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0e07772239232cb0cab12205b0a69a.gif)
文|龚俊
编辑|t
引言1946年,我国全面内战爆发。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势如破竹。国军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打算退守台湾,他要带走国民政府党政机要及其家眷,也要带走各领域优秀人才工作人员,更要带走我国大量国宝级珍贵文物。
这其中,有个显眼包,就是10块大“石头”,这些大“石头”,直径1米左右,均重接近1吨。它们被层层包裹,装箱待发。结果,却因超过飞机载重,被无奈舍下。
这10块“石头”,有什么大来头,让蒋介石败逃台湾时也要带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9039d4e4d3fcc9f06c415735118a4f.jpg)
(装箱代运物品)
一、石鼓身份揭秘原来,这些“石头”叫 “陈仓石鼓”,唐代出土于宝鸡市陈仓山,上窄下宽,形似鼓,所以得名。说它像鼓,其实看起来更像10个大石馒头,也无法击打。因为鼓身上刻着许多神秘的文字,也叫“陈仓石碣”。
可别小看石鼓身上这些不认识的文字,那可个个都是宝贝,被称为当今文字的“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文字属于先秦时代,介于东周金文与秦朝小篆之间,是大篆。
通过它们,可以知道石鼓们的前世今生。除此之外,文字本身具有的审美意义、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都引得世人为之痴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53a4923f6858a598f15414a5947cdc.jpg)
(陈仓石鼓局部文字)
韩愈为他写下 “才薄将奈石鼓何”的诗文,宋朝皇帝为它塑金身,明清时期更是一字抵万金,
但是,截止目前,石鼓问世的具体年代并不确定,有说是秦穆公,也有说是秦孝文公,莫衷一是,有待考证。
历经千年之后,原本石鼓身上的700个字,只剩下200多个,根据历代拓片整理出来的也只有422个字。经过对这些残存文字的研究,人们得出,这些字是关于征渔游猎的咏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c8c952ea2a4cbf0386d3982cd42489.jpg)
(陈仓石鼓)
每一面石鼓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因为这个主题,获得了不同的名字,比如乍原、而师、马荐、田车、銮车、霝雨等
10枚石鼓,传承千年,古朴沉静。
是中华第一古物,是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蒋介石明知飞机珍贵运力有限也想带走的国宝。
但是,就是这样的国宝,却命运多舛,历经坎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474ad54bf982126598c8ed80e595d1.jpg)
(石鼓文局部拓片)
二、辗转流离的陈仓石鼓唐太宗时期,陈仓石鼓被一位牧羊人在无意间发现,它们深埋地下,还刻着奇怪的文字。无数文人闻讯前来观瞻、赏玩、拓片,但都不认识这些文字,唐太宗也不当回事,以至于石鼓继续流落荒野,遭受风吹雨淋。
到了唐肃宗时期,他对这10枚石鼓很是认可,奈何安史之乱爆发,他自己正在逃亡,只是命人将10枚石鼓掩埋起来。多年以后,这些石鼓得以重见天日,被安放在凤翔孔庙,却发现少了一只。更糟糕的是,这九面石鼓也在之后五代十国的战乱中遗失。
到了北宋时期,国家重文轻武,皇帝爱好文艺。宋真宗便对这十面石鼓念念不忘,于是下令命人寻找,最终九面石鼓被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找到,但是唯独一个叫“乍原”的石鼓迟迟不见踪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c75652ae8e82080d6c270202f54eeb.jpg)
(石鼓文局部拓片)
这枚得不到的石鼓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最终,在宋仁宗时期,被一位叫向传师的金石收藏家偶然发现。
当向传师发现这枚叫“乍原”的石鼓时,它已经面目全非。石鼓的上半部分被削掉挖空做成了舂米用的捣缸,掉下的边变成了屠夫的磨刀石,石鼓上的文字也仅剩下4行。
即使面目全非,10只石鼓也总算是团圆了。
到了宋徽宗时期,为了保护石鼓免收侵蚀腐坏,便将本来安放在凤翔的石鼓迁至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并浇筑黄金在文字上,为石鼓穿上了黄金衣,金光闪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dcce4ba5f1786aa0d75b1bbe9bca18.png)
(乍原石鼓)
但是北宋时期,一直战乱不休。之后,宋徽宗被金人所虏获,受尽凌辱,这10只穿了黄金衣的石鼓,引起金人的注意,也遭到了粗暴对待。石鼓的黄金衣被剥光,然后被置于燕京荒野。
再次听到10枚石鼓的消息,已到了元朝,10只石鼓从荒野被运回北京国子监保护起来,在这里度过了六百年的安稳日子。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使国宝落入仇敌之手,十面石鼓又开始了颠沛流离,从北京到上海,又到南京,之后被运到成都再到重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15a6d6156c537d6476d7c68c995303.jpg)
(乍原石鼓)
石鼓已历经千年,刻有文字的石皮与石鼓逐渐分离。要长途跋涉,千里奔波,为了保护好十面石鼓,里三层外三层,高丽纸、厚棉被、麻绳、厚木板、稻草都被用上了。
不知是偶然还是天意,在运输的过程中,10枚石鼓躲过了劫匪、避开了空袭,虽然遭遇了车祸,运输的卡车都跌落悬崖。但10枚石鼓竟然只是滚到了路边,安然无恙,如我们的民族一般顽强。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又将它们运回了南京。解放战争战败之后,蒋介石又打算将10枚石鼓运至台湾。奈何时势变幻, 10枚石鼓安然的留了下来,见证了这段特殊的历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d32187e3640c49be4b96f824ad347d.jpg)
(陈仓石鼓)
三、焕发新生的陈仓石鼓新中国成立之后,10枚石鼓被运回北京,10年之后才开箱。开箱之后,被放置在故宫博物馆箭亭。之后被安置在故宫石鼓馆,2004年开始对外开放展览。后来又被移至展陈条件更好的宁寿宫,专门设立独立展馆进行展示。
而为了方便世人更好的理解石鼓文,还将许多稀世遗文、甲骨文等共同展览。
种种待遇在故宫博物馆展览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处不彰显石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10面石鼓,终于安定下来,不再飘零奔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92f7e96993ee3316aa7bd6c1b32059.png)
(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陈仓石鼓)
它们的一生,沉默不响,阅尽世间繁华,也历尽人间艰辛。身上烙印着历史的印记,背负着历史的使命。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历史本身。
国之重器,生之于民归之于民用之于民,绝非个人私欲可以左右。蒋介石带不走的遗憾,成全了民之幸运。而10只石鼓曲折的命运,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坎坷历史。也正如带不走的石鼓,还有分割不了的领土,都终将迎来团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a92c84918a614947a1052d1e2838f0.png)
(陈仓石鼓)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报.石鼓:中华第一古物.[OL].2017.05.07.
阎敏.陈仓石鼓与石鼓文[J].文博, 2007.
杨帆.石鼓迁运路线图[J].中国书法, 2014(11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