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震问住院的钟伟为何不要轮椅,钟伟:不想给医院添麻烦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2-08 05:05:33

1984年,张震问住院的钟伟为何不要轮椅,钟伟:不想给医院添麻烦

1984年初,301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老将军正艰难地扶着墙壁一步步向前移动。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巴顿将军"钟伟。张震将军来探望时,看到这一幕心中难受,忙问他:"老钟,你怎么不向医院要个轮椅?医院院长可是你的老部下啊!"谁知钟伟只是摆摆手,轻声说道:"不想给医院添麻烦。"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这位开国将军的本色。可谁又能想到,这位不愿给医院"添麻烦"的老将军,当年可是敢于抗命、两次"指挥"林彪打胜仗的悍将。他是如何从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场猛将,变成晚年时如此谦逊低调的长者?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从军之路:平江走出的传奇将军

世人都说平江是将军之乡,可谁又知道,这个湖南小县城里,最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那个1929年参军的19岁少年钟伟。

那一年,平江县城外的枪声此起彼伏。钟伟听说红军来了,便悄悄溜出家门,直奔红军驻地。来到红军营地后,钟伟大声说道:"我要参军!"

红军同志看他年纪轻轻,问他:"你家里人同意吗?"钟伟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爹说了,男儿当建功立业!"其实,钟伟的父亲根本不知此事。

这一举动,让钟伟成了平江县最早加入红军的青年之一。当时的平江,可谓是革命的热土。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先后走出了54位开国将军,创造了一个县城出将军最多的纪录。

钟伟参军后,很快就在部队里崭露头角。他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打仗时总能抢在敌人前面,占据有利地形。1930年,在第一次反"围剿"中,钟伟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在平江县的茶园岭设伏,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力。

这一仗打出了名气,上级很快就让他当上了连长。从此,钟伟带着连队东奔西走,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与敌人周旋。当地老百姓说起钟伟,总是竖起大拇指:"这个后生仔,打仗有一套!"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钟伟的连队担任主力。一天夜里,敌人偷袭红军驻地,钟伟临危不乱,带领战士们在漆黑的夜色中与敌人展开巷战。天亮时,战斗结束,钟伟的连队歼敌一个营,自己却只伤亡了三个战士。

到了第三次反"围剿",钟伟已经是营长了。这时的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而是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率领部队在平江、修水、醴陵等地区开展游击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钟伟的部队一直在前线战斗。每次战斗结束,他都要带着战士们走村串户,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修房子。平江的老百姓说:"钟伟是个好后生,不但会打仗,还帮我们干活!"

这种亲民爱民的作风,让钟伟在平江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便到了晚年,平江的老人们提起钟伟,还是会说:"那个钟伟啊,是咱们平江最亲民的将军!"

从一个19岁的青年,到威震四方的军事指挥官,钟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可是谁能想到,这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虎将",后来会成为一个让老部下都敬佩的"抗命英雄"呢?

二、战场硬汉:敢打硬仗的"中国巴顿"

说起钟伟的战场故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1947年那场靠山屯战役。这一仗,不但打出了钟伟的威名,更是让他成了军中少有的"抗命英雄"。

那是在松花江畔,钟伟率领东北野战队第五师正准备东进,配合第一纵队围歼国民党新一军。就在这时,前方侦察兵传来情报:靠山屯发现敌军踪迹,而且正准备东撤。

消息传来时,钟伟正在整顿队伍。他抓起地图一看,立刻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让敌人撤到东边,就会和德惠的国民党大部队会合,到时候再想打就难了。

正当钟伟准备下令进攻时,林彪的电报到了:"立即东进,不得耽搁!"这个命令让钟伟陷入两难。按军令,必须东进;可按战机,非打不可。

钟伟叫来通讯员,说:"给我接通炮兵营!"通讯员刚要去,又一封林彪的急电到了,催促部队加快速度。钟伟看也没看,直接把电报塞进口袋,对炮兵营下令:"给我打个火力侦察!"

炮火刚响,敌人就暴露了位置。原来,国民党军队在靠山屯的大院里藏了九百多人。钟伟一看这情况,当即拍板:"打!就是砍头也值了!"

