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德国只要实现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大概率事件|文史宴

文史宴说 2024-11-03 12:45:08

文/凤来仪

德国统一,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改变欧洲地缘局势的大事,德国在海陆两方面的扩张需求必定导致敌国多多,为了应付敌国德国又有一定会寻找盟国,老牌霸主英国和新兴挑战者德国形成两大集团是不可避免之事,而两大集团擦枪走火也是大概率事件。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主要大国齐头并进,其中真正有实力的是英、法、德、俄,自以为有实力的是奥、意。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罗斯一直在欧洲找盟友,德国恰好需要在欧洲建立一个同盟来制约法国。1873年,德、奥、俄三国君主建立了三皇同盟,俄罗斯虽然憎恶奥地利,但此时奥地利已被极大地削弱,俄罗斯也就接受了奥地利加入同盟。三皇同盟约定,如果有一国遭受进攻,另外两国将提供兵力援助。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面临的欧洲局势极其复杂,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所有问题。德国的死敌是法国,这一点毋庸置疑。奥地利同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已经丧失德语世界的主导权,可以把它当作盟友对待。俄罗斯是东方大国,如果它跟奥地利的关系太过紧密,会让德国的压力过大,因此德国有必要同时与俄、奥结盟,防止这两国结盟针对自己。

德国还要处理好与英国的关系,除了海外贸易要依赖英国的海上力量,德国的经济也极大地依赖英国的金融体系。如果跟俄罗斯走得太近,也会引发英国的警惕,此时英俄竞争在中亚和近东都进行得如火如荼。

对于俾斯麦来说,摆在他面前的任务有三个:维持欧洲现状、孤立法国和保障德国安全。这三个任务其实是一回事,不能孤立法国,德国就会陷入危险;不能保持欧洲现状,德国也会陷入危险。处于欧洲四战之地的德国必须小心翼翼地在钢丝上找平衡。

除了法国这个唯一的敌人,让德国在欧洲其他国家面前扮演一个仲裁者的角色,是俾斯麦殚精竭虑所要完成的政治设计。

在这个设计中,德国与其他国家都没有领土纠纷,也不会与其他国家争夺殖民地,只有这样,作为一个仲裁者的德国在中欧腹地才能真正获得安全保障。然而,一个对自身处境和地位不清楚的队友,有时比敌人还要可怕。

对于德国来说,奥地利就是这样一个队友。遭受一系列挫败的奥地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沦落为欧洲二流国家,更加悲剧的是,它跟西班牙、瑞典不一样。西班牙和瑞典都地处欧洲边陲,一旦沦落为二流国家,对欧洲局势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而奥地利则不同,由于地处中欧,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欧洲未来局势造成重大影响。三皇同盟的破裂,就是明证。

脆弱的三皇同盟

引发矛盾的还是奥斯曼帝国,其在巅峰时期控制了从小亚细亚到多瑙河流域的广阔土地,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

以1875年巴尔干半岛上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爆发起义反抗土耳其的统治为开端,欧洲火药桶开始了异常活跃的阶段。次年,保加利亚也爆发了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起义。两个月后,已经半独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

奥斯曼土耳其残酷镇压了保加利亚的起义,在泛斯拉夫主义觉醒的俄罗斯引发了激烈反应。

泛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当中。当时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他们中的学者和诗人热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以此证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上的亲缘关系,试图塑造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

斯拉夫各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除了自身民族意识的发育外,也与西欧国家成熟的民族意识的不断刺激分不开。在与西欧国家的交流中,他们看到,与生机勃勃的西欧国家相比,自己处于政治上、经济上,甚至道德上的弱势地位,因而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为一个整体,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并使斯拉夫人有一个新的力量源泉,激发自身的民族精神。

1876年,俄罗斯派遣了一支数千人的志愿军援助塞尔维亚。然而由于实力悬殊,塞尔维亚军队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打败。情况危急,塞尔维亚不得不向俄罗斯求助。

俄罗斯立即介入,然而在英国(英国背后支持奥斯曼土耳其,使其免于被俄罗斯控制)的干预下,俄罗斯的外交努力失败了。这引起了俄罗斯国内泛斯拉夫主义民族情绪的高涨,要求与奥斯曼土耳其一战,俄罗斯也不甘于外交的失败,于是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

经过一年的苦战后,俄罗斯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两国签订了《圣斯特法诺和约》。条约规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完全独立,领土也得到扩大;保加利亚成为自治王国,然而仍需向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纳贡;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获得自治;俄罗斯取得南比萨拉比亚、巴统、卡尔斯、阿尔达罕、巴雅扎特等地;奥斯曼土耳其赔款14亿卢布。

条约对俄罗斯极为有利,然而最后却成了一张废纸,原因是奥匈帝国和大英帝国都不同意这份条约。大英帝国不想看到奥斯曼土耳其被过分削弱,让俄罗斯能够顺利进入地中海并打通与中亚通道,奥匈帝国则把这里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则陷入两难境地。

俾斯麦不得不在柏林召开多方会议商讨巴尔干问题,硬生生地从俄罗斯嘴里夺下了几块地方还给奥斯曼土耳其,让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奥匈帝国得到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俄罗斯非常愤怒,对德国仲裁的公正性不再信任。

实际上在俾斯麦下台前,他拉拢俄罗斯,孤立法国的政策就已经动摇。为此,他努力与俄罗斯修复关系。在1879年德奥协议签订后,德国也努力与俄罗斯达成这样的协议,目的是两国在其中一国与别国发生战争时(法奥除外),另外一国保持善意中立并使战争局部化。

