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用“中俄关系仍有提升空间”回应外界猜测时,华盛顿试图分化两大国的战略瞬间沦为笑谈。近期美俄高层接触中,美方释放的“离间”意图被俄方断然驳回,这场外交博弈不仅揭露了美国对中俄协作的深度焦虑,更凸显了新时代大国关系的韧性。
扎哈罗娃在例行记者会的表态,被视作对美国试探的明确回击。她强调,中俄协作早已超越传统盟友范畴,形成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的立体化合作网络。这种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双方既不缔结军事同盟,又在核心利益上保持高度协同。从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涉疆提案,到共同反对单边制裁,两国在国际舞台的默契配合令西方如芒在背。
军事领域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俄国防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中俄联合战略巡航频次较三年前增加40%,涵盖东海、日本海、西太平洋等关键海域。在阿拉斯加沿岸举行的“海上联合-2024”演习中,两国海军首次实现作战指挥系统数据互通,这种深度协同被北约视为“改变区域力量平衡的重大事件”。
面对西方围堵,中俄正将协作重心转向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启动前期勘测,这条设计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的能源动脉,将使中国天然气进口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在航天领域,两国签署月球科研站联合建设路线图,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首个月球表面观测基地,直接挑战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垄断地位。
经贸合作更是打破西方“脱钩”预言。尽管遭受上万项制裁,中俄双边贸易额仍逆势增长,机电产品、汽车、家电对俄出口激增60%,俄罗斯原油占中国进口份额攀升至19%。在哈尔滨自贸试验区内,中俄企业联合建设的跨境数字贸易平台,日均处理订单量突破50万单,成为欧亚大陆数字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特朗普政府“联俄制华”的旧剧本,在现实地缘政治中遭遇全面挫败。美方近期通过第三方向俄方传递“放宽能源制裁”诱饵,试图换取俄方疏远中国,却遭俄外交官冷嘲:“美国至今未解除对俄联邦储蓄银行的制裁,却想用空头支票离间战略伙伴?”
这种尴尬处境折射出美国外交的双重困境:既要维持对俄高压制裁,又幻想俄方配合遏制中国。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卢金指出,美国对中俄实施“双遏制”反而催化了两国协作,从联合研发CR929宽体客机到共建北极航道监测系统,双方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壁垒正被逐一突破。
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开创了非结盟型大国协作的新范式。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军事集团对抗,两国在保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通过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框架协调立场。在阿富汗问题调解、伊朗核协议重启等热点议题中,这种协作模式展现出独特效能。
西方战略界开始意识到,用“同盟”或“对手”的二元标签已无法定义中俄关系。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报告指出,两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联合研发投入,五年内可能催生12项颠覆性技术,这将根本性改变全球创新格局。
面对百年变局,中俄协作不仅关乎两国命运,更承载着重塑国际秩序的历史使命。当扎哈罗娃说出“合作没有上限”时,她所描述的不是对抗霸权的战术选择,而是多极化浪潮中大国应有的战略清醒。
是你在再把梦想当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