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她是首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是与蔡元培齐名的女博士校长,也曾是罗斯福口中的“东方智慧女神”。
她一生未婚,就连学生都称她嫁给了“教育”。
她鲜为人知的教育家——吴贻芳。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位“人民教育家”前半生却是很坎坷,父亲、兄长、姐姐相继自尽,母亲病逝,18岁的她也差点追随而去。
可她还是努力咬牙坚持,最终开辟女性高等教育的先河,名垂青史!
那么,她是如何缔造传奇的?
苦难中出人才
要说吴贻芳的家庭背景也算大,她曾祖官至翰林,可不巧的是,到吴贻芳父亲这代,已经不那么风光。
她爸爸是个老派晚清秀才,也是湖北某地的候补知县,家里日子过得并不算宽裕。
虽是这样,吴贻芳和姐姐吴贻芬从小与别的女娃不一样,她们求知若渴,想上学。
然而,在那个年代,女子读书哪有那么容易?
父亲的旧思想,让她们被禁锢在学女红的传统束缚中。
但姐妹俩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安排,她们期望走出家门,探索更广阔世界。
为了争取读书机会,姐姐吴贻芬甚至采取了吞金这种极端方式。
这惊险举动终于触动父亲。
最终他同意了。
那一年,吴贻芳只11岁。
后来事实证明,吴父的决定绝对没错!
新式学堂不仅开启了姐妹俩的知识之旅,也点燃了她们“读书救国”的“理想之火”!
当年两人积极响应放足运动,勇敢地迈出摆脱陋习的第一步。
为了学习英文,她们找到姨父陈叔通,在他的帮扶下,先后转至上海启明女校和苏州景海女塾就读。
本来到这儿一切都好起来,奈何“人有旦夕祸福”!
20世纪初,一则噩耗打破两姐妹平静的求学生涯——父亲自尽了!
要知道,当时吴贻芳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她父亲微薄工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无疑让一家陷入了困境。
这种情况下,原本在名校念书的吴贻芳哥哥不得不选择辍学,后性格内向的他因找不到活儿干,不堪压力,也跳江了。
丈夫和儿子这一走,本来缠绵病榻的母亲朱诗阁受不住打击,来不及叮嘱什么,便离开了。
而原本热爱知识的吴贻芳姐姐,这时也似乎看不到希望,选择在母亲棺材旁自尽。
仅仅一个月时间,本来好好的一家七口,原本的幸福之家少了一半,只剩吴贻芳本人、祖母和9岁大的妹妹3人。
当时祖母年纪已经很大,所以,照顾家里的重担落在了瘦弱的吴贻芳一人身上。
而那年吴贻芳还不到20岁,一个未成年女孩过早体会到生活的残酷!
她不明白为何命运如此无常!
她整日恍惚,也萌生了追随家人而去、一了百了的念头。
还好,吴贻芳二姨父,也是晚清名士陈叔通注意到吴贻芳心情变化,阻止了她。
陈叔通不光在精神上鼓励她,还主动邀请她们三口人住在他家。
也是在陈叔通的安排之下,年仅20岁的吴贻芳得以有机会前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出任英语教员。
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叔通,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人民教育家”吴贻芳!
从金陵女大到国外
20岁刚出头,吴贻芳受到一美籍老师赏识,以特别插班生进入金陵女大,成为第一届女大学生的一员。
尽管错过许多课程,可她还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很快赶上进度,并在各门课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大学毕业后,她承蒙母校邀请,回母校继续担任英文教员。
然而彼时的她万万没想到,在这里,一个大好机会又“砸到”她身上!
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大的布莱克校长来北京高等师范做演讲,校方当时让吴贻芳帮忙翻译。
结果,吴贻芳的翻译技巧与独特气质,令布莱克夫人眼前一亮。
吴贻芳就此得到一出国留学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留学期间,吴贻芳除了认真学习,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
26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来吴贻芳学校演讲,演讲中,澳总理展露“高高在上”姿态批评我国,这让吴贻芳气愤难当,当时场下4000多号人,吴贻芳想让这些人知道真正的事实。
于是,她开始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团结留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而奔走呼号!
吴贻芳是什么时候回国的?
