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府兵到宋征兵,这一变化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高娃历史谈 2023-02-22 23:07:55

全文共148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唐初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军队制度,又在宇文泰建立的兵马制度的雏形上,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方针,将田地分给士卒,免除赋税,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军费,直到唐开元天宝年间。

府兵依附的均田体制被打破,朝廷兵制被迫转向募兵制,这一过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符合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了各个时期军队体制的差异。

府兵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士兵提供足够的土地,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免税的条件,而征兵制度的实施,就是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才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从唐末清初到宋初,我国的社会发展经过了一个从战乱到鼎盛、到分裂、最后统一的复杂过程,军队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动。

一、府兵崩溃

府兵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集结军队,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军费来维持,而军队的驻扎方式也让大唐的军队在军队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也有一个极限。

屯田制度和免征赋税是军队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到了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生产关系上出现了租户和难民,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来供养军队,怎么可能免除赋税?

按照朝廷的规矩,军队在战争中需要自己准备食物和武器,国家是不会给的,没有土地,谁会去当兵?

而且,府兵制度是在地广人稀的时候建立的,到了唐代,由于人口太多,根本支撑不住军队的运转,军队里到处都是逃兵,所以唐代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将权力下放给各地,藩镇制度进一步恶化。

藩镇的政治已经脱离了朝廷的控制,士兵们只知道节度使,却不知道皇上是谁,而是节度使和私兵,而唐廷内部的情况,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征兵的重要性。

二、藩镇分治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的中央与地方,特别是河北藩镇之间,虽然表面上保持着团结,但实际上却是彻底的分裂,唐廷也不愿意接受这场战争,所以开始招募军队。

然而招兵买马所需的财力庞大,是唐廷最头疼的问题,结果却是,在讨伐藩镇之前,唐廷内部便被宦官把持,甚至有太监与节度使串通,唐代早已形同虚设。

周柴氏在大小藩镇的征战中,几乎一统,但是赵匡胤的插手,让陈桥叛乱,一个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北宋,赵匡胤要做的,就是如何选择军法。

三、征兵的依据

太祖继位,建国后,就开始削弱武将的力量,在“举杯换盏”的情况下,朝廷掌握了大权,而且还刻意压制了武将的地位,重文轻武的局面开始显现出来。

这还不算,因为有了唐朝的前车之鉴,太祖派兵镇压了各地的诸侯,掌握了大部分的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建立内部的军队制度,而这一次,北宋采取的是征兵制度,也就是说,朝廷会给军队提供粮食和武器。

当然,北宋在这个时候实行征兵制度,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藩镇割据,百废待兴,而那些从土地上转移过来的劳工,则是北宋征兵的主要目标。

从唐代到北宋,我国的军队制度从军队到藩镇的私军,到征兵,再到现在的社会,地广人稀,百废待兴,节度使一家独大,与朝廷分庭抗礼,最后是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的工人生活不能自理,北宋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募兵制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换在北宋时期完成。

兵制是反映封建社会实际情况的最好体现,唐代军队、藩镇、私军、北宋征兵,无不体现了当时的特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军队死于均田制,人口密集的唐国再也没有了土地,军队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土地的吞并也加快了军队的崩溃,但唐朝的想法是,节度使可以自己招募军队,这等于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其他人。

北宋时期,朝廷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反而注重经济发展,大量的社会劳动力通过分流,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征兵制度就是如此,北宋之所以会出现冗员,就是因为朝廷有军队,有足够的资金,所以,这也是北宋最大的“特色”。

参考文献《唐书》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