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国际经贸舞台背后,实则暗潮汹涌。突然之间,37家中企被美国紧紧盯上,中俄在汽车技术领域也莫名收到了美方的“战书”,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1月14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搞出了个大动作,宣布将37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实体清单”。这可不是个小事情,这一清单就像是一道紧箍咒,被列入其中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将会面临重重阻碍。美国方面声称这些企业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问题,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这不过是美国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编造的谎言罢了。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企业进行无端打压,进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国土安全部(资料图)
回顾以往,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玩这种把戏了。他们常常打着各种看似正义的幌子,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但每次深入调查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这一次也不例外,美国这种恶意行径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全球企业都对其行为感到不齿。
与此同时,据财联社报道,在汽车技术领域,美国对中俄也发起了攻击。同样是在1月14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项管理规则,禁止销售或进口中国和俄罗斯的部分联网汽车软件和硬件。软件禁令从2027年的车型开始生效,硬件禁令则从2030年的车型开始生效,对于那些没有车型年份的车辆,硬件禁令从2029年1月1日起就生效了。这个禁令主要针对的是车辆通信系统(VCS)硬件和软件以及自动驾驶系统(ADS)软件。
美国商务部还宣称,如果进口中俄相关软硬件,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过度且不可接受的风险”。但这真的合理吗?如今的汽车确实越来越智能化,有摄像头、麦克风、GPS跟踪等连接到互联网的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俄的技术就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这样做,无非是想保护本国汽车产业,不想让中俄在汽车技术领域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的市场份额。
雷蒙多(资料图)
时任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还在那振振有词,说什么这是在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美国人隐私,防止外国对手操纵相关技术获取敏感或个人信息。可实际上呢,这就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沙利文也跟着附和,说来自中国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构成严重的国家安全风险”,但他们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再看看这一禁令的具体影响,它禁止美国进口或销售中俄的VCS硬件、包含相关VCS硬件的车辆以及包含中俄VCS和ADS软件的车辆,甚至连“与中国和俄罗斯有充分联系”的制造商在美国销售相关新型联网汽车都不允许,哪怕是在美国境内制造的车辆也不行。不过好在这项规则只适用于重量在10000磅(4.54吨)以下的乘用车,像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美国加州生产的电动大巴就不会受到影响。但美国商务部还表示会单独发布针对联网商用车的规则,这就意味着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麻烦。
面对美国的这些无理行径,中国外交部迅速做出了回应。在1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态度坚决地表示,对于美国将37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的行为,所谓的“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美方基于谎言炮制并实施涉疆恶法,本质就是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遏制打压中国。而对于美国在汽车技术领域对中俄的限制,中方指出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网联车软硬件及整车在美国使用,毫无事实根据,这种做法干扰了企业的经济商业合作,违反了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是典型的保护主义和经济胁迫,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中方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国家安全的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并且中方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美国白宫(资料图)
从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美国的霸权思维在国际事务中暴露无遗。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优势,不惜破坏国际规则,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产业进行恶意打压。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中俄等国的利益,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美国的这种单边主义行为是逆潮流而动的。它会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断裂,使得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大幅增加,最终受害的还是全球的消费者。而且,美国这种频繁的制裁和限制行为,也会让其他国家对其失去信任,削弱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面临着美国的种种压力,但也并非毫无应对之策。在企业层面,被制裁的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降低对美国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同时,国内企业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在国家层面,中国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减少美国制裁带来的影响。此外,中国还应继续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向世界揭露美国的霸权行径,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和理解。
美国(资料图)
总之,美国的这些行为虽然给中俄等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让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其霸权的本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应对挑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稳步前行,而美国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必将受到更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