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霄松教授:可穿戴技术在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新进展

妙菱看健康 2025-03-22 04:57:09

在现代医学领域,睡眠呼吸疾病尤其是OSA,以其较高的患病率和严重的危害性,逐渐成为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OSA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长期发展还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然而,传统的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虽然是目前睡眠呼吸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监测流程繁琐,需要患者在特定的睡眠监测中心进行监测,对环境要求高,且设备昂贵,操作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也使得许多患者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在此背景下,可穿戴技术凭借其便捷性、非侵入性等优势,在睡眠呼吸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崭露头角,引起了广泛关注。

专家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董霄松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睡眠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医学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睡眠呼吸障碍(呼吸)学组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睡眠学组委员

一、概述

自2010年初期,智能可穿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进入消费市场。据市场研究机构的估计,2020年市场销售的可穿戴技术相关设备数量从2018年的2.2亿台大幅增加至3.5亿台,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可穿戴技术的蓬勃发展态势。

发表于SLEEP上的《可穿戴技术在睡眠与周期节律测量中的应用》白皮书,对可穿戴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定义。从广义范畴来看,可穿戴技术主要涵盖以下3类。

1.穿戴式技术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类,通过直接穿戴在人体上的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实现对人体生理参数的监测。这些设备通常集成了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心率、运动状态等信息。

2.近置式技术(非接触式技术)

此类技术无需与人体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在人体附近设置监测设备,利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如红外线、超声波等,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采集。这种方式具有非侵入性、使用便捷等优点,能为患者提供更为舒适的监测体验。

3.吞服式技术

吞服式技术相对较为特殊,通过让患者吞服内置微型传感器的胶囊,在人体内部进行生理参数的监测。这种技术能够获取胃肠道等部位的生理信息,但目前在睡眠呼吸疾病监测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除了常规睡眠研究中所关注的睡眠时长、睡眠阶段等信息外,可穿戴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传感器集成能力,还能够进行诸如地理位置、体温、皮肤导电性、血氧水平及情绪评估等多维度的监测。这些丰富的数据为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从更综合的角度分析睡眠呼吸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临床评估

近年来,众多以商业化为目的的睡眠可穿戴设备涌入消费者市场,从监测技术原理层面而言,它们似乎具备评估睡眠或睡眠呼吸暂停的潜力。然而,医学的严谨性要求每一项技术在应用于临床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验证。

可穿戴技术的临床评估过程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流程(图1),只有经过这一严格步骤完成相关评估的可穿戴技术,才具备应用于临床和科研的资质;反之,则不能用于临床诊疗,以确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安全。

图1 可穿戴技术临床评价的一般流程

三、临床应用研究

可穿戴技术在睡眠呼吸障碍的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它能够通过探测睡眠中的运动、呼吸、心跳及鼾声等生理信号,依据监测数据判定睡眠中发生的呼吸暂停等呼吸事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可穿戴技术应用于OSA诊断时的可靠性方面(表1)。

表1 可穿戴技术在OSA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注:AUC为曲线下面积;PSG-AHI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此外,基于光电容积描记技术的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作为睡眠呼吸暂停监测的传统指标,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或者加载加速度部件并训练睡眠/清醒模型,能够有效减少睡眠时间的计算误差,进一步提高对OSA的识别能力。这一技术创新为可穿戴设备在OSA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可穿戴技术在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经过严格验证的可穿戴技术,在OSA诊断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传统多导睡眠监测技术的有力补充,为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然而,目前可穿戴技术在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优化技术性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撰稿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董霄松教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