝野文武大臣一一跪拜,誓死效忠于这位婴儿皇帝。
登基之初,溥仪仍无法理解"皇帝"二字的重大含义,只是满朝文武的拥戴和虔诚崇敬使他颇为自负,经常嚷着要人伺候。宫中太监总管们极为头疼,竭力教导新科皇帝必须谦卑有礼。受无数重重规矩所束缚,溥仪从此就过上了人性被完全压抑的生活。
三岁孩童接掌整个大清帝国绝非易事,溥仪登基后一度疲于应付无休止的繁文缛节。宫中太监们只好寻找游戏作为溥仪的消遣,日复一日地陪伴小帝玩耍,以满足其孩童般的天性。
时光飞逝,溥仪六岁那年,广东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事件。革命党借民怨四起的契机发动了推翻清朝的大规模武装暴动,一时间各地响起了"扫垄"的呼声...
二、覆灭沦陷:辛亥革命退位
甲寅年冬,广东新军发难,首倡"扫垄"之声响彻云霄,旋即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彼时溥仪皇帝方年龄小,无暇顾及朝政,权力尽操于老妪之手。太后们困于应对局势,一味妥协迁就,祸不旋踵肇因于此。
武昌事变后,革命党杨度等人捐躯成阵,全国各省很快纷纷響应独立。军阀们蜂拥而起,四面树敌压境内忧。时年83岁的老佛爷醒世太后仓皇逃到西交民巷,避祸于暗无天日的和珅府邸中。太后们亲自督阃门钥,逃难期间仅数人伺候。
数月后,太后抱恙自省城返京。北洋水师统帅袁世凯已倡张辞朝自伫,独揽军权革命党被迫与之和谈。慑于列强压力,各国公使亦力主袁与溥仪共商国是,君主专制不得已告终止。
光绪三十九年,南北谈判僵持不下。袁世凯最终作出妥协,要求溥仪亲自颁诏退位,以平息革命党的不满。溥仪本欲拖延,袁遂示以武力相逼,退位诏书遂不得不下。
辛亥年腊月,十岁的溥仪集文武大臣于宫中,哽咽宣读退位诏书,两千余年的大清王朝遂成绝响。革命党随即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溥仪世家即遭彻底革命。
袁世凯为稳定局势,暂且承诺给溥仪极高的俸禄,允许继续住在紫禁城中。溥仪退位后,仍然对朝臣们拥护有加。有清臣曾兴师作乱,溥仪明确谴责这种"复辟"行径。
袁死后,直系满洲宗室和汉臣在奉系、闻人、复员三方面达成协议,并向当局提出11项诉求。其中包括每年继续发放溥仪俸禄400万银元,让溥仪留在北京、保留紫禁城等等。
北洋军阀们屡次拒绝协议,紫禁城也数次遭到攻击,溥仪只得于1924年秘密离开皇城,转往天津躲避。次年,张作霖、吴佩孚等人策划"熙皇复辟"阴谋,溥仪积极响应,并预谋逃往日本寻求支持。
1925年3月,溥仪潜逃成功抵达天津,受到日本军政人员隆重接待。溥仪很快遭受日军利用,纳为其统治下的"傀儡政权"军阀,被软禁于家中。熙皇复辟阴谋最终以彻底失败告终。
东北沦陷后,日军将溥仪拉去充任傀儡国"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再次陷于无家可归的境地。他试图逃亡日本,却在安东机场被苏军扣押,遭到拘禁和审判。
三、获释重生:新政重开人生
戊申年秋,溥仪获释重获自由身。中央人民政府为其安排了抚顺管理所,进行为期三年的改造教育。在这里,溥仪彻底摆脱了旧思想的束缚,放下身份焦虑,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
改造期间,溥仪自始至终态度良好,勤恳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课程。由于童年受教育有限,他对习得新知识充满渴望,在课堂上总是用心聆听、认真做笔记。管理所里的生活虽然简陋,但溥仪从未有过怨言,反而感到这是全新的人生体验。
1959年7月,溥仪结束了改造学习,获准恢复自由。出所后,他决定改名为"谷燕来",彻底摒弃曾经的皇室身份。同年底,溥仪来到北京,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进修中医药理论。
在北医求学期间,老师们给予溥仪特殊照顾,为其开设单独的课堂。虽然作为学员受到优待,但溥仪每天都勤恳上课,临证认真,学习勤奋刻苦毫不马虎。北医毕业后,溥仪以优异成绩获得中医师资格证。
谷燕来最终没有从事医疗行业,而是到一家植物所任职。这个决定使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开始过上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刚开始的几年,他一直都是植物所里最踏实、最勤奋的工作人员。
尽管多年宫廷生活让溥仪原本格格不入劳动环境,但他很快就习惯了当体力劳动者的日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劳作,从播种到收割,他都全程参与,身手甚至比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农还娴熟到家。
在植物所的日子里,溥仪结交了不少普通人家的朋友,跟大家打成一片,生活简朴而安逸。他乐于与大家交流劳作经历,亦十分坦然面对同事的询问,对自己的身世说不在乎。
就这样,曾经的"皇帝陛下"融入到了平民百姓之中,过上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1962年,溥仪在工作单位结识了将成为自己妻子的人,两人随后结为夫妻,构筑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虽然曾一度叱咤风云,惹是生非,但到晚年,溥仪最终还是过上了人生理当如此的宁静日子。妻儿美满,朋友满怀热忱欢迎他,生活恬淡而安逸,一切都看似与平凡无异。
四、疾病缠身:肾衰折磨余生