执掌金陵女大,献身教育事业
具体时间在1927年。
彼时吴贻芳即将完成学业,母校金陵女大向她抛来“橄榄枝”,诚邀她担任校长一职。
面对祖国的召唤,吴贻芳毫不犹豫放弃了在美国继续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国,于1928年正式成为大学女校长。
那一年,她三十五岁,是国内最年轻校长。
不得不说,吴贻芳很适合做教育!
当时她深知,想办好一所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于是,上任后,她根据当时法令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对金陵女大进行调整,不仅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改善了教师的居住条件和薪俸待遇。
金陵女大,在那个年代也非常“火”,“火”到什么程度?
诸多名媛竞相入读,章太炎、黄炎培、徐悲鸿之女等皆在此读过书。
不过,吴贻芳也打破阶级,选择录取贫困女学生,还破格录取一名迫切想摆脱封建婚姻的30多岁女子曾季肃,曾季肃后来也创立上海有名的南屏女装。
金陵女大虽出现在100多年前,可我们可发现,它的教育理念很超前。
当其他女校还在学习女工,金陵女大的学生在做什么?
那些人却在学习骑射、网球、排球等运动。
可能也是这样,这所学校在当时培育出了999朵“金花”!
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刘恩兰、我国女物理学家王明贞、中国医学影像学带头人李果珍、国际植物学家胡秀英等。
真是太“牛”了!
吴贻芳给金陵女大定的校训是“厚生”,你知道“厚生”是什么意思吗?
它讲的是:人活着,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然而,谁能想到,在担任校长期间,“命运也不曾放过她”,吴贻芳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33年,妹妹突然到金陵女大找吴贻芳,似乎有话要说,但那天吴校长有一个重要会议,没能顾见妹妹。
之后不久,妹妹就离奇失踪了。
这件事,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也让她更加珍惜身边人。
不过,吴贻芳也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坚强面对人生挑战。
37年,抗战全面爆发。
南京沦陷,吴贻芳打算带着师生往西迁,没想到,期间日本人惨无人道,做出天理难容的事儿。
金陵女大当时甘冒风险庇护众多妇女儿童,这段感人故事后也被改编成电影《金陵十三钗》。
后来,在西迁过程中,吴贻芳也没闲着,始终鼓励学生“艰苦建校,抗日救国”,在乡村组织建立妇女儿童补习班。
尽管吴贻芳早年立志献身教育,希望远离政治,但在国家危难之际,她也毅然投身议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先是成了参政员,后在1945年,还作为我国代表团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宪法制定会议,成为世界首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太阳终将升起,抗战终将胜利,那么,后来的吴贻芳如何了?
两次婉拒赴台邀请,留在南京做贡献
抗战胜利后,吴贻芳没有走,即便是两次收到赴台邀请,也选择留在南京。
因为她觉得,新中国会给教育带来新的曙光。
果然,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女大并入南大。
这时的吴贻芳也不再担任校长,但她对教育的热爱不减当年。
她在教育局工作时,常去学校听课,和老师们聊天,做调研,快速处理基层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吴贻芳身居高位,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她平易近人,住着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吃着粗茶淡饭,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她的一生,也在践行着“厚生”的真谛!
吴贻芳甚至一生未婚,她曾戏称自己嫁给了“金先生”(金陵女大),这句玩笑话背后却是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懈与执着追求。
即使到了临走之前,她依然坚持出席会议,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指导年轻一代。
92岁,吴贻芳在南京安然离世。
她的人生,既传奇又坎坷。
吴贻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家的伟大情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她的故事鼓舞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教育进一步添砖加瓦。
最后,让我们向这位伟大女教育家、我国有风骨的女先生致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各抒己见。
本文内信息来源:
1.《缅怀 | 邓颖超称赞她“桃李满天下”,罗斯福称颂她是“智慧女神”》团结报团结网,2024年1月26日发布;2.《她三次赴美,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上) | 纪念吴贻芳诞辰130周年》紫牛新闻,2023年1月26日发布;
3.《吴贻芳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人民资讯-科普中国,2021年5月21日发布;
4.《吴贻芳:“和平与智慧的女神”》,人物,2007年11月22日发布;
5.《吴贻芳:厚生育英才蜚声海内外》,泰州日报;
5.《大师(精编版)》,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