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年八月的时候,汉和帝这位一代明君,竟然毫无征兆地染上了一场急病。这场病来势汹汹,没过多久,汉和帝便骤然驾崩离世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汉和帝的突然驾崩,出乎当时所有人的意料。毕竟汉和帝太过年轻了,他去世之时年仅27岁,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阶段。也正因如此,在此之前,压根就没人会想到汉和帝有可能会这般突然地离世。
就东汉的历史进程而言,汉和帝的离世无疑堪称一个极为重大的转折节点。要知道,汉和帝在位期间,恰是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之时。然而,随着汉和帝驾崩,东汉的这一极盛阶段也就此画上句号。打那往后,东汉便踏上了下坡路,在衰落的轨道上一路疾驰而去。
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问题便是:究竟该由谁来担当皇帝这一角色呢?
在汉和帝离世之际,他并未确立太子,如此一来,东汉的皇位便陷入了“无人继承”的尴尬境地呢。不过好在汉和帝生前还是留下了后代的,并且还不止一个子嗣哦。那么接下来呢,众人只需从汉和帝的这些儿子当中,精心挑选出一位来继承皇位便可以啦。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在随后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博弈环节之后,结局令人大为吃惊。彼时已由皇后晋升为太后的邓绥,并未选择年龄最大的皇子刘胜,反倒将刚满百天的汉和帝小儿子刘隆拥立为新皇帝,这一举措实在出乎众人意料。
更为荒谬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百日皇帝”汉殇帝刘隆,在被拥立上台后,仅仅当了八个月皇帝就早早夭折了。而刘隆夭折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邓绥居然径直舍弃了汉和帝的儿子,反倒拥立汉和帝大哥的儿子为皇帝,此人便是汉安帝。
历史上汉和帝驾崩后,邓绥缘何要拥立一个仅百天的幼童为皇帝呢?难道真是为了独揽大权?并且在刘隆夭折之后,邓绥又为何不选择汉和帝的儿子,反倒去拥立汉和帝哥哥家的儿子呢?这一系列举动着实令人疑惑。
这件事,咱们得从汉和帝快要去世之前的情况开始讲起呢。
东汉的第四位皇帝乃是汉和帝,在其年仅十四岁之际,便凭借一场政变,成功将养母窦氏予以软禁,进而一举击垮了势力强大的窦家,由此稳稳坐上了皇位。仅从治国理政的能力方面去考量的话,汉和帝无疑称得上是一代英明之君。
汉和帝堪称一代明君,在皇位稳固之后,继承人之事便提上日程。随后,他着手从各大世家挑选所谓的“良家子”,这“良家子”就如同后来清朝的秀女一般,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后宫人员。
彼时的汉和帝,实际年龄仅仅十五六岁罢了。而日后的太后邓绥呢,恰恰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宫中的。
按理说,汉和帝正值年轻,后宫中妃子众多,照此情形,他理应能很快便拥有不少子女。事实也的确这般发展,没过多久,汉和帝便有了十多个儿子呢。这般成果,相较于他的父亲以及祖父,那可要强出太多啦。
然而在那之后,一种极为诡异的状况冒了出来。
汉和帝膝下有着十多个儿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这些儿子当中,除了长子刘胜以外,其余的儿子竟都早早夭折,没能平安长大成人,如此情形,实在是令人喟叹不已。
并非仅有一两个皇子早夭,实际上是近乎所有的皇子,都没能逃脱早夭的命运!
