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乘车路过徐海东家,小声对司机说:把车熄火,慢慢滑行通过

幽州校尉 2023-07-14 11:13:22

导读:1960年,毛主席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再次来到中国,当两人见面交谈时,斯诺向毛主席问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呢?”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的领路人,在20多年的革命道路上,毛主席经历过的黑暗时刻有很多。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敌人的暗杀、飞机轰炸,党内的排挤,不过这些在内心强大,革命意志坚定的主席心中都只是过眼云烟,早已成为历史。

面对斯诺的询问,毛主席沉默了好久,才缓缓说出了他心中最黑暗的时刻:1935年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时。

当时中央红军一路恶战不断,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部队粮草弹药等物资奇缺,官兵大部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人数也从出发时的8万多,锐减至1万多,几乎到了绝境。

反观红四方面军,刚刚开始长征一个多月,8万大军士气正旺,粮饷弹药充足,可谓兵强马壮。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曾开玩笑的说道:“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相比,就好像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可见两支队伍相差有多悬殊。

双方实力的悬殊,让张国焘动起了歪心思,企图搞分裂,另立中央。用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帅的话说,张国焘的野心开始膨胀,要夺权自己当“头头”。

当时七七事变已经爆发,在此民族存亡之际,党中央呼吁国共停战,并下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命令。可张国焘却对此命令视而不见,决心带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继续打游击。

事后红四方面军的遭遇,证明张国焘南下四川的决定就是一个错误。当得知红军南下后,四川常年内斗的军阀很快“团结”起来,对红四方面军展开围追堵截,几场战斗下来,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

1935年9月9日,张国焘见无法说动中央南下,便打算以武力裹挟党中央南下,幸好密电被叶剑英得知,连夜报告给毛主席。情况危急,当天夜里,毛主席就下令中央红军北上,迅速脱离危险区域。

在翻越岷山,攻占腊子口之后,中央红军的人数减少至7000余人。此时的中央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前有敌人围追堵截,后有张国焘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为了保留革命火种,从不言弃的毛主席甚至做好了率领红军在西北打游击的准备。

此时不仅是毛主席个人最黑暗的时刻,也是党和中央红军面临分裂、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

最糟糕的情况终究没有发生,在无尽的黑暗中,一缕光的出现,给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带来了新的希望。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甘南哈达铺镇,时任红一方面军直属部队侦察连连长的梁兴初,在奉命外出侦查敌情时,在镇上的邮局找到了几份报纸,立刻拿回去给毛主席看。

原来在梁兴初出发前,毛主席特意交代他:“找一些敌人的报纸、杂志来看,只要是近期的都带回来。”由于敌人的封锁,长征时红军的消息很闭塞,所以毛主席就有了通过敌人报纸、杂志来获取消息和情报的习惯。

在梁兴初带回来的报纸中,有一张《大公报》,在它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陕北军事形势转变 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的消息(刘子丹即刘志丹),立刻引起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注意。

原来陕北还有红军,而且还创建了根据地,不仅如此,当年鄂豫皖苏区有名的“徐老虎”也带领红25军3000多人到达了陕北,与刘志丹、贺晋年等人率领的红26军、红27军胜利会师了,组建了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全军共7000多人。

这个消息让黑暗中的毛主席和中央红军看见了曙光,找到了目标:前往陕北,并以此为根据地重新建立苏区政权。

虽然有了目标,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心中仍有担忧。徐海东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因为能征善战,赢得了“徐老虎”的称号。如今他手下的红15军团有7000多人,兵强马壮,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毛主席摸不清徐老虎的想法,万一他与张国焘一样,那中央岂不是逃出狼穴又入虎口。

毛主席的忌惮不无道理,徐海东是湖北黄安人,参加革命后一直在鄂豫皖苏区,当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留下徐海东在当地打游击,结果他不仅保住了根据地和部队,还率领红25军走完长征,创下了多项记录。

红25军是唯一一支单独完成长征的队伍,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仅用10个月,就走完9000多里长征,全程几乎都是直线行军,正面击溃敌人的围堵,是用时最短,路线最直的队伍。

红25军之所以可以所向披靡,是因为在长征前,徐海东做了充分的准备,击溃了前来围剿的东北军两个师,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物资粮饷。

