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特朗普签署了两份联邦公告,宣布对进口芯片及药品启动国家安全调查。这一动作看似突然,实则是精心策划的“第二波关税战”序曲。就在三天前,他刚与中国达成“阶段性休战”,豁免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关税,转身便将枪口对准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向来以“极限施压”著称。2025年1月重返白宫后,他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铁、铝、汽车等行业加征25%关税。
如今,这一逻辑被复制到半导体领域。根据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美国商务部将在270天内完成调查,但特朗普已暗示将在一周内公布半导体关税税率。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官员紧急飞往华盛顿,试图说服美方暂缓关税。韩国对美贸易顺差长期存在,半导体、汽车是其支柱产业。以SK海力士为例,该公司70%的存储芯片销往美国,若加征关税,每片芯片成本将增加15%,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不足5%。
更令韩国担忧的是,特朗普将关税与驻韩美军防卫费分摊捆绑谈判——要求韩国承担驻军费用的比例从目前的13%提高至50%,否则关税将翻倍。而台积电,这家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正加速推进美国亚利桑那州第三期晶圆厂建设,原计划2026年动土的项目被提前至6月。尽管美国豁免了64%的台湾产品关税,但半导体不在豁免清单之列。
若美国对芯片加征30%关税,台积电在美营收将锐减200亿美元,相当于其年利润的三分之一。更讽刺的是,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竟宣称“台美谈判过程顺利”,而前民意代表邱毅直言:“这是把台湾绑上特朗普的贼船。”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毫不掩饰其意图:“我们要把半导体制造带回本土。”但现实是,全球70%的先进制程芯片由台积电生产,韩国包揽了90%的存储芯片。若美国强行加税,苹果、英伟达等企业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接受成本暴涨,要么放弃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供应链。有分析师预测,全球芯片价格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上涨30%,波及智能手机、汽车、人工智能等行业。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是“政治操弄”,他滥用第232条款,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已被世贸组织裁定违规。但特朗普对此充耳不闻,反而变本加厉。这毫无疑问将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美国可能被孤立。若关税落地,韩国GDP增速将下降0.8个百分点,失业人口增加12万。
中国的应对策略则展现出大国智慧。尽管美国豁免了部分中国电子产品关税,但中国保留反制权利。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正考虑对美大豆、高粱加征报复性关税,并限制美企参与政府采购。更深远的布局在于“一带一路”——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6万亿美元,半导体设备进口中,韩国占比从35%降至28%,而马来西亚、越南的份额升至18%。4月15日,台积电和SK海力士的股价暴跌7%。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发现,新款苹果的价格已上涨至1499美元,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似所向披靡,实则在撕裂全球产业链的同时,也在透支美国的信誉。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它正在亲手拆除自己搭建的全球化大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将由所有参与者共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