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看病,不一定非要望闻问切,四诊和参,这只是现代中医的说法,因为他们很多不了解,所以必须四诊和参才行。其实在古中医的实践中,“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8dfa990e99fed48593a37ff05405ee.png)
望而知之谓之神。古中医看病最高的境界是望诊,这个望诊也不只是现代中医所说的面色、舌苔等等,还有更深层次的能力,例如扁鹊吃了仓公给的中药后所开的天目,就是一种古中医能力,用中药开天目,这种配方现在民间还有流传,但是与医者的道德层次密切相关,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开的。有人可能会不相信这种事情,认为用中药开天目,怎么可能呢?甚至有人干脆武断的否定天目的存在,这种人我们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没有悟性的人不配讨论中医,但是现在在密宗中就流传着用藏药(就是中药)开天目的方法,这是所有密宗的修行者都知道的事情。
其实“医道”之名最初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医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通过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可知“医道”来自于道家,“医道”的重点在于修炼,经过修炼才能出现特异功能,才能长生不老,因此古代秉承医道的医生都注重修炼,也都具备特异功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cec30b1e73e2bca29932120eb6d3d0.jpg)
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与扁鹊一样,也具备透视人体的能力,后人称其为“神目”。
曹操因患头风病,经多方治疗不愈,就请华佗医治。华佗告诉曹操:“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
显然,华佗的天目看到了病灶的问题。
天目,其生理结构就是大脑中部的松果体,这个松果体现代研究已经发现他具有眼睛的结构及大量的感光细胞、磁体晶体等等。望诊用的就是这种天目,而不是我们的肉眼,但是现在已经无法让人相信这些人体的特殊现象了。天目层次高的直接看病体所在的空间,直接看造成病灶的低灵邪气。低一些的天目可以看人体的不同侧面,这一点现代医学反而做到了,就是现在的MRI、CT、PET等等检测设备,所以不管西医的理论与中医理论相差多么远,但是西医在检测工具上还是与古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的。
再低一些的天目层次,就直接看中医人体的形神层次的神体了,即形态发生场在形体上的表现,而这是直接用天目看的,所以有五色之分,及生克制化等等机制。最低等的就是现代中医的所谓望诊,看脸色、看舌苔等等拙劣技巧,不一而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eb9445959d10cbd1d276a411c72af5.jpg)
闻而知之谓之圣。这里的闻主要是指闻声。闻声闻的是角征宫商羽,干支的纳音,阴阳律吕,根据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而判断病机所在,从而寻针纳药,这是闻诊的本意,后世中医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看病能力,现代中医只知道是闻味了,闻大小便等等。
传统中医的听声音,主要是指通过耳闻患者口中发出的宫、商、角、徵、羽等五音的异常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家非常重视五音的诊法,把它视为闻诊的基础。
如《难经六十一难》云:“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在古代的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代表了声音从低至高的五个音阶。中医将这五个音阶应用到医学并与五行及五脏相对应,肝木音角,心火音徵,脾土音宫,肺金音商,肾水音羽。
五音又可分为正常的音与异常的音,若发出的音正常,表示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若异常,则表示脏腑发生了病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7851ce6f2d8a06ddba97a17bf5399b.jpg)
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云: “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无病,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徵,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徵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大而和,音声相应则无病,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轻而动,音声相应则无病,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沉而深,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