德国承认俄罗斯在保加利亚的优势,并且赞同俄罗斯为了保卫黑海出海口而进行的军事行动,此举实际上同意了俄罗斯进攻伊斯坦布尔。

1886年,法国陆军将领布朗热(1837—1891年)担任法国陆军部长。他是一位极端的法兰西民族主义者和大国沙文主义者,他无法容忍法国败给德国的耻辱,上台后就狂热鼓吹向德国复仇,德国的地缘形势因此恶化。

对于德国来说,得罪俄罗斯,会使法国获得一个强大的盟友;但也不能不帮奥地利,奥地利如果跟德国翻脸,一样会给法国一个盟友,且奥地利距离德国更近;德国甚至不能坐视奥匈帝国解体,因为那样意味着中欧局势大变,欧洲的现状将无法保持;而且奥地利和德国同为德语民族,奥地利对德国内部的影响也极大。

这种地缘困境是德国自统一的那天就要面对的,俾斯麦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柏林会议让德国处于奥匈、俄罗斯、意大利以及巴尔干诸国矛盾的中心,1885—1887年发生的保加利亚危机,最终让俾斯麦努力争取的成果化为乌有。

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者并非全部亲俄,大公亚历山大一世就反对俄罗斯控制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以保加利亚人为主体的东鲁米利亚发动起义,要求与保加利亚合并,然而主导合并的都是反俄派,俄罗斯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坚持柏林会议的原则:保持保加利亚的分裂。

英国人的干预让土、保达成协议,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不合并,但由保加利亚大公在东鲁米利亚担任奥斯曼士耳其政府的行政长官。这一政治安排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的合并,只是在名义上给了俄罗斯一个面子。

俄罗斯虽然愤恨,但也无可奈何。1887年,亲俄派驱逐了保加利亚大公,俄罗斯表示欢迎。结果没几天,反俄派又占了上风,要迎回原大公,俄罗斯以战争威胁保加利亚,最终大公不再复位,由议会选举新大公。

议会选出了亲德、奥的萨克森家族斐迪南一世,这意味着德国和奥地利最终获得了保加利亚的控制权,俄罗斯经过多年苦战,一无所获,愤怒到达了顶点。

俄罗斯内部早有了反对沙皇政府外交政策的呼声,指责沙皇政府的外交重视原则大过实际利益。比如俄法之间为什么不能结盟?只是因为法国革命后一直没有一个让俄国人认可的合法君主,后来还成了共和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欧洲其他国家遵从原则了吗?并没有。

如果大家都遵守原则,克里米亚战争中同为君主制国家的奥地利就不会去支持一个君主立宪的英国和一个共和政府体的法国。实际上,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实际利益就是各国外交的核心原则,维也纳体系是梅特涅尽力撮合的结果,用君主神圣原则来代替实际利益的考虑,也正是因为如此,俄罗斯才在1848年无条件地帮助了奥地利。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终于转向了。俄罗斯开始跟法国接触,探索同盟的可能性。俾斯麦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一旦被其同盟国家学到,就会导致一拍两散的后果。

俾斯麦用自己高超的平衡艺术抵消了他政策本身的自相矛盾,而他一下台,德国不再有人具备这样的技巧和耐心,当然这种外交的重负也非常人能够承担。

俾斯麦不过是延缓的新的天下大势的到来

导致这种自相矛盾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就在于普鲁士王国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如果仅仅是普鲁士王国,那么他们的野心就仅限于陆地,他们如何要求陆上的权益都不会跟大英帝国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本身包含着破坏欧洲均势的因子。

德国人为什么要一个统一的国家,就是为了强大后能过上跟英国人一样的好日子,要求阳光下的主权。要求阳光下的主权,就必然要在海上挑战英国,这一点在之后得到了证明。

同时,德国还必须在陆上保持强大,因为他们的世仇法国正用无比仇视的目光注视着它。要防范法国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而海陆双线发展,对于德意志帝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更加需要海外殖民地作为发展工业的廉价原料来源地,这也必然要在海上挑战英国。

要挑战英国就要先行统一欧洲大陆,这样才有力量跟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相抗衡,所以先发制人打败甚至吞并法国就成了必然。

德国进攻法国,最便捷的路线就是从比利时进入法国,但侵略低地国家比利时,马上就会触及英国的底线。因为比利时的中立地位是英国保证的,比利时的位置也是看守英吉利海峡最重要的位置,是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后来德国进攻比利时时,立刻促使英国对其开战。由此可见,德国统一后,侵略比利时成为它崛起战略中必需的一环,只是行动时间早晚而已。侵略比利时就要准备好与大英帝国正面冲突,而跟大英帝国冲突就意味着要站在美国的对立面。

德意志帝国的先天缺陷就在于,它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必然成为周边所有大国的敌人,除英、法、俄,或许还要加上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这是俾斯麦等德意志卓越外交家,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战争,是国家硬实力,也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硬碰硬的较量。相比之下,德国的实力则明显不足。

而且,德意志帝国是由多个政治实体比如巴伐利亚、萨克森等组成的,这些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诉求,也是促使帝国通过发动外部战争来缓和内部矛盾的重要因素。

德二内部形势复杂

即使俾斯麦一直担任帝国首相,最多只能阻止,却绝无可能延缓统一的德国引发的欧洲失衡。

大战是很难避免的了。

本文节选自老凤的新书《欧洲四千年》,已获出版社授权独家首发。该书从较宏大的视角整体性讲述欧洲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入手。

欢迎关注文史宴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