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老李和胡姐最近碰面时,聊起一件让他们苦笑不得的事。
胡姐说:“上次想给孙子做粉蒸肉,结果跑遍了市场,愣是没找到红腐乳卤。”老李听完,点点头:“别说是红腐乳卤,我那最喜欢的油坯也断档了。
这年头,好东西怎么都找不着了?”
油坯:曾经的下饭神器想当年,油坯可是武汉人家的必备品。
一块油坯,几乎能搞定一顿饭。
尤其是夏天,武汉人爱吃的凉拌菜、虎皮青椒,或者是炒个竹叶菜梗子,加点油坯,那味道,别提多带劲了。
油坯,实际上是酱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经过发酵后,豆瓣的绵软和残存的酱油香成为了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家家户户都会去副食店买油坯。
孩子们放学后,父母常会塞给他们几分钱,让他们去买点油坯回家。
那时,市场上卖的油坯用来炒菜、下饭都是一绝。
但改革开放后,市面上卖的黄豆酱慢慢取代了油坯。
虽然黄豆酱也不赖,但老一辈武汉人总觉得少了点那个熟悉的发酵味儿。
豆瓣酱:武汉独特的甜咸味相比油坯,传统武汉豆瓣酱的变化让人更加唏嘘。
如今,市面上更常见的是那种红油豆瓣酱,也叫郫县豆瓣酱。
老武汉记忆中的豆瓣酱可不是这个样子,那个豆瓣酱咸中带甜,既可以直接当菜吃,也能当调味品。
小时候,大人们买回的豆瓣酱,馒头蘸上一点,甜咸适中的味道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小胃口。
而到了有生煎包子卖的时候,武汉人还会喜欢拿豆瓣酱去蘸包子,独特的咸甜口味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这样美好的味道也似乎变得稀有。
一方面,工业化生产的豆瓣酱味道更统一,另一方面,那些传统工艺制作的豆瓣酱越来越少有人继承。
很难再找到以前那种带着某种淡淡甜味的豆瓣酱,小店里卖的多半是咸辣味的郫县豆瓣酱。
红腐乳卤:让粉蒸肉更香的秘密粉蒸肉,这道常见的湖北菜,看似普通,但正宗的做法少了红腐乳卤可是大打折扣。
计划经济时期,一年吃上几次粉蒸肉是件奢侈事。
有时候,一道粉蒸肉全家人都能惦记上好几天。
那时,粉蒸肉的调料,离不开副食店买来的红腐乳卤。
那个年代,红腐乳卤是用茶缸子盛的,买一毛钱的红腐乳卤,回家做一次粉蒸肉,全家人都觉得是难得的美味。
那一股子特有的腐乳香味,蒸出来的肉片肥而不腻,嫩滑可口,回味无穷。
后来,虽然粉蒸肉的调料多了,但那个年代独特的红腐乳卤基本销声匿迹了。
没有了红腐乳卤,粉蒸肉的味道似乎也缺了点什么。
这么多年以来,传统的武汉味道似乎越来越模糊。
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其他地区如四川、重庆,类似的地方美食坚韧地传承下来,并得到发扬光大。
为何武汉独有的油坯、豆瓣酱、红腐乳卤却走向了消失的边缘?
仔细想来,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货物流通的便捷,让人们接触和接受了更多新事物,自然而然地淡化了对洛上浓郁地方味道的需求。
这些烟火气息浓厚的传统味道,带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记忆!
或许,这也是一种遗憾,我们失掉了,与自己童年、与自己城市最紧密关联的一部分。
或许,下次再聊起这些消失的美味时,老李和胡姐也不是只剩下叹息,他们会更加怀念曾经的美好,也可能愿意为了重温这些记忆,去寻找、去尝试复原那些老味道。
食物有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也是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希望有一天,这些老味道还能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成为我们怀旧的理由,甚至成为下一代乐于探究的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