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炒的就是个性化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需求。不能炒的就是公共服务,就是人人都有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交给市场调节,按照价高者得完成分配。比如房价高低就是市场调配的机制体现,价格就是市场的门槛。公共服务的需求应该做到平价,人人都能享受到,绝对不能价高者得,只能按需求分配。
政府制定公开标准和审核机制,比如房子的分配,公租房、廉租房就是公共服务,属于保障体系。政府制定公开的保障门槛,让符合门槛的群体都能享受到平价的服务。而商品房就是个性化需求,通过价格调节让市场参与者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
对于受教育权力,私立学校就是个性化需求,而公立学校就是保障体系。公立学校应该是普惠制,绝对不能市场化。不管买房、租房或者保障性住房,都能平等享受公立学校的平等教育机会。
我们看到当前各地解除了限购令、限售令、限价令,各种对商品房的限制性措施纷纷解除,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鼓励撤网签,标志炒楼花已经名正言顺成为鼓励对象。在各种鼓励商品房流动性的政策落地的同时,对于保障体系的受教育权力就会被限制关在了封闭的笼子里。
比如多校划片取代单校划片,就是把受教育权力跟商品房脱钩。一旦商品房转让,学区资格自动回到封闭体系,通过摇号确定入学资格。
那么问题来了,房子不能炒民生保障权力了,还有人会炒房吗?这个问题其实用股市的答案很容易回答,因为股市就是剥离了民生保障权力,只能炒非民生保障权力。
我们看到近期股市异常火爆,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大盘从2600多点涨到3400多点,而个股更是百花齐放,翻倍股、三倍股、五倍股,甚至十倍股轮番炒作。各路观望资金更是粉墨登场,结束了漫漫熊市迎来了牛市行情。股票市场就是把上市公司的民生保障权力剥离,只能炒非民生保障权力。比如工商银行股票不能炒的就是存款利率、贷款资格、贷款利率、员工录用信息披露等等,这些都必须被央行、银保监会、劳动局和证监会严格监管,不能用钱来买卖。
可以炒的就是股价分红预期等等,可以交给市场自行调节。我们看到本轮股市从熊市走向牛市,开始时是高股息股票领涨,也就是炒的的是分红高低,后来进入板块轮动期,开始炒行业发展预期和公司经营的预期,可以炒上市公司的分红预期。
这些权力是因为这些属于市场调节不属于保障权力,而贷款利息和贷款资格这些属于保障体系绝对不能炒。比如贷款资格如果可以花钱炒的,带来的结果就是不符合贷款资格的主体就可以贷款,符合贷款资格的主体就拿不到贷款,带来的的结果就是愿意花大价格,贷款的主体很可能后期还不上贷款,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信息披露如果可以花钱买,那么必然带来买卖虚假信息的乱像,结果是误导投资者最终让投资者不敢炒股。房产就是城市的股票,炒房其实就是炒城市的股票,不能炒的就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权力,可以炒的就是城市的分红(城市分红就是房子的租金,租金主要就是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权力决定的),以及可以炒房子的预期。
当前股市的走牛就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虽然不能炒民生保障权力,但是租金和预期仍然可以炒,也仍然会有大量的投资投机者会用钱来炒房。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炒房根本没有抵触,抵触的只是炒那些民生保障权力。
确切的说炒房子的租金和预期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梦寐以求想参与的,毕竟在中国房子是大家最值得信赖的投资品,房价下跌房子仍然存在会给大家安全感,不仅仅可以自己住还能出租挣租金。我也相信只要房价一上涨,中国人炒房的热情就会再次激活。
就像本轮股市那些嘴上说打死都不碰股票的人现在纷纷重新入市,我相信楼市也正在孕育了新的机遇,包括"房住不炒"定位,现在已经彻底调整为"房住又炒"定位,
原先会,现在不会。供需关系不一样了。上海北京不好说,如果买房能落户,可能有人会抄,如果买房不能落户,想炒也炒不起来。
现在百姓活明白了,以后房价必然向国际接轨,工作四至六年总收入就能买得起一套房,房子不再掏空几个钱袋才能买得起,而是普通商品,最多是比汽车略高的价格而已。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