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辞职后定居北京,记者采访他时被反问:你有没有骂过我?

钟校说过 2024-12-17 09:04:3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0年9月,陈永贵在人大会议上提出辞去副总理职务。考虑到他之前对国家的贡献,中央还特意为他安排了退休生活。不过,关于这位"农民副总理"的有趣故事,可是一直没断过。

从农民到副总理

陈永贵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你想啊,一个连字都认不全的农民,突然当上了副总理,换成别人可能就躺平了。但是陈永贵不,他觉得既然当了这个官,就得把事儿办好。

于是乎,这位副总理大人居然报名参加了扫盲班!别人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的时候,他在那儿一笔一划地学写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真能自己看报纸了,连批阅文件都不用别人帮忙了。这种学习精神,说实话,比他当上副总理更让人敬佩。

有意思的是,当了副总理的陈永贵,一点儿都没有当官儿的架子。

他经常下乡去找农民聊天,指导农业生产。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当了副总理也改变不了这个本质。

退休岁月

1980年陈永贵卸任后,中央给他安排了一套挺"周到"的退休方案。考虑到老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让他回山西大寨干农活显然不合适,于是就安排他全家在北京定居。

这么一来,看病吃药也方便,生活质量也有保障。

说起这事儿,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北京人。

中央不但给他们一家子都解决了北京户口,还给老陈安排了十三级待遇。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在北京扎根,还能拿到这么高的待遇,那可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不过老陈这人就是实在,拿着这待遇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

他总觉得自己就是个种地的,没给国家做出啥大贡献,怎么能拿这么高的待遇呢?这种想法,说白了就是农民的朴实心态:总觉得自己不配享受这些。

但说实话,从山西大寨到北京城,这转变还真不小。在大寨的时候,老陈可是个闲不住的主儿,天天带着村民爬山开荒、修梯田。

现在到了北京,突然就成了"退休老干部",整天没事可干,这落差可不是一般的大。

每天除了干点自己喜欢的活儿,比如种种花、侍弄侍弄院子里的菜,老陈还真不知道该干啥。虽说在北京生活条件好了,但那种天天忙活、跟乡亲们打成一片的生活,他是怎么也找不着了。

有趣的是,即便住进了北京的楼房,老陈还是改不了农民的习惯。听说他在家里种菜种得可起劲了,楼前楼后的空地,都被他收拾得妥妥帖帖的。

邻居们经常能看到这位前副总理蹲在地里拔草、浇水,那劲头,跟在大寨干活时一模一样。

退休不安生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他就向组织提出要求:"我不当领导了,那些待遇也不能要了,都收回去吧!"这想法听着是不是特别朴实?在很多人眼里,这待遇可是"抢都抢不来"的好事,他倒好,主动往外推。

组织拗不过他,最后只好答应了。这事儿传出去,不少人都说老陈这是"假清高"。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恰恰是他的本色。

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他冷不丁问了一句:"你们骂过我没有?"这问题问得挺突然,但细想也挺心酸的。原来啊,他退休后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批评他的文章,这让老人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一个农民出身的副总理,干工作时兢兢业业,退休后还主动放弃待遇,结果却要面对这些批评。这心情,估计跟被人泼了盆冷水差不多。

有趣的是,陈永贵对这些批评的反应也很特别。他没有像某些退休干部那样大发雷霆,也没有找关系去"摆平",而是选择默默承受,最多就是在采访时吐槽两句。

他可以从农民变成副总理,但那颗农民的心始终没变,也正是这份真诚,让他即便在退休后面对批评,也始终保持着朴实的本色吧。

参考资料:

《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杨文 裴小敏 主编 河南文艺出版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