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从中国手里抢生意,砸手里了!印度高铁,要将日本“吃干抹净”

无羽涅 2024-12-03 11:21:35

2015年,日本拿下印度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高调承诺在2023年建成通车。

这条计划连接印度两大商业中心、全长508公里的高铁,被视为印度铁路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然而,时至今日,不仅高铁只修了一点点,甚至施工现场还发生了安全事故。

成本暴涨、土地纠纷、文化冲突层层叠加,日本的投资成了无底洞,印度的建设却成了拖延代名词。这场合作到底为何会从“互利共赢”变成了如今的双输局面?日本的耐心还能撑多久?

当年,日本能抢下这个项目,与安倍晋三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

为了击败中国的竞标团队,日本开出一系列诱人条件:14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几乎没有偿还压力;全套新干线技术支持;甚至还承诺培训数千名印度铁路技术骨干,并间接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

这样的“大礼包”直接让印度总理莫迪心花怒放,立刻敲定了合作。从表面看,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印度能实现高铁梦,日本能扩大技术输出,但事情的发展却截然相反。

首先,日本碰上的最大难题就是土地征收。印度的土地制度决定了高铁建设的复杂性。印度的土地多为私有制,涉及上千个土地所有者,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谈判权利。

按照项目计划,高铁需要1400公顷土地,但到2018年,仅仅征收了不到1公顷。当地居民不是提出高额赔偿要求,就是以宗教、文化理由抗议。

这不仅让日本方无法顺利施工,还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与村民的谈判上。印度政府的低效率更是雪上加霜,每项审批都要走繁琐的流程,推进速度堪比蜗牛。

土地问题还只是表象,印度的管理和文化风格让日本工程团队难以适应。日本团队以严谨高效著称,每个施工节点都有严格的质量和时间标准。然而,印度工人的随意性却让这些标准形同虚设。

日本工程师要求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印度团队却习惯于“怎么方便怎么来”。施工进度严重拖慢,质量问题也频发。

最让日本企业无奈的是,印度人以“按天计薪”方式计算工资,工期拖得越长,他们的收入越高。如此模式下,高铁项目的进展自然一塌糊涂。

除了管理问题,印度政府的各种罚款让日本的资金链承受了巨大压力。

从环保破坏到动物栖息地影响,印度政府部门频频找借口开罚单,甚至因为施工地影响了一些蚂蚁窝,也能成为罚款理由。

据不完全统计,因罚款和其他额外支出,整个项目的预算从最初的833亿元人民币涨到了280亿美元。面对如此巨额的开支,日本方面有苦难言。这些罚款不仅让项目举步维艰,还让日本开始质疑合作的公平性。

与此同时,印度对日本并没有任何优待,反而在事故中对日方提出索赔。

11月5日,高铁施工现场的一段混凝土墙坍塌,导致3人死亡,1人受伤。印度立刻提出高达15亿的索赔要求。日本一边承担事故责任,一边面对印度政府的强硬态度,双方的信任显然已经降到了冰点。

让日本更难接受的是印度的“双面态度”。印度一边希望日本继续投入资金解决问题,一边却自己推出了“半高铁”项目。

这种具备部分高铁功能的火车,耗资9000多万,运行速度只有真正高铁的一半,甚至发生过“撞牛”事故。

即便如此,莫迪依然高调宣传,称这是印度技术进步的象征。对于这样的行为,日本只能哑然失语。

回头看,这场项目的失败不仅仅是日印双方能力差异的结果,更是因为印度营商环境的系统性问题。印度一直以人口红利和发展潜力吸引外资,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印度的官僚体系效率低下,法律程序繁琐,对外资企业的态度常常是“引进容易、合作难”。

不少跨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后都难以收回成本,更不用说赚取利润。印度被称为“外资企业的坟墓”,原因就在于此。

如今,距离项目启动已经过去7年,距离最初计划的通车时间已经延迟近5年。最新的官方消息称,这条高铁预计在2026年试运行,2027年投入运营。但从目前的进度看,能否按时完成依然是个未知数。

相比之下,隔壁印尼的雅万高铁由中国承建,不仅提前完工,还成功通车。这样的对比让印度政府备感压力,也让印度民众开始对本国高铁项目的拖延产生不满情绪。

日本的高铁梦已然在印度成为一场噩梦。看似庞大的印度市场,却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无底洞。日方的巨额投入换来的不仅是亏损,还有两行泪的深刻教训。

对于印度来说,如果不解决土地制度、管理效率和投资保护等根本性问题,那么再多的“潜力”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这场印度高铁的“马拉松”注定会成为国际合作史上的经典案例。

它不仅提醒投资方要做好风险评估,更告诉所有人,在国际市场中,任何不对等的合作最终都可能走向失败。日本的无奈和印度的困局,正是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合作的一个缩影。

0 阅读:1

无羽涅

简介: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