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难道真的是为了和平吗?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3-11-06 09:08:01

1395年,朱元璋发布了《皇明祖训》作为明朝治国的规范。在此训中,朱元璋将明朝周边的15个国家列为了“不征之国”。这十五个国家分别是朝鲜、日本、大琉球(琉球群岛)、小琉球国(台湾岛)、安南(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占城国(越南南部)、苏门答剌、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湓亨国(马来半岛)、白花国(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巨港)、渤泥(文莱)。

不征之国分布

朱元璋设“不征之国”,反映了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对周边半岛、海岛的扩张不感兴趣。自秦汉以来,中国已经将东亚大陆最适合农耕的地点占据,其内部物产丰富,完全可以可以实现自足。周边地区就被视为“蛮夷”,就算占据了也难以开发,无法提供耕地、赋税和兵源,所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中南半岛地形

朱元璋认为,征伐这些地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武力,由于这些地方限山隔海、地形崎岖、森林密布,想要征讨一定会出很大的代价,往往会损兵折将。就算将之征服了,还要在此地驻扎大量的部队,消耗太多的财政,反而是得不偿失。

朱元璋列举了历朝历代兴兵征讨周边国家的教训,尤其是元朝的教训。在忽必烈时期,元朝四面出兵,远征日本、越南、缅甸、爪哇、占城等国,这些地方地形崎岖,不利于骑兵开展,因此元朝也是败多胜少。元朝四面出兵,明朝则反其道而行之,对周边国家采取“怀柔”之策,吸引诸国前来朝贡。

不过元朝出兵并非没有成就。例如元朝出兵攻下了东北、吐蕃、大理和缅甸,使得版图扩大了不少。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大规模派遣使者到达这些地方进行招抚,这些地区也依照历史的惯性而改宗明朝。比较特殊的云南,朱元璋想将“大理国”列入“不征之国”,但是云南驻扎的蒙古军队威胁了明朝的安全,最终朱元璋还是出兵了。

朱元璋还向朝鲜解释了自己出兵云南的无奈“今番兀都那云南,我本不征伐他,他却如常生边鸒,以此无乃何去征他。一万里远,接连着吐番一带,用热多军马去守,又无益于中国。征伐之事,盖出于不得已。”

朱元璋一方面想继承元朝的版图,另一方面又不想武力开边,那就只能守住元朝停下的遗产。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是台湾。当时台湾叫做“琉球”,元朝曾派使者去招抚,但使者被杀,此事不了了之。朱元璋就回顾隋炀帝派兵征伐琉球,最终奴役数千人而归的历史,说这事毫无用处,空耗国力。“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朱元璋告诫子孙,周边的小国地理位置偏僻,体量太小,永远也无法对中国产生实质上的威胁。唯有北方游牧民族,永远都是中国之患。“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明后期殖民者对台湾的占领,明朝对此漠不关心

朱元璋已经为明朝设计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外交计划,那就是团结周边的一切效果,安心对付蒙古。然而,总是有个别的小国不愿意被纳入这个体系,这个小国就是日本。

明朝建立后,周边各国都向明朝称臣纳贡,唯有日本不仅不纳贡,反而“乘中国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朱元璋派遣使者到日本,结果也被日本所杀。见日本不肯妥协,倭寇无法平息,朱元璋就下令实行“海禁”,关闭民间贸易通道,唯有臣服明朝之国才能和明朝展开朝贡贸易。

终明朝一代,日本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朱棣时期,日本发生经济危机,迫于形势向明朝朝贡,以求明朝的回赐来拯救危机。结果,朝贡不久又发生了争贡之役,明朝只好关闭日本的朝贡通道。到隆庆开关时,明朝也规定禁止和日本贸易。然而,禁止是禁止不了的,朝廷不允许贸易,沿海居民就搞走私贸易,甚至成为了海盗。明朝倭寇海盗盛行,和明朝的海禁政策不无关系。

日本不愿意向明朝朝贡,那其他小国愿意吗?朱元璋必须思考这个问题。一旦明朝国力衰退,周边小国必然兴兵攻击。为此,朱元璋采取了“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政策,也就是主要向明朝朝贡,明朝就回赐几倍价格的产品,用巨大的经济利益来换取政治上的“称臣纳贡”,以求“万国来朝”“天下一统”。

朱元璋“不征之国”的政策,总体上被明朝历代皇帝继承了下来。在仁宣年间,明朝放弃安南、东北,大片国土挥手而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继承了朱元璋“不征之国”的思想。而郑和下西洋,则是朝贡贸易的典型体现。当明朝的财力被耗尽,下西洋就被迫停止。

可惜,沉醉于万国来朝的皇帝对世界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满足于表面的“天下来朝”罢了,而此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殖民扩张方兴未艾,当他们叩开明朝的大门时,明朝皇帝还以为泰西的红毛们来朝贡了。不征之国,不仅没有成为明朝在海洋扩张的跳板,反而成为锁死国门的岛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