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首尔,天还没亮,各家银行门口已经挤满了人,仔细一看,大部分都是穿着厚厚冬装的韩国大妈。
现在,她们不是在做普通的买卖,而是在参与一场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重要行动,用自己的黄金支持国家渡过难关。
为了帮助国家摆脱困境,许多韩国人纷纷将家中的黄金拿到银行,换成少量美元。

从1998年1月到4月,参与捐金行动的韩国民众大约有350万人,几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最终,他们捐献了227吨黄金,总价值约21.7亿美元。
这场大规模的捐金活动,体现了韩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也反映出当时韩国面临的严峻经济危机和人们的无奈处境。

故事开始于几十年前那场被称为“汉江奇迹”的巨变,那时,韩国总统朴正熙用强硬的方式推动国家经济向前飞跃。
他学习日本战后崛起的经验,喊出了三个响亮的口号:“靠贸易让国家富强”、“出口才是硬道理”、“优先发展重工业”。
信源:1997年,韩国濒临“国家破产”,与IMF谈判如同“枪顶着脑门”2022-07-20 环球网

他开始进行改革,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革教育体系、调整土地分配,为韩国经济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61年到1979年,韩国的经济总量从39亿美元猛增到669亿美元,以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并非没有代价,它是靠大量借债和政府的强力干预实现的。
为了得到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资源,韩国政府以国家信用作抵押,向国外大量借款,还命令政府控制的银行向大型财阀提供极低的利息贷款,甚至出现负利率的情况。
韩国财阀当年有点“身不由己”,他们拿到很多贷款,但条件是必须扩大生产,完成政府规定的出口任务。

能不能赚钱,暂时不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问题也很大:企业只想着把摊子铺大,利润不太关心,欠债越来越多。
政府管得太细,市场规律被打破,经济变得很脆弱。
即使朴正熙去世了,后面的全斗焕仍然延续了这套路,让财阀在韩国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同时也让整个经济的风险变得更高。
进入民主时代后,官商勾结的现象并没有显著减少,1987年的新宪法规定总统只能当五年,不能连任,导致总统换得很快,难以建立强有力的政府。

而民主选举的背后,离不开大财团的资金支持,财团出钱赞助竞选,政客当选后自然要回报财团,维护他们的利益,形成了一种利益交换关系。
这种互相帮助的模式,让政府持续给大企业输血,反而让韩国经济更容易出问题。
1995年,韩国最大的30家企业平均欠了银行一大笔钱,相当于他们自己资产的四倍多,1997年1月,当时世界排名第五、韩国排名第二的钢铁公司韩宝集团破产倒闭,这意味着更大的麻烦要来了。
没过多久,三美、真露、起亚、韩太这些大公司也陆续出现资金问题。

与此同时,东南亚也正酝酿着一场金融危机,泰国当时的货币泰铢,和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这让它就像拴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上一样。
但由于美元升值,泰国的商品出口变得困难,收入减少,国家财政开始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泰国政府加快开放金融市场,希望吸引外国资金来填补亏空。
然而,涌入的大量境外投机资金并没有用来发展工厂企业,反而被用于炒作房地产和股票,导致这两个市场出现严重的泡沫。

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发现了机会,他们大量抛售泰铢,导致泰铢贬值,泰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这场金融危机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到东南亚其他国家,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受到了冲击,很多工厂关门,银行倒闭,物价飞涨,人们失业,东南亚经济受到重创,一片萧条景象。

韩国和东南亚经济联系紧密,自身的经济又比较薄弱,很快就被亚洲金融危机波及。
有过经济泡沫破裂经历的日本投资者,最先察觉到危险,他们找各种理由从韩国撤走投资,欧美投资者也跟着行动,撤资行为直接导致韩元快速贬值,股市也跟着大幅下跌。
更为严峻的是,外国的借款方,特别是美国的银行和日本的银行,不再向韩国提供贷款。

这使得韩国政府和企业失去了通过借新债偿还旧债的方式,资金链断裂,处境雪上加霜。
1997年11月,韩国经济情况危急,当时,韩国政府手头仅有7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却背负着超过500亿美元的短期外债。

这意味着,韩国几乎无力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与此同时,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财阀,接连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整个韩国经济岌岌可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1997年11月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紧急援助。经过谈判,12月3日,韩国与IMF达成协议,签署了一项总额高达584亿美元的综合性财政援助计划。
根据计划,IMF承诺向韩国提供210亿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也表示将分别提供1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以帮助韩国度过难关。

但是,IMF的援助不是白给的,附带了不少严厉的要求,例如大幅提高银行贷款利息、收紧货币供应、关闭韩国的11家“综合金融社”、彻底放开让外国资金进入、允许外国银行监督韩国的金融活动等等。
这些要求,几乎等同于把韩国的经济自主权交出去,韩国媒体形容这就像“被人用枪指着头谈条件”。

韩国面临困境时,国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
1998年初,声势浩大的捐金活动在韩国展开,民众踊跃参与,连教堂的金十字架、圣像也被捐献出来,希望能帮助国家摆脱困境。
这场捐金活动深深打动了全世界,充分展现了韩国人民的团结与爱国精神,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感到非常惊讶。

不过,20亿美元的捐款要用来填补500亿美元的债务窟窿,实在是微不足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最终,为了获得数百亿美元的援助贷款,韩国政府不得不答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各项要求。
但这场交易也让韩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韩国的主要企业都被外国资本控制,金融信息也被西方国家掌握,国家自主性明显下降。

现在大家熟悉的三星、现代、SK等大集团,它们的大股东都是美国投资者,这些韩国的大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公司在韩国经营。
这次金融危机给韩国好好上了一课,也给世界各国都提了个醒:金融安全非常重要,不能只顾着经济发展,而忽略潜在的风险,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会非常惨重。
笔者认为
几十年过去,韩国经济再次起飞,成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一份子,但1997年的金融风暴,依旧是韩国人心头的痛。
“IMF”这三个字母,在韩国就像一个不愿提及的词,总是在提醒他们,经济发展不能以放弃国家自主权为代价。
那么,韩国的这段历史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哪些借鉴?经济发展和国家自主权之间,应该怎样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