后世史书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始终如同谜团般未解。那便是让人怎么都想不通的情况:当时汉和帝膝下有着十多个儿子,可奇怪的是,这些儿子竟然无一例外,全都夭折了,这其中的缘由着实令人费解。
需明确的是,皇子向来拥有着最优渥的医疗条件与物质条件。在古代时期,新生儿存活率不高,婴幼儿患上一场急病后不幸夭折,这本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可要是接连十几位皇子,统统都夭折了,竟没有一个能顺利成年,那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据此,后世史学家作出这样的推测:在当时的汉朝后宫之中,极有可能存在着某些有毒物质,亦或是存在一些对健康不利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些因素,致使东汉皇子的存活率变得格外低,并且也使得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寿命不长。
当下被众人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东汉皇宫建造时运用了诸多石材,这些石材基本都取自伊水与洛水周边的采石场。巧的是,那一带有着闻名的“栾川钼矿”。钼属于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人体虽有但含量微乎其微,要是钼含量超出标准,极易出现问题。
并且在进行钼矿开采作业时,是存在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如此一来,东汉时期的宫殿便极有出现放射性超标状况的可能!
在东汉前期,宫殿尚未修缮完毕之时,刘秀与刘庄的寿命相对而言还算比较长的。然而之后,待宫殿修建完成,情况就变了,后续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是短命的,皇子更是接连夭折。倒是到了汉献帝这一时期,因他登基后在洛阳宫殿没住上几年,反倒更为长寿些。
那时的汉和帝,明显对放射性物质毫无认知,也弄不清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不过当时的人也挺聪慧的,有人敏锐地发觉,或许是宫中的环境欠佳,不利于婴儿的成长。
这可如何是好?
这还不简单嘛!干脆直接把皇子送出去,让他在外面生活不就可以了嘛!
于是在东汉中后期,常常会呈现出一种极为奇特的状况。每当老皇帝驾崩之后,便要从皇宫之外将皇子迎回,进而让其继承皇位。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其根源恰恰就在于此。
然而在汉和帝所处的那个时代,众人对相关情况的认识并未达到很深刻的程度。正因如此,汉和帝的十多个儿子竟然无一例外全部早夭。直至汉和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大约也就只剩下两个儿子以及四个女儿尚在人世了。
此处会使用“大概”二字来描述,关键在于据史书记载的情况。汉和帝为保自己的儿子能存活,在儿子们出生后,便将他们直接送到民间抚养。待到汉和帝离世之时,是否有皇子在民间养着,正史当中并无相关记载,所以这事儿谁也没法确定。
就史书记载的情况而言,在汉和帝离世之前,他仅有两个儿子罢了。其中一位是皇长子刘胜,而另外一位则是尚在年幼的刘隆。
于是在此之后,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那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在汉和帝所处的那个时代,汉和帝竟然在生前都未曾确立太子呢?并且奇怪的是,下面的大臣们对此也未曾发生争吵,这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答案相当简单,那就是在当时,汉和帝并没有嫡长子。要知道,嫡长子在古代皇室传承等方面往往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可汉和帝这儿就是不存在嫡长子,所以情况便是如此了。
在中国古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正常来讲,太子之位理应归皇后所生的大儿子承袭。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汉和帝的两位皇后,即阴皇后与邓绥,她们都未曾生育儿子,这便使得太子之位的继承在这方面出现了特殊状况。
