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刚走进商场的张阿姨被门口的孩子拉着往里面拽:“奶奶,快去薛记买奶枣吧!
好多人都说好吃呢!
”张阿姨心想,以前常买的炒瓜子、花生变成了“网红”零食,一定要看看。
可是她没想到,刚到店里听到单价就愣住了:这价格咋翻了个大跟头?
张阿姨忍不住说:“这都快赶上珠宝价了!
”这时,旁边两位年轻人也附和道:“是啊,现在连中产都要被吓退。
”曾经平易近人的炒货,怎么就成了奢侈零食?
从街头摊位到连锁品牌:薛记炒货的成长历程先从薛记炒货的起源说起。
1992年,创始人薛兴柱在济南的英雄山早市开了个炒货小摊,他的瓜子花生因为又香又新鲜,很快就俘获了不少回头客。
这时的人们都不觉得炒货会成为“中产珠宝”,只是喜欢那个热腾腾的味道。
没有大的投资,也没有豪华装修,一个小摊两个人就能撑起一片天地。
十年后,机遇来临,薛记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从此,他的生意不再局限于小摊位,开始真正地步入连锁化运营。
2011年,首家加盟店上线,品牌化的路上,薛记一步步走得踏实而稳健。
到了2014年,直营店和加盟店已遍布多个城市,老百姓对薛记的牌子也开始耳熟能详。
“物美价廉”的好日子似乎转瞬即逝。
2018年左右,薛记炒货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品牌升级。
这次升级从供应链到店面形象都进行了现代化的包装,统一装修,焕然一新。
薛记再也不是当初街边的小摊,而是商场里的高端零食店。
尽管店面升级,但不少老顾客仍然怀念那个曾经充满烟火气息的小摊。
门店升级自然意味着成本增加,附带的还有产品的变化——从以往的简单炒瓜子到如今的坚果、蜜饯、冻干水果,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许多消费者抱怨:“再喜欢吃,也要掂量掂量钱包。
”这些变迁不禁引人思考:这样的升级代价是否过高?
品牌扩张与挑战:薛记的双重考验在薛记的品牌扩张过程中,成功与挑战齐头并进。
经过2020年的一波创新产品浪潮,如奶枣、柑橘酸奶片等,薛记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
这些“网红”产品也让薛记在成本和定价上步入险境。
不断推出新产品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偏高的定价也让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扩张带来的成本和管理挑战也不容忽视。
2022年,薛记原计划当年年底达成千家门店的目标,但实际情况远未达到预期。
过多的门店设置甚至在某些城市形成了“薛记聚集区”,使得相邻门店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消费者的困惑:高端定位与质量难题最令消费者头疼的是,高价并不一定能换来相应的高质量。
近来不断有消费者反映薛记产品的质量问题,变质的栗子、含异味的零食都成为投诉的焦点。
品牌形象因此受损,而原本紧随此的信任感也渐渐动摇。
年轻消费者虽然喜欢新潮的产品,愿意在节日里购买这些“看起来有面子”的礼品,但也不愿轻易忍受质量瑕疵。
“这么贵的零食,质量还不如我在小店里买的好。
”不少消费者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薛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时,在质量管控上做到消费者心中应有的水准。
现代商业环境是一场无声的角逐,薛记从一个小摊成长为连锁品牌再到“中产珠宝”,无疑是一段成功的商业故事。
价格上涨、产品质量问题,都是品牌化发展的隐忧。
如何在大众化和高端化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快速扩张中稳住质量,这些都是薛记需要回答的问题。
炒货虽小,但它连接着消费者的心。
薛记能否在商海中继续保持敏捷,找回与普通消费者的紧密联系,还需时间的考验。
或许,真正的成功不止是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在于每一个顾客的满意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