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出乎意料地向中国发出了签署协议的邀请,于是,北洋政府顺手便与法国达成了协议。在当时来说,这只是北洋政府的无奈之举。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份曾不被重视的协议,竟在百年之后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真是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如今的中国,真可谓是收获满满!
“阴差阳错”
1914年夏,萨拉热窝街头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欧洲表面的平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使欧洲各国间长期积累的矛盾瞬间激化。
在复杂的联盟体系作用下,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协约国迅速卷入战争,这场冲突迅速蔓延,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浩劫。
在此背景下,远在东方的中国北洋政府也面临着艰难抉择。
北洋政府内部对于是否参战意见不一。当时国内局势复杂,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本就自顾不暇。
然而,协约国为扩充力量,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承诺战后助力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并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同时,日本在华势力不断扩张,北洋政府期望借助协约国力量制衡日本。
经过权衡,北洋政府最终决定参战,派出大量劳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提供后勤支持。
一战结束后,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本应是中国作为战胜国争取权益、提升国际地位的契机,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
其中,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的处理过程,成为了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沉重伤痛。
早在一战期间,日本就觊觎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14 年 8 月,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迅速占领德国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的势力范围,妄图将山东纳入自身势力范围,实现其在华进一步扩张。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关于山东的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包括租借地、铁路、矿山等。
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被迫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代表满怀期望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
中国代表顾维钧等在会上据理力争,从历史、法律、文化等多方面阐述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随着德国战败,这些权益理应归还中国。
顾维钧的精彩发言,赢得不少与会代表的同情与认可。
但西方列强各有盘算。英国、法国等虽与中国同属协约国阵营,却更关注自身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利益,为维护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及在远东的势力平衡,不愿支持中国合理诉求。
美国起初在山东问题上态度中立,甚至表示支持中国收回权益。但随着和会推进,出于对自身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担心与日本关系恶化影响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布局,逐渐改变立场。
日本在山东问题上态度强硬,以退出和会相威胁,迫使其他列强让步。
1919 年 4 月 30 日,巴黎和会三巨头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不顾中国反对,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这一决定被写入《凡尔赛和约》第 156 条、157 条和 158 条,规定德国将按 1898 年 3 月 6 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一切权利、所有权及特权,尤其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等,放弃给予日本。
中国代表得知此消息后义愤填膺,坚决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一决定得到国内民众广泛支持。
“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掀起反帝爱国热潮,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民众要求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将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的不公正处理,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使中国民众对西方列强幻想破灭,激发了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尽管身处一战的动荡之中,中国却意外地收获了一项宝贵的权益——对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特定权利。
这一权益的取得,与斯瓦尔巴群岛的激烈争夺以及《斯瓦尔巴条约》的最终签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斯瓦尔巴群岛,这个位于北冰洋上的极地自然群岛,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等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
这里气候寒冷,多山地和峡湾,但景色壮丽,生物多样,是极地探险和科研的宝地。
同时,斯瓦尔巴群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矿、磷灰石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也日益凸显,使得斯瓦尔巴群岛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早在历史长河中,北欧海盗便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推进,各国对资源需求大增,斯瓦尔巴群岛丰富的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家目光。
英国、法国、挪威、俄罗斯等国纷纷派遣探险队与考察队,在岛上建立据点,划分势力范围,展开激烈争夺。
为避免矛盾激化,1920 年,各国通过谈判签订《斯瓦尔巴条约》,旨在规范各国在该群岛的活动。法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邀请中国加入。
法国此举有着自身战略考量,一方面希望通过拉拢中国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试图借助中国制衡其他国家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势力。
北洋政府面对法国邀请,起初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决定签订《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后,《斯瓦尔巴条约》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并未意识到这份条约的深远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北极地区战略价值的日益凸显,中国开始逐渐重视起这份权益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科学院高登义研究员在研究中偶然发现《斯瓦尔巴条约》。高登义意识到,依据该条约,中国拥有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研、开发等一系列权利。
此后,中国积极投身北极科考活动。科研人员不畏北极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在这片冰天雪地中开展艰苦探索。他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人类认识北极地区气候、生态等方面做出贡献。
2004 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成功建立黄河科考站。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了稳固的科研基地,也为后续科研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而《斯瓦尔巴条约》则为科考站的建立提供了法律支撑。
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中国的勘探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勘探深入,更多资源被发现,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在北极地区发展的决心。
《斯瓦尔巴条约》赋予中国的权利,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北极地区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北极航道开通渐行渐近,将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各国意识到北极地区重要性,纷纷加大投入,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在北极加强军事部署,建立科研基地。
面对这一形势,中国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在科研领域持续投入的同时,积极参与北极旅游资源开发,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踏上北极领略其独特魅力。中国深知,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对维护自身权益与全球利益至关重要。
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合法权益与责任,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北极地区国际事务,为北极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