在整个东汉中期的历史阶段当中,不只是她们没有孩子,实际上所有的皇后,全部都未曾有过子嗣。如此情形之下,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嫡长子的说法啦。
在古代所遵循的制度里,要是不存在嫡长子的话,那么按规定就应当立长子为太子。就正常情形来讲,汉和帝理应将自己的长子刘胜立作太子才是。
可那时,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大家也都没办法去接受,每个人心里似乎都有着诸多的不解与抵触,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即便难以接受,却也只能无奈面对,那种感觉着实让人心里憋闷得很呢。
需明确的是,汉和帝离世之时,年仅27岁罢了。彼时的皇后邓绥呢,也仅仅只有25岁。这般的年龄阶段,恰恰是最适宜生育的黄金年龄呢。
如此一来,倘若立皇长子刘胜为太子,日后邓绥要是有了儿子,汉和帝便会有嫡长子。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已然被立为太子的刘胜,究竟应不应当被废黜呢?这着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一问题,任谁都无法解决。因而在汉和帝离世前,根本就没人提及此事。众人皆认为,立太子一事不妨往后推一推,待汉和帝与邓绥年纪再大些,要是确实没有子嗣了,那时再来商讨立太子之事也不迟。
然而,最终的情况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谁能料到呢,汉和帝竟然在年仅27岁的时候就离世了。
皇帝正值年轻却早早离世,且在驾崩之前并未确立太子之位。如此一来,关于接下来究竟该拥立哪一位来继承皇位的问题,各方人士自是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刹那间,整个东汉的高层圈子里,便犹如平静湖面下有了暗涌一般,局势变得波谲云诡起来。
然而,仅仅过了没几日的时间,那些潜藏着的种种暗流,就统统被邓绥给径直压制住了,没再泛起什么波澜。
邓绥着实是极为强大!其能力、智慧等各方面所展现出的特质,都让人为之惊叹不已,真的是厉害到了让人不禁感叹的程度,确实是太了不起啦,总之就是强得超乎想象呢。
在汉和帝离世前的那段时期,邓绥便已然凭借皇后的身份,十分积极地投身到朝政事务当中了。也正因如此,彼时朝堂之上的诸多大臣,对邓绥都是持认可的态度。
与此同时,此前邓绥为能让汉和帝心里踏实,始终未曾大力擢升邓家之人,反倒还刻意抑制邓家成员的晋升之路。不过在此情形当中,有一人属于例外情况,此人便是邓绥的大哥邓骘。在邓绥巧妙的安排引导之下,邓骘后来获任虎贲中郎将这一职务,类比到现代来讲,差不多就等同于“中央警备团团长”。
于是,差不多在汉和帝离世的那一刹那,邓绥便极为迅速地接手了整个京城的防务事宜。要知道邓绥可是出身于邓禹家族,邓家在东汉本就属于最顶层的家族行列,其门下的门生以及曾经的属吏多得数不清。凭借着邓家这些人脉资源,邓绥没多久就牢牢掌控住了最高权力,根本无人能够阻拦她。
就这样,在邓绥掌控了皇权之后,接下来拥立皇帝一事,便成了摆在她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邓绥所面临的选择大致有三个方向。
其一是拥立皇长子刘胜,其二是拥立年幼的刘隆。而还有第三个选择,这一选择相对比较微妙,即前往民间找寻汉和帝其余的儿子来拥立。
这里需再多说明一下,在《后汉书》里针对这段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各个皇子夭折离世的情况,前后加起来有十多次,而后来出生的皇子往往会被悄悄地送到民间去抚养。
其实,这一记载是颇具趣味的。
从字面含义来讲,此前汉和帝有着十多个儿子,然而不幸的是全都夭折了。在此之后,汉和帝便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往后汉和帝再有孩子出生,就都被送到民间去抚养了。至于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皇子,又都被送到了何处,恐怕唯有汉和帝自己才清楚知晓了。
毕竟皇子身份特殊,所涉事宜繁杂众多。一旦让过多的人知晓相关情况,极易引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汉和帝呢,离世太过仓促匆忙,以至于都没来得及谈及这些皇子究竟身在何处、有着怎样的下落等事宜。
于是在那之后,这件事情便就此搁置,始终未能查明真相,最终演变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案子,一直留存着诸多疑问,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来给它画上句号。