这一仗可不好打。敌军占着工事,火力凶猛。钟伟的部队几次进攻都被打了回来。天色渐暗,钟伟知道不能再拖,便给林彪发去一份战情报告,说明了敌我态势。

林彪接到报告后,立即调动德惠附近的四个师准备策应。有了这个保证,钟伟更是打出了气势。当晚八点半,他一声令下,全师发起总攻。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人的援军也赶到了,想要前后夹击钟伟的部队。可他们不知道,林彪早就埋伏好了五个团的兵力。一场遭遇战打下来,敌人死伤大半,剩下的也全部投降。

这一仗打完,钟伟的"中国巴顿"之名就传开了。他的第五师也因此在东北野战军中出了名,被誉为"三猛之师":猛打、猛冲、猛追。

光是靠山屯这一战,还不足以让钟伟成为"中国的巴顿"。在此之前,他就已经以独特的指挥风格闻名军中。每次战前,他总要亲自到前线侦察,说这样才能"听得见枪响,看得见硝烟"。

更让人称奇的是,钟伟似乎天生就会打仗。战场上的枪声一响,他就能判断出敌人的虚实。有时候,就连上级首长都要找他商量战术。

1948年,又一次重要战役前,林彪再次向钟伟下达了急行军的命令。可钟伟通过侦察,发现敌人主力藏在半路上。这回他又一次抗命,带兵埋伏在侧翼,等敌人经过时突然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了敌人的一个主力团。

这样的"抗命"胜仗,为何没有给钟伟带来处分?因为他每次"抗命",都是为了打胜仗。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我宁可挨处分,也不能错过战机!"

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悍将,私底下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他不但爱美食,还有着独特的"打仗习惯",这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三、个性鲜明:军中的另类将军

在一众将领中,钟伟可谓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的"另类"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敢于抗命,更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说起钟伟最"出格"的事,要数抗战初期的那一场"出走"。当时,他在鄂豫挺进支队当团政委,因为跟支队领导意见不合,竟然带着妻子、刚出生的孩子和警卫班就这么走了。这在军中可是从未有过的"壮举"。

好在当时苏北的黄克诚将军慧眼识英,不但收留了这个"逃兵",还破格让他当了团长。后来有人问起此事,黄克诚笑着说:"这小子脾气是臭了点,但打仗是一把好手啊!"

到了东北战场,钟伟的"怪脾气"更是人尽皆知。每到一地,他必要先打听当地有什么名菜名酒。在哈尔滨,他甚至成了秋林饭店的"常客"。

有一回,钟伟带着几个警卫员进了秋林饭店。一进门,他就点了一大桌东北菜:锅包肉、杀猪菜、小鸡炖蘑菇,连饭店的招牌菜红肠都来了好几份。警卫员劝他:"师长,这也太多了吧?"钟伟笑着说:"打仗前,不吃顿好的怎么行?"

这种独特的"打仗习惯",在军中传为佳话。每次战役前,钟伟必定要去哈尔滨"转一圈"。他把部队交给政委和副师长,自己就往城里跑。久而久之,部队的干部看到师长回来了,就知道:要打仗了。

有次,师里开会批评他这种作风。钟伟站起来说:"同志们,我这是为了打胜仗!"会场上一片哗然。只见钟伟掰着指头数:"上次吃完烤鸭打了胜仗,上上次喝完老白干打了胜仗,再上次......"

说来也怪,钟伟每次"美食之旅"回来,还真都打了胜仗。有人说这是巧合,但钟伟却说:"吃得好,才能打得好!这是我的战术!"

他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不仅表现在饮食上。打仗时,别的指挥官都是一脸严肃,他却总是笑呵呵的。作战会议上,大家都在谨慎分析,他却总抢着要打最硬的仗。

1975年,《巴顿将军》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不少看过电影的老兵都说:"瞧瞧,这不就是咱们的钟伟吗!"确实,钟伟和巴顿将军一样,都是那种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将领。

然而,这位在生活中如此洒脱的将军,在原则问题上却出奇的严格。他对自己的亲人,更是秉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位军中的"另类将军",是如何成为后人眼中的廉政楷模的呢?

