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关于薛仁贵的古代小说或者现代影视剧的应该都知道,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张世贵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
在文学作品中,李世民亲征辽东前夕,做了个奇怪的梦。
他梦见自己独自一人骑着马到军营外面游玩,结果遇到一名青面壮汉,提着刀追杀他,就在李世民命悬一线时,有一名身穿白色战甲,骑着白马的将军,提着一把方天画戟突然杀出,干掉了那名追杀李世民的青面壮汉。
李世民想带他回营,厚加赏赐,但那人却说家里有事,怎么都不肯去,还说日后会保驾南征北战。
这个人走时并未直接留下名字,而是留了四句诗:
“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李世民梦醒之后,向军师徐茂公求解,徐茂公不愧是智慧超群,一番思索后,根据那四句诗直接推算出梦境之人的名字和住处。
根据徐茂公的推算,这个人叫薛仁贵,家住山西绛州龙门县,且此人必然是英雄将才之人。
陛下要征讨辽东,此人便是“应梦贤臣”,只要派人到绛州龙门县招兵买马,他必然来投军,到时候只要查军中登记的名册中有薛仁贵这个名字的,就是应梦贤臣。
后来,先锋大将张世贵主动请求去龙门县招兵,他这么做,是有猫腻的。
原来,李世民所描述的应梦贤臣,身穿白色战甲,手持方天画戟,骑着白马的模样,和张世贵的女婿何宗宪十分相似。
张世贵认为这是女婿何宗宪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
如果他亲自去龙门县招兵,如果没有叫薛仁贵的,那最好,到时候就可以说何宗宪才是真正的应梦贤臣,如果真有薛仁贵这个人,那就直接就地杀掉。
等回到京城时,就说没有薛仁贵这个人,最后再把何宗宪推出来,说何宗宪与梦境中的应梦贤臣十分相似,所以何宗宪才是应梦贤臣。
张世贵到了龙门县以后,薛仁贵果然来投军。
可薛仁贵武艺惊人,根本干不掉,所以张世贵干脆拒绝收下前来投军的薛仁贵,先后拒绝了两次。
到第三次的时候,薛仁贵拿着程咬金的令箭前来,张世贵才不得不收。
但张世贵做了手脚。
他对薛仁贵展开忽悠,篡改了皇帝的梦境以及那四句诗,篡改完之后,梦境和诗都变成了谋反,所以薛仁贵就是“应梦反臣”,皇帝正大费周章地找出薛仁贵,要杀了他。
这番话吓得薛仁贵一身冷汗。
张世贵还假意表示,自己之所以拒绝薛仁贵投军,是为了保护他。
但现在他拿着程咬金的令箭来,张世贵就不得不收。
所以,张世贵表示,自己不忍心看着薛仁贵被皇帝找出来杀掉,想保住性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投军的时候,用“薛礼”这个名字,千万不要提“薛仁贵”三个字。
等上了战场以后,薛仁贵再多立一些战功,到时候张世贵再拿着这些战功去皇帝面前替他求情,免了他死罪。
薛仁贵被这么一番忽悠,还真就信了,于是以薛礼这个名字投军,后来被张世贵安排到火头军。
张世贵的如意算盘很简单,就是在军中雪藏薛仁贵这个人,然后忽悠薛仁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立下的功劳,他就全记在女婿何宗宪头上,最后何宗宪就会因此加官进爵。
战争开打以后,张世贵更是多次陷害薛仁贵,到了战争末期,眼看事情败露,干脆起兵谋反,兵临京城,最后被薛仁贵拿下。
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张世贵,是一个经典的奸臣贼子形象。

但在正史中,张世贵非但不是奸臣,而且形象非常正面,此人战功赫赫,其武力水平一点都不比薛仁贵差。
真实的张世贵,其实是李唐开国功臣,太宗李世民的铁杆心腹。
.
真实的张世贵是怎样的人?.
张世贵这个人吧,他的传记在《旧唐书》中仅仅只有227个字,十分简略,以至于很难了解他的详细事迹。
但1972年的一次考古发掘,才真正让张世贵一生的详细事迹展现出来。
因为那次发掘的古墓就是张世贵墓,里面出土了张世贵的墓志铭,上面记载了张世贵的一生。
张世贵本名本名忽峍,是虢州卢氏人,而且他们家还属于是将门世家,其祖上从南北朝到隋朝,都做过将军。
张世贵本人也继承了这种将军身上才有基因。
史载,张世贵从小就喜欢骑射,能拉动承受拉力150斤的大弓,而且例无虚发,箭术水平极高。
隋末天下大乱以后,张世贵干脆扯旗谋反,聚众起义,很快就打下一片地盘,由此逐渐声名鹊起。
朝廷方面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忽峍贼”。
这期间,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很快成为天下最强义军,隋炀帝为了镇压瓦岗军,派王世充率军讨伐,但王世充多次栽在李密手里。
当时,王世充依托洛阳,与李密的瓦岗军形成对峙。
而张世贵的地盘也在河南,两边对峙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谁也干不掉对方,而张世贵无疑就成了可以左右胜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王世充和李密都对张世贵展开了拉拢,都想把张世贵招降到自己麾下。
但张世贵根本不为所动,依然凭借地盘和兵马保持独立性。
于时王充窃号晋京,李密称师巩洛,闻公威武,将恃为授,俱展情素,形乎析简。公诮其穷井之微,鄙其挈瓶之懦,枕威蓄锐,深拒固闲。——《张世贵墓志铭》

