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0日,塞尔吉尼奥的妻子雅斯敏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拍照,还配文:“在这里5年后,这姑娘总算感到羞愧去上中文课了!”
自嘲中带着点幽默,倒让网友球迷们直呼“真实得可爱”。照片里的她一身休闲装,宽松白色上衣搭配浅蓝色牛仔裤,还穿着黑色拖鞋;头发随意扎起,手里捏着课本,对着镜头嘟嘴笑得毫无包袱,松弛感直接拉满。
评论区瞬间被“嫂子好美”“中文课加油”刷屏,甚至有人调侃:“塞鸟踢球,嫂子学中文,两口子这是要卷死谁?”
雅斯敏2020年随丈夫塞尔吉尼奥来华,那时塞鸟还是长春亚泰的外援。五年间,她默默扮演着“贤内助”角色,直到今年丈夫完成归化、代表国足首秀后,她才终于“姗姗来迟”地开启了中文学习之路。这波操作看似佛系,实则也让我们球迷懂得,归化球员的家庭扎根中国,不只是球员一个人的事。雅斯敏的“五年之约”,既是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也是向中国生活递出的一张投名状。
归化球员的家属能否适应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球员的职业稳定性。塞尔吉尼奥从长春亚泰到北京国安,再到披上国足战袍,当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雅斯敏的“松弛感”看着随意,实则是一种主动融入的姿态——学中文、晒日常、与网友互动,本质上是在为丈夫的职业生涯“打辅助”。毕竟,一个能说中文、理解本地文化的妻子,能帮球员更快消除“异乡人”的疏离感,甚至成为连接球队、球迷和家庭的纽带。
当然,归化球员家庭的公众形象,直接影响舆论对归化政策的接受度。此前中国足球归化球员争议不断,“只拿钱不踢球”、“状态低迷”,让球迷对“雇佣兵”嗤之以鼻。而塞尔吉尼奥一家却成了例外,妻子学中文、全家定居北京,甚至自带巴西康复教练来到中国——
这些细节让球迷看到“诚意”,也让“塞鸟”的归化多了几分“自己人”的亲近感。雅斯敏的社媒营业,无意中成了“形象公关”的一环:她越接地气,球迷越容易把塞尔吉尼奥从“外援”划入“同胞”的范畴。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国足球的归化政策长期困于“功利主义”。过去归化球员多为短期冲刺世界杯,家属融入、文化认同等“软性工程”几乎空白,导致球员难有归属感。反观日本B联赛,归化球员与本土球员混编训练、家属社区深度参与,形成良性循环。雅斯敏的“五年中文课”看似个人选择,实则暴露出中国足球归化体系的短板——
若只把球员当工具,忽视其家庭的社会化需求,再强的归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短期,俱乐部和足协应提供系统性语言文化培训,帮助归化家庭快速适应,比如定制中文课程、组织社区活动,甚至将家属融入纳入球员签约考核。长期,借鉴日本经验,构建“家庭-球队-社区”三位一体的归化支持体系,让球员及家属成为本地文化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更重要的是,舆论需对归化家庭多一份包容——毕竟,愿意学中文的“塞鸟妻子”和主动穿唐装的“洋媳妇”,才是中国足球真正需要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