彼时邓绥面临的第三个选择乃是挑选那些养在民间的孩子。不过细细想来,这一选项着实并无太大必要。要知道,不管最终选的是哪一个孩子,都并非邓绥亲生,与邓绥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关联。
如此一来,在所有可能的人选中,就仅余下皇长子刘胜以及幼子刘隆这二人能够成为关键人选了。
在这两位候选人之间,士族大臣们大多倾向于皇长子刘胜。而与之不同的是,邓绥一方呢,则更为偏向幼子刘隆。
原因并不复杂。彼时皇长子刘胜年事已高,若其即位,邓绥便难以凭借太后身份长期掌权。而对于士族而言,皇长子登基,就意味着以邓绥为代表的邓家外戚无法全然把控朝政,这对士族来讲,无疑是存在益处的。
要是选择幼子刘隆呢,他那时才刚刚满百天就被立为皇帝。如此一来,邓绥便能借着太后的身份,顺理成章地将最高权力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彼时朝堂之上,诸多大臣皆态度坚决,力主应立皇长子。然而最终,邓绥却拥立了尚不满周岁仅百天的刘隆。要知道,当时整个京城都处在她的掌控范围之内,那些大臣即便心有反对之意,也不过只能在口头上表达一下罢了,根本无力改变这一局面。
邓绥给出的理由是皇长子患有“痼疾”。这“痼疾”的意思就是身体一直患病,且怎么医治都不见好。在邓绥看来,要是立皇长子为皇帝,说不定过不了多长时间,新皇帝便会驾崩,如此一来,对国家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就这样,邓绥不顾诸多不同的意见,坚决地力排众议。在她的坚持与推动下,那个才刚刚过了百天的刘隆,最终得以被推上了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一段特殊的帝王历程。
有一个孩子才刚满百天,话都还不会讲呢。令人觉得极为离谱的是,这位在历史上留名的“百日皇帝”,仅仅在皇位上待了八个月的时间,便也如早夭般结束了其短暂的“帝王生涯”,早早地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如此一来,在接下来长达八个月的时间当中,东汉这段历史所围绕的核心人物,显然不会是汉殇帝了,而依旧还是邓绥啊。
刘隆被拥立之后,邓绥得以正式成为太后。如此一来,她便能凭借太后这一身份堂而皇之地把持朝政了。而且邓绥在掌权后,下命令时并非以太后之名,而是自称“女君”,所颁布的那些原本应称作太后懿旨的旨意,她一律自称为“朕”。
就这样,女君邓绥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当这个时代开启之后,邓绥首先要着手去做的事情,无疑就是操办老公汉和帝的丧事了。在邓绥精心的安排部署之下,没过多久,汉和帝便顺利被送进了那早已修筑完备的陵寝之中,整个过程都进行得颇为顺利,没出现什么差池。
同一时间,邓绥下达命令,在宫中展开大规模的人员裁减行动,同时大力削减皇宫的各项开支费用。经邓绥一番安排部署,没过多久,宫里便裁掉了五六百人之多。并且,所有贵重物品都不再使用,各地进献的贵重之物也一律叫停,告知以后莫要再送,毕竟此举实在是劳民伤财!
就连后宫的餐饮开销方面,邓绥也进行了大幅削减。以往后宫众人能够每餐都有肉吃,可到了后来,就只能每天享用一餐肉了,其余时候便只能以素食为主。
总而言之,邓绥在登上高位后,率先对皇宫的各类开支进行削减,她以自身行动作出表率,给众人带了个好样儿。并且要知道,邓绥这般行事绝非是为了作秀之举。回溯历史,邓绥这一生向来极为节俭。也正得益于她的悉心操持与管理,东汉的国库才得以支撑过后续的十余年时光。
在此额外提及一下,后世将汉和帝所处的时代称作永元之隆,并且把它视为东汉历史的巅峰时期。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顶点亦是如此。就拿汉和帝时代来说,彼时东汉政府所承担的开支数额极为庞大,这也算是处于顶点时期所面临的一个弊端吧。
汉和帝本人其实算不上是好大喜功那类君主。然而,此前东汉针对北匈奴展开用兵行动,并且还在西域实施实际控制等事宜,这些举措终究还是给国家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由此可见,当邓绥开始掌管国家事务之时,东汉的国库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充裕。倘若不是邓绥在治理过程中处处精打细算,那么在后续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鉴于东汉天灾频繁发生的状况,极有可能会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同一时期,邓绥开展了一系列常规事务。就拿外交方面来说,匈奴曾派遣使臣前往敦煌一带,依照惯例完成对汉朝的朝拜之礼。而在朝廷内部官职安排上,也有新的调整举措,像任命张禹出任太傅一职,同时将徐防任命为太尉。