四、廉洁典范:一生清正的老将军

在钟伟的一生中,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的军事才能,而是他那一身正气。说起他的廉洁故事,平江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

最让人难忘的是他对堂弟的处理。一天,县委给钟伟写信,说他堂弟在老家偷了一头牛,已经判了五年,如果钟将军有意见,还可以改判。钟伟接到信后,立马给县委打了个电话:"不但不能改判,还要多判他三年!"

这个电话一打,在平江县传为佳话。人们说:"钟伟这个人,连亲兄弟都不徇私!"

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子孙的态度。他的长子钟来良八个月大时,钟伟就离开家打仗去了。二十年后,他在长沙打仗,才第一次见到成年的儿子。可父子相见还没说上几句话,国民党就打来了。

三天后,钟伟打了个大胜仗,兴冲冲地跟儿子分享战果。谁知儿子却说想在长沙找个工作。这话一出,钟伟当场沉默了。最后,他只说了一句:"回家种地去!"

后来钟伟的小孙子钟杜生在黑龙江当兵,复员时组织说可以安排工作。钟伟知道后,立即写信给部队领导:"不要给安排,让他自己回家努力!"

小孙子不服气,带着哥哥跑到北京找爷爷要工作。钟伟不但没松口,还把两个孙子赶回了老家。一位老战友知道后,主动提出帮忙在北京找工作,却被钟伟婉拒了。

就连最疼爱的孙女也不例外。孙女在北京读高中,毕业后要回平江。钟伟虽然舍不得,但当孙女提出想留在北京工作时,他却严肃地说:"不要走后门,那是无耻的。我最恨腐败分子,如果给我一挺机枪,我把他们全突突了。"

送孙女回平江那天,钟伟在车站哭得不成样子,只好用手帕遮住脸。后来孙女凭实力考上了平江师范学院,钟伟立刻写信祝贺,还专门回老家给她庆功。

在生活中,钟伟更是处处严于律己。他从不享受特权,住破房子也不换,甚少坐公车,就连组织安排的飞机票都主动退掉。全家人就住在一间普通的房子里,家具也都是最简单的军用物品。

有一次,组织给他换了一套新房子,他坚持要付房租。工作人员说这是福利房,不用付钱。钟伟却说:"我又不是没工资,凭什么不付钱?"

就这样,一个打仗时威风八面的将军,在生活中却把自己管理得严之又严。可谁能想到,这位一生清廉的老将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留下怎样感人的遗嘱呢?

五、最后岁月:平淡归真的晚年

198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301医院的病房里,钟伟坚持每天扶着墙走路锻炼。医院的护士劝他坐轮椅,他总是笑着摆手:"我这老骨头,不动就要生锈了。"

这个倔强的老人,在病房里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叠好被子,擦干净床头柜。护士查房时总是忍不住说:"钟老,您这床铺叠得比我们还标准!"

一月里,张震将军来看望他。看到钟伟艰难地扶墙走路,张震问他为什么不要轮椅。钟伟说:"不想给医院添麻烦。"这句话传出去后,让很多老战友落泪。

住院期间,钟伟最牵挂的是他的警卫员和保姆。这两个人跟了他多年,照顾他生活起居。一天,他让秘书拿来纸笔,写下了遗嘱。

遗嘱的内容很简单:不补发薪金,电视机和冰箱作为党费上交,请组织照顾下警卫员和保姆。他说:"我的儿孙们都能自立生活了,我走后不欠任何人情。"

六月的一天,钟伟突然对保姆说:"把我的军装拿来。"保姆说今天不是节日,不用穿军装。钟伟却坚持要穿。穿上军装后,他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领口,然后躺在床上,安详地离开了。

钟伟走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只找到一个旧军用物资箱。箱子里除了几件旧军装,就是一些日记本和信件。在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写着他的最后心愿:将骨灰撒到平江起义的地方。

这个要求让所有人都很意外。按照规定,他完全可以入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可是钟伟选择回到战斗生涯的起点,回到那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

当年轰轰烈烈的靠山屯战役被写入了军史,两次"指挥"林彪的故事在军中广为流传,但钟伟最后的选择却是如此平淡。他的骨灰,随风洒在了平江的山野间。

这一切,都是钟伟生前安排好的。他不要追悼会,不要纪念碑,就这样静静地回到了他战斗生涯的起点。平江的老百姓常说:"钟伟将军最后还是回来了,他永远是我们平江的好儿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