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号风波:一场早有预兆的“人血馒头”崩塌
2025年2月8日,抖音一纸公告掀起轩然大波——张兰、汪小菲母子及其关联账号被无限期封禁。平台给出的理由直指要害:“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屡次发布不实内容,违背公序良俗。”
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封杀”,而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流量闹剧终于迎来的终章。从大S婚变到离世,这对母子将家庭隐私、明星绯闻甚至死亡悲剧,熬制成直播间酸辣粉的“汤底”。他们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法则,却忘了人性的底线——当死亡都能被异化为生产资料时,悲剧就成了直播间的“榜一大哥”。
---
二、封杀背后:三宗罪揭开流量至死的遮羞布
1. 消费逝者:从“深情戏码”到“骨灰包机”的荒诞剧本
大S去世后,张兰母子迅速编织出一套流量剧本:汪小菲在雨中独行、深夜痛哭的“痴情”画面被全网推送;员工夏小健造谣“汪小菲包机接骨灰”,张兰亲自点赞推荐,直播间里“深情父亲”“孝顺前夫”的人设被反复贩卖。
讽刺的是,真相很快浮出水面:包机费用由小S全额支付,与汪小菲毫无关系。这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母子俩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公众智商的蔑视。正如网友所言:“他们不是在悼念,而是在坟头架起了广告牌。”
2. 谎言帝国:从俏江南到麻六记的“造谣基因”
张兰的“造谣史”早有伏笔。俏江南时期,她与资本方CVC的纠纷中,被指财务造假;直播间里,她多次捏造大S“婚内出轨”、具俊晔“对孩子图谋不轨”等谣言,甚至模仿具俊晔抱大S上厕所的私密场景博眼球。
更令人咋舌的是,麻六记60%的线上销售额依赖张兰的直播间。当流量与谎言深度绑定,直播间不再是卖货场,而是精心设计的“情绪赌局”——观众为八卦买单,母子为流量狂欢。
3. 践踏公序良俗:当“企业家”人设沦为遮羞布
张兰曾以“爱国女企业家”自居,声称“养活8000个家庭”,直播间里满口“正能量”“女性创业不易”。然而,她的行为却将公众信任碾得粉碎:一边用“家国情怀”收割同情,一边用“私密爆料”煽动网暴。
这种割裂在封号事件中达到顶点:大S头七未过,张兰已急不可耐地直播带货,甚至放出汪小菲辱骂自己的录音引流。网友怒斥:“这不是卖酸辣粉,是卖人血馒头!”
---
三、流量反噬:麻六记的“断腿之痛”与商业反思
封号当天,麻六记官方直播间仍在卖货,但评论区已是一片质疑:“靠炒作起家的品牌,还能走多远?” 数据显示,张兰账号被封前30天,其直播间销售额超2000万元,占麻六记线上流量的70%。失去核心流量入口后,麻六记的上市计划恐成泡影。
这场危机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当商业帝国的地基是谎言与炒作,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张兰曾靠“九条命”从打工妹逆袭为企业家,却在流量诱惑下,将“创业精神”异化为“无底线炒作”。这不是企业家的韧性,而是对商业伦理的背叛。
---
四、平台困局:封号之后,我们更需要一场“流量祛魅”
抖音此次重拳出击,赢得一片叫好,但更深层的矛盾仍未解决:为何张兰母子能持续三年收割流量?为何平台总是在舆论倒逼后才被动出手?
答案藏在流量经济的底层逻辑中:
- 算法偏爱“冲突”:家庭狗血、明星八卦天然具有传播力,平台算法推波助澜;
- 监管滞后于炒作:从“包机谣言”到封号,平台用了整整6天,足够谣言肆虐;
- 公众的“审丑疲劳”:部分观众将张兰的直播间视为“情感宣泄口”,助长了畸形生态。
封号只是开始。若平台继续纵容“流量至上”,下一个张兰仍会诞生。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封禁账号,而是重建一套“内容敬畏”的价值观——流量可以是商业燃料,但绝不能是人性筹码。
---
五、写在最后:当死亡成为生意,谁来守护生命的尊严?
大S的离世本应是一场安静的告别,却在流量绞杀中沦为闹剧。这场封杀留给社会的警示远超事件本身:当我们对“吃人血馒头”习以为常,当炒作成为致富密码,社会的道德水位将滑向何处?
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藏在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里:
- 拒绝为恶意炒作买单:不点击、不传播、不购买;
- 呼吁平台“前置监管”:用技术识别谣言,而非事后封禁;
- 重建“逝者为大”的共识:死亡不是流量,而是生命的终点。
张兰母子的账号被封了,但流量时代的“人性考验”远未结束。唯有守住底线,才能避免下一个悲剧沦为生意。
愿逝者安息,生者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