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历史究竟如何?何为春秋,何为战国?

高娃历史谈 2023-05-01 13:00:31

说到春秋战国,便不能不提到一场有名的“烽火戏诸侯”。虽然史学家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玩笑”,但周幽王时期发生的一场政变,最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

其后,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建国称帝,称“西周”,称帝,称帝,称帝。

实际上,东周时期的“周王朝”只是徒有其表,而周室的力量也是接二连三地受到挑战,最后,周王室(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若干年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统一了中国。

这个时期很长,又叫“战国时代”。

“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其根源在于周王朝对天下的失控。所以,春秋战国不是一个具体的朝代,而是一个具体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分崩离析,周室的力量逐渐衰弱,“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而在另外一边,各大诸侯国也是纷争不休,甚至还出现了几十个半独立的小国。

《史记·太史公自序》:“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死三十六,国亡五十二。”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从历史上看,那个时代的君王在政治上是很开放的,他们能够积极地倾听他人的建议,并以此来提高自己。

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制品也逐渐由青铜制品演变为铁器,奴隶主实行的分封制度演变为封建地主实行的爵位制度。

在经济上,国家间的交往和交往日益密切,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各国与区域间的频繁交往,再加上周礼的“礼崩乐坏”,其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空前的。

于是,一些有见识的人开始思考新的社会形态,寻找新的“出路”,于是,出现了儒家、法家、道家等一系列“百家争鸣”的学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调,可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即中华文化的开端,由此而来。

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创造出了一段段辉煌壮丽的史诗,它们被称为“中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在这里,我们虽然常以“春秋战国”来称呼,但其实“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有着不同时空特征的历史时期。

司马迁的《史记》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后来的史学家也都认可了这一说法,认为春秋时期大约是公元前七百七十五年到476年,而战国时期大约是475年到221年。

周平王迁都,正是春秋之始,此时的周王朝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再也管不住那些诸侯,而他们又不肯让出自己的封地,可以说,封疆大吏的封疆大吏已经开始了。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五雄”,隐隐有将周天子取而代之的趋势。

至于“纪元”的名字,则是与《春秋》有关。《春秋》为鲁国史家所著,记载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再到其他诸侯国,都有记载。

经过孔子的修订,它成为一部儒家的经典之作。《春秋》一书记载了鲁国两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体反映了东周之后的历史发展,故被后人称为“春秋”一书。

有人打趣道:“这是夏季,而不是冬季?”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周王室虽已衰败,但在最初,各个诸侯国还是保留着“春秋”祭祀祖先的传统,再加上各个国家的史官都要记录一些重大事件,所以,他们便以“春秋”为名,以体现和遵循当时的方式。

“战国”这个名字,也来自于西汉刘向所写的《战国策》,这本书记载了诸侯国的政治局势,以及他们的谋士之言。

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称“战国七雄”。最后,秦国一统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的霸主。

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以四家卿大夫为中心的分水岭,晋阳一役,韩赵魏三家分水岭,三家分水岭,三家分水岭,最终导致晋国灭亡,晋国灭亡。

三家投奔周皇室,自立为王。此时,正是战国之初,周王室也是风雨飘摇,奄奄一息。

如果说,春秋时期只是一个国家间的霸权斗争,那么,战国时期则是一个规模宏大,历时漫长,战况更为惨烈的时期。

就拿秦军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兵来说,那就是一场无比惨烈的屠杀。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终结了一国无主,一国无主,一国无主,一国无主的局面。

王夫之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和近代的一次大变化”,而当时的农奴制度正处于瓦解的关键时期。

事实上,尽管民不聊生,民不聊生,但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