在东汉的历史长河中,此二人算不上极为重要的角色,自身所留事迹也较为有限。不过在那个特定时期,他们在士族里属于颇具威望的官员,并且对邓绥颇为支持。故而邓绥为他们擢升官职,其目的正是为了对士族加以安抚。
另外,邓绥还下达了指令,要求那些刘姓的宗室王爷全部回到各自的封地去,在那里履行封王就藩的事宜。总体来讲,这一系列的举措大体上都属于常规性的做法。
在完成一系列常规操作后,邓绥成功达成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当这所有事宜皆处理完毕,公元105年的时光也悄然流逝,随之而来的便是公元106年。
然而,新的一年来临后,邓绥并未迎来好运。自这一年入夏起,各地陆续上报情况,称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增多。诸多地方更是因此遭受了洪灾的侵袭,使得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起初,邓绥并未对此事太过在意。要知道,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东汉时期也并非从未发生过。
邓绥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眼前的这种状况并非终点,恰恰是一个开端。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东汉仿佛陷入了灾难的循环,几乎年年都有地震发生,各地也屡屡爆发洪灾、旱灾还有蝗灾。这些接连不断的天灾,使得正处极盛之时的东汉,一下子就由盛而衰,“人相食”的悲惨景象也随之出现了。
事实上,这所有的情况并不能归咎于邓绥。恰恰相反,若在这段时期不是由邓绥执掌大权且精心谋划、合理安排,恐怕在这十年当中,东汉便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甚至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极有可能会提前好几十年就爆发开来。
就这样,在那场大规模的天灾即将降临之际,邓绥旋即又听闻了一个令人悲痛万分的噩耗。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当时仅仅只有两岁的汉殇帝刘隆,竟然不幸夭折离世了。
邓绥面临的状况着实棘手,刘隆的离世无疑给她抛出了一个大难题。在此情形之下,她接下来不得不去思量一件极为关键的事情,那便是究竟该立谁来做皇帝呢,这成了她亟待解决且需慎重斟酌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发展到这般情形,皇长子刘胜已然近乎成为了唯一可选之人。在当下的状况里,除了刘胜以外,确实再难以找出其他哪位皇子,能够来承接这接班之位了。
然而到了最后,处在当下情境之中的邓绥,仍旧还是将刘胜给排除出去了,没有把他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此次,她给出的理由依旧是刘胜身有“痼疾”,难以长时间担当皇帝之位。而更深层的缘由实则简单明了。因上次邓绥未选刘胜,她便担忧此次若刘胜当上皇帝,极可能会心生怨恨,进而对她不利,甚至会把整个国家搞得一团糟。
就这样,到了最后时刻,邓绥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方案。
她给出了这样的提议,那便是能从汉和帝大哥所生的儿子当中,挑选出一位来过继到汉和帝名下,使其成为汉和帝的儿子。随后,就由这位过继而来的儿子去继承皇位。
彼时,整个东汉高层已处于邓绥的掌控之下,如此一来,她所提出的那个计划,自然无人能够站出来表示反对。最后,邓绥从汉和帝的大哥刘庆那里,挑选了一个名叫刘祜的孩子,将其过继过来,进而拥立其登上皇位。
汉安帝刘祜,他便是东汉的第六位皇帝。
在刘祜被拥立起来后,大权依旧被邓绥所掌控,她仍以女君的姿态操持着政务。然而,接下来等待邓绥的,并非那至高无上的尊位,亦非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而是接二连三出现的地震、洪灾、旱灾、蝗灾等各种各样的天灾。
东汉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而这一段艰难的岁月,长达十多年之久。从此刻起,东汉开始步入了这一艰难时期,诸多困境与挑战纷至沓来,一切都在这开启的时刻,预示着往后日子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