平静安逸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64年,溥仪就遭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重大考验。那一年,他首次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征兆,仿佛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一场漫长的疾病在向他袭来。
一切始于那年春季,溥仪在工作时突然感到腰酸背痛,双腿发沉。这种反常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入夏。尽管如此,他仍勤恳努力,决不遗漏手头的劳作。直到入伏时节,溥仪发现下身已然一片肿胀,小便时更是疼痛无比。
一开始,溥仪并未过多重视这些异状,只是认为是太过劳累所致。可是,就在仲秋时节,小便所出却现出了猩红的血渍,这才让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第二天,溥仪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溥仪接受了一系列的检查,其中包括X光、尿液化验等。最终检查结果显示,溥仪的双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伤,肾小球濾过功能大幅下降,已然进入了尿毒症的晚期。
医生当即告知溥仪,他的肾脏功能已接近全面衰竭,必须立刻配合治疗,否则情况会一发不可收拾。可是,即便采取最积极的治疗方案,溥仪也很难完全摆脱尿毒症的折磨,基本只能勉强维持生命。
这无疑是个惊天动地的噩耗,溥仪听后显得有些迟疑。一方面,他已年过六旬,身体自然远非当年;另一方面,治疗费用高昂,常人根本无力承受。
最终,在妻子及子女的劝说下,溥仪决定放手一搏,治疗尿毒症。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抗病过程,那些日日夜夜的煎熬可想而知。
尿毒症晚期患者往往会遭受剧烈的腰酸背痛,而溥仪也不例外。由于双肾功能几近全失,他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根本无法安睡。腹部肿胀的症状也越发严重,每每吃饭都无法顺畅进食。
更加严峻的问题是,尿毒症患者必须依赖人工肾进行透析。溥仪每隔几天就要到医院接受一次透析治疗,以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透析时,他需躺在病床上静候数小时,血液在体外流转,这无疑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有时,由于身体抵抗能力差导致并发症发作,溥仪更会陷入半昏迷的状态,生命垂危。医护人员只能紧急实施抢救,这些困难曾一度令溥仪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五、世路终结:遗体捐献埋骨京城
尿毒症折磨了溥仪近十年光景。到了1967年,他的身体机能已经几近全面衰竭,生命正在一点点凋零。透析治疗也已经难以为继,仅仅能勉强维持微弱的生命体征。
那年春季,医院再次接获溥仪陷入半昏迷状态的求救电话。经过数小时的全力抢救,医生终于让他恢复了意识。可是一旦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溥仪便立即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全身无数针头扎在血管里,双肾已然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溥仪伏在床上,身体里的毒素积聚已到了极致,浑身酸疼难忍,呼吸逐渐变得艰难起来。
就在此时,溥仪突然吩咐家人:"我已无药可救,继续治疗只是徒劳。现在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遗体能够捐献出去,供医学界研究和临床实践之用。"
家人们听后十分惊愕,但溥仪已然下定了决心。于是,他们着手办理了相关手续,最终获准将溥仪的遗体捐献给北京大学医学部。
十月金风送爽之时,78岁高龄的溥仪已是奄奄一息。他知道自己生命将行将走到尽头,于是吩咐家人为他准备了一口极小的棺椁。这口棺材通体漆黑,朴素无华,与王公贵族的陵寝全然不同。
是年腊月,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一个雪夜,溥仪就这样在病床上与世长辞了。临终前,家人们为他穿上了一件普通的蓝布棉袍。这件衣裳低调朴素,却是他生前最爱穿的一件。
次日清晨,医院便通知了北大人员前来接收溥仪的遗体。溥仪的亲人们一一来到病房,向他行最后一次祭礼。有人掀开了他枯瘦的面容,只见那张脸孔安详如睡,仿若一个疲惫的旅人终于长眠酣梦。
北大工作人员随即将溥仪的遗体装入已备好的小棺材中,运往医学院。在那里,他的遗体将被无偿捐献出去,为解剖学和临床学科的发展做出最后的贡献。
溥仪生前虽有遗嘱,但对其下葬地点并无具体安排。出于对他的敬意,北大方面最终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葆于燕园内一处幽僻的小坟冢里。那里地处校园后山一隅,遥望紫禁城的所在,倍添几分隽永意蕴。
就这样,这位曾经的皇储世子,最终以最平凡朴实的方式,找到了自己安息之所。他的骨灰长眠在京城的一隅,俯仰之间,宫阙楼台,曲曲折折,便是他曾经的皇家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