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架涂装鲜艳的橙红色直升机停靠在美国海军航母甲板上,看似寻常的一幕却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网友们议论纷纷,这架直升机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和中国,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联?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军事装备,而是隐藏着一段关于军贸、技术、和国家战略的精彩故事。
一切还得从那7460万美元说起。这笔钱,是法国卖给中国的。不是什么高精尖武器,而是50架“海豚”直升机。法国人当时心里盘算着:这“海豚”,性能一般,在我们这儿都快成“鸡肋”了,卖给中国,也算物尽其用,顺便还能赚点外快。可谁能想到,这笔买卖,法国人最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说“海豚”是“鸡肋”,并非空穴来风。它内部空间狭小,外挂点少得可怜,作战能力实在有限。在国际军售市场上,它根本不受青睐,只能在民用航空市场里勉强混口饭吃。法国人自己也清楚,这“海豚”也就图个轻巧便捷,真要上战场,那就是个“绣花枕头”。
可为什么中国偏偏要买呢?这就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段中美建交后的“蜜月期”。中国如饥似渴地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试图快速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彼时,中国自己的直升机制造技术还有很大欠缺。 1955年,我们从苏联引进了米-4直升机,国产化后命名为“直-5”。但这“直-5”,故障率奇高,简直是个“不定时炸弹”。 1979年,“直-5”停产,“直-6”、“直-7”项目也相继夭折了。中国急需一种新型直升机,来填补这巨大的技术空白。
当时,中国也曾考虑过引进美国贝尔公司的212/421直升机,毕竟贝尔公司的技术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 可是,美国人精明得很,他们不愿意转让生产技术,只肯卖成品。对于中国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 于是,法国的“海豚”直升机进入了中国的视野。“海豚”,虽然算不上顶级,但也代表了当时80年代的先进技术水平,总比当时的“直-5”强上不少。
于是,7460万美元成交。法国人当时心里一定在偷笑:中国这笔买卖,亏大了!
但法国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亏大”的买卖,却成就了中国直升机工业的腾飞。从1982年到1990年,中国完成了50架“海豚”直升机的组装。更重要的是,中国工程师们在组装过程中,对“海豚”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消化吸收。这为中国自主研发直升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基于对“海豚”的理解,中国研制出了“直-9A”直升机。它开启了“直-9”系列直升机的辉煌篇章,正式进入中国军队的服役生涯。中国军队的反馈意见,又推动了“直-9B”的诞生,性能更上一层楼。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工程师们还在“直-9”系列直升机上加装了武器挂架,使其具备了反坦克能力。 甚至还发展出了具备反潜能力的“直-9C”。 这完全超出了法国人的预料。
更进一步,中国基于“海豚”的技术底蕴,研制出了“直-19”侦察攻击直升机。尽管吨位较小,但这“小家伙”的弹药挂载量却相当可观,打击能力出乎意料地出色。
试想一下,法国人当初卖“海豚”时,能料想到中国会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这么多先进的机型吗?恐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吧。 这7460万美元,对于法国来说,不仅没有起到“坑”中国的效果,反而成了中国直升机技术的“催化剂”,成就了中国自主研发直升机的辉煌。
“直-9”系列直升机,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解放军的主力直升机,为维护中国的海空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满足现状。与美俄等国的先进直升机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7460万美元的故事,不仅是一笔简单的军贸交易,更是中国自主创新,奋起直追的缩影。 它是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对技术和资源的巧妙运用,是“弯道超车”的又一个精彩案例。
各位读者,你们对中国直升机的发展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我们一起探讨!
救助直升机啊 橙红色
买的不仅仅是海豚直升机和制造技术,还有关键的直升机反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