不久之后,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带着大军向关中进发,很快便攻破长安。
李渊也对张世贵展开了招降,而这一次,张世贵竟然破天荒地选择投降李渊,主动奉上自己的兵马和地盘。
就这样,张世贵带队入伙,正式成为李唐创业团队中的一员。
最关键的是,李渊派刘文静经略河南,张世贵不仅出谋划策,还亲自带兵替李唐征讨河南地界上那些不愿归顺李唐的武装,取得了多次胜利,立下不少战功。
使得李唐的地盘在河南地界得到了较好的扩张,李渊对此十分高兴,赏赐了张世贵很多东西。
因统所部,镇于陕服,受相府司马刘文静节度。每陈东略之计,益见嗟赏。遂进下同轨,以置函州。又进击伪熊州刺史郑仲达,大败之,所在城聚,相继投款。——《张世贵墓志铭》
随后不久,张世贵被李渊划归到李世民的帐下效力,由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
在接下来的近30年时间里,从李唐打天下的一系列战争到贞观末期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张世贵参与了其中大部分的征战。
尤其是李唐打天下的那些年里,张世贵跟着李世民,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争,立下了赫赫功劳。
这些战争包括:李世民攻灭薛举、薛仁杲,讨伐刘武周,攻灭王世充、窦建德,打垮刘黑闼等重大战役。
在消灭西北割据武装薛举、薛仁杲的战争中,张世贵率军冲锋陷阵,率先击破敌军,立下很大的功劳,李渊为此赏赐了他八十名奴婢、一千余匹绢帛彩缎,以及一百三十锭黄金。
薛举狼据北地,太宗亲总元戎,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张世贵墓志铭》
张世贵最出彩的一次战场经历是在讨伐王世充的时候,以马军总管的身份以劣势的兵力以少胜多,击破王世充5万步骑精锐,立下奇功。
寻进击陆浑,授马军总管,经略熊州之地,至黄泽,遇王充统领马步五万,将逼熊州。虽众寡不仵,主客异势。牙璋狎至,羽檄交驰;三令五申,风驱雨迈。饮淇之众,反接辕门;倒戈之旅,泥首请命。而茅贼畴庸,抑惟恒序,赐爵新野县开国公......——《张世贵墓志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张世贵参与了李唐打天下时北方战区的几乎所有战争,但他的战功总体不如秦叔宝、尉迟恭那么大。
但这不代表张世贵是个吃闲饭的,他每次征战都是立下战功,受到赏赐的,只不过战功没有那些名将那么显著而已。
李唐基本统一天下以后,刘黑闼卷土重来,张世贵被划到李建成帐下,担任第一军总管,随军出征,在攻灭刘黑闼的战役中再次立功。
但他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是秦王府的将军,这次跟随李建成平灭刘黑闼,纯属正常的工作调动。
后来玄武门之变时,张世贵也深度参与其中,跟着李世民一起在玄武门伏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到了贞观末期时,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张世贵也随军出征。
当时薛仁贵的确前来投军,而且正好就投到了张世贵帐下。
但真实的李世民,并没有应梦贤臣这一出,张世贵本人也是很大方地收下了薛仁贵,并且在此后的日子里,没有对薛仁贵做过任何打击陷害之事。
薛仁贵当时作战确实勇猛,而且名扬军中,张世贵也并未做过任何隐瞒。
后来薛仁贵为了能直接获得皇帝的赏识,在大战之时,专门身穿白色战袍,开战之后,薛仁贵率先冲入敌军阵营,左冲右突,杀敌无数。
由于薛仁贵的白色战袍在密密麻麻的士兵中特别显眼,李世民在高处眺望战场形势的时候,就看见了薛仁贵勇猛的一面。
战后,李世民才下旨在军中寻找那名白袍小将,张世贵也并没有将薛仁贵雪藏,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薛仁贵,把他送去面见皇帝的。
真实的李世民并不存在张世贵打击陷害薛仁贵这一出。
战争结束后,张世贵也老了,不久便退隐,在家中安享晚年,一直活到唐高宗时代才去世,享年72岁,得以善终。

总体上来说,张世贵这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都是正面的,而且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了。
他因为屡立战功,后来被封为上柱国。
所谓上柱国,是一种军功勋级,唐朝的勋级分为十二等,上柱国是最高一级,可以享受正二品待遇,秦叔宝就获得过。
张世贵能获此殊荣,说明他在战场上立过的战功是很多的。
还有他这个人眼光相当独到。
当时王世充、李密都在拉拢他,而且李密的瓦岗军已经是天下民军之首,是最有实力夺取天下的强大武装之一,张世贵都拒绝了李密的招降。
而李渊攻破长安,占领关中以后,实力尚不如瓦岗军,张世贵却选择了投降李渊。
说明在他看来,李渊才是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那个人。
可见,张世贵的眼光不一般。
参考史料:《旧唐书》、《张世贵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