据红25军老干部回忆,长征出发前全军大约有3000人,每个连都有9挺机枪,其中3挺重机枪,每个士兵随身有3个袋子,一个装银元、一个装吃的、一个装子弹。

雄厚的实力,让红25军在长征的过程中,还创建了鄂豫陕边苏区,是长征中唯一建立根据地的部队。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当时红25军有3400多人,加上留在鄂豫陕边苏区的2000多人,红25军是长征结束后唯一人数增加的部队,

可见徐海东带兵打仗的确有过人之处。

虽有所顾虑,但目标已经确定,就不能更改,毛主席和中央红军仍然按照计划向陕北进军。

1935年11月初,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当时徐海东正率军在前线指挥战斗,得知消息后,他连续骑马3个多小时,飞奔130多里路赶回来。见到毛主席后,徐海东激动地上前握住了主席的双手,主席则亲切地说:“是海东同志吧,你们辛苦了。”

徐海东和主席的第一次见面很短暂,但他对党和中央的真诚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红15军团还没有电台后,毛主席立刻叫人调拨出一部电台送给徐海东,正是这部电台,加强了中央与红15军团的联系。

虽然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但中央红军刚刚到此,群众基础较差,缺吃少穿,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11月的陕北已是天寒地冻,见很多官兵还穿着单衣和草鞋,毛主席便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向他借2500块大洋,用来购买棉衣等过冬物资。

接到毛主席的信后,徐海东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从红15军团仅有的7000多块大洋中,拿出5000块送到了中央红军。一同送到的还有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资,为了帮助中央红军增加战斗力,他还将手下仅有的一个骑兵团一并送到了中央红军。

在回信中,徐海东态度诚恳的向党中央和毛主席认错,表示自己考虑不周,没有及时给中央红军送来物资,是自己工作的失误。同时他还表示,红15军团完全服从党中央的指挥,坚决拥护毛主席!

在中央红军和毛主席最困难的时候,徐海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忠诚。他的行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路。

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以后,毛主席经常对人说:“徐海东对革命是有大功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党、对红军、对革命有大功之人,却因为常年带兵打仗,多次身负重伤,一病不起。

抗战爆发后,徐海东多次在指挥岗位上吐血晕倒,最后不得不到后方休养,为此他很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毛主席和党中央交给自己的任务。

可毛主席不这样认为,得知徐海东病倒后,他给前线的徐海东发了一封200多字的电报,关心的询问徐海东的病情,要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也时刻关注着徐海东的病情,只要有他的消息,毛主席都会第一时间回信。1950年,当得知徐海东的病有所好转之后,毛主席给他回信说“甚慰”,并表示很想念他,希望他安心静养,早日痊愈,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关心与挂念。

1955年大授衔,关于徐海东受什么衔,评衔委员会一直拿不定主意。因为身体原因,从1940年开始他几乎缺席了半个抗日战争和整个解放战争,建国后也一直在休养。

最后毛主席直接作出指示:“徐海东必须授大将军衔,而且要排在大将第二位。”可见在毛主席心中,徐海东的分量有多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到广州主持编审《毛泽东选集》,听说徐海东也在广东工作,正在主编红25军战史,就让人安排住到了徐海东的旁边,两人成了邻居。

每次毛主席外出,都要经过徐海东家门口的一段陡坡,每次他都会小声告诉司机:“把汽车熄火,让车顺着下坡滑行通过。”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熄火滑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特别是汽车熄火的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为了主席的安危,开始司机很不理解,毛主席解释说:“海东同志身体不好,我担心汽车噪音会影响他休息。”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徐海东因为病重无法到场,毛主席见他没来,多次询问周总理:“海东同志怎么没来?”当徐海东坐着轮椅出现在会场时,毛主席还特意上前与他握手,然后才宣布大会开始。

一件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却体现出了毛主席与徐海东坚定的革命友谊。

1970年,徐海东因病去世。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悲伤地说:“徐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现在,我又失去了一位老战友。”

7 阅读:1474
评论列表
  • 2023-07-16 13:59

    这才是革命战士之间的真诚!!!

  • 2023-07-14 22:10

    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

幽州校尉

简介:古之九州,以幽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