问而为工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诊的内容是现代中医最基本的功夫了,可是问的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正如中医学院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上所罗列的那样,几乎问遍一切,却茫然无头绪,问了等于白问。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我只说说我的问诊吧,只问三点:1、食欲(包括大便)、睡眠、精神状态;2、最痛苦的症状;3、喜欢冷热。仅此而已。
其实这些问诊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头脑中要先装一个模型,就是五运六气的模型。知道司天、司地、主客气的虚实前后,才能知晓六腑气立的出入;知道主客运的虚实生克,才能知道五藏神机的升降。只有掌握这个玄机,才能有目的的去问诊。这样去看病的中医其实是看天地,开方其实是开时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fb326db8c45fcb552c03235c08fcc6.png)
为什么问食欲?人先天的一点精华就是神,即中医人体的形态发生场,其中具有完备的藏像经络的能量结构。
其实在中医人体上,还有许多生命体,六腑有六腑的生命体,五官有五官的生命体,甚至每一个穴位都有自己的生命体,诸如此类,层层叠叠,所以中医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现代中医不理解,因为不懂啊,层次所限。
而后天的这个肉身是通过消化系统摄入食物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从一点受精卵直到100多斤、100多厘米的肉身,都是后天的食物所化,所以食欲是后天之本,即胃气。
先天的形态发生场如同一个没气的气球,后天的食物如同我们吹的气,吹气的能力就是胃气,要想让这个气球充满气体,发挥他的固有作用,就必须吹气,所以这个吹气的能力最重要。所以胃气、食欲必问。治病必先恢复胃气之后天太极。为什么问精神状态?很简单,这个精神状态表面上是一个人的状态,其实就是中医人体的神的表现。患者状态不好的时候,他就会说出他的七情五志,这就是病机的所在啊。
为什么问睡眠?先天与后天的和合状态,就是睡眠。
《内经》说睡眠的机制是卫气入于营气,卫气出于下焦肾气,营气出于中焦脾气,而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最后出于心气(行于脉中谓之营气,行于脉外谓之卫气),所以卫气入于营气,即肾气入于心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是睡眠的根本机制,是后天与先天和合状态的度量表,所以《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诚如斯言!后天不和,先后天无法既济,怎么能安呢。
为什么老年人睡眠减少,他的先天神体与后天胃气都减弱了,怎么能睡眠后呢?看到这里,有悟性的中医应该知道怎样治疗失眠了。卫气属于六气气立范畴,营气属于五运神机范畴,所以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就有调节睡眠的作用,有人这样用过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9f9f0a8d00578a62b336607a603951.jpg)
为什么问痛苦所在?辨病论治啊。这里有一个法门,一切疼痛都是寒邪阴气所致,这是定理,无需怀疑,《内经》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不信的人可以去温习一下。有人会说,热邪也可以引起疼痛啊,那是阴阳隔离,阳外阴内,根子上是阴邪所致。
还有一个法门,阳化气,阴成形,一切有形病邪,如肿瘤、癌症等等,都是阴气阴邪所致,无需怀疑,定理。治疗癌症、肿瘤,必须要用阳药,但需配伍,中药治疗癌症的法器不是简单的热药而已,需要特殊制作。内经五积(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即脏器肿瘤。为什么问喜欢寒热呢?判断这个人的阴阳状态啊,辩机论治,阴阳是最重要的病机,正常人体是上阴下阳,这是因为中医人体的阴气升、阳气降是正常状态,所以正常的人体是脚热头凉。为什么发热的病人要摸额头呢,为什么阳虚的病人脚凉呢,就是如此原因。
切而为巧切而知之谓之巧。如今许多现代中医、无能中医将切脉作为中医的最高技巧,还自以为是的到处炫耀,其实在真正的中医里确实只是雕虫小技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cfd9f0df680be5e52dcd42548d8af7.png)
古有记载孙思邈“引线诊脉”,长孙皇后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孙思邈无法面见皇后诊脉,他取出一条红线,叫人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施展神通,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确诊了皇后的病情,并将其治愈。
现代中医有一些卖弄所谓“脉学”的人,脉学是中医的东西,但是是中医里最低的东西。每年都有不应脉,为什么呢,是哪些呢?所以你摸的脉都是准确的吗?
三部九侯脉、人迎脉、太阴脉、趺阳脉、运气脉,都是内经里论述的脉学,通晓的中医有几个呢?现代的中医以为脉学就是一个太阴脉了吧?真正的脉学是需要结合运气的实际天象变化而来的,而现代的脉学有几个是这样来研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