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息差信贷投向到“五篇大文章”,中行管理层披露这些2024重点

标初之 2024-04-14 04:55:07

中行将进一步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加大对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

标点财经研究员 安喆

继3月28日晚公布2023年度业绩之后,4月2日下午,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在北京、香港两地同时召开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与管理层成员一道,就投资者、媒体关心的问题逐一展开具体交流。

2023年度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32.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5%。其中,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2.28万亿元,增速16.00%,境内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平均占比达到74.14%;负债总额29.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0%。其中,境内人民币存款新增2.40万亿元,增速15.41%。

实现营业收入6,241.38亿元,同比增长6.42%。其中,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净收入保持增长。实现税后利润2,463.71亿元,增长4.07%。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净息差为1.59%,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80%,净资产收益率(ROE)10.12%,成本收入比(中国内地监管口径)28.50%。

2024年中行会有哪些主要的业务重点和增长点?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怎样?2024年的净息差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应对?中行个人金融业务在2024年的发展策略和业务重心是什么?中行将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成果赋能自身业务发展?

面对分析师和媒体的连串问题,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与管理层成员在现场的详尽回复,交叉勾勒出一幅清晰的2024年中行战略布局云图。

四条主线突出海内外优势

问: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推出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2024年中行如何突出自身海内外优势,确立经营管理策略?会有哪些主要的业务重点和增长点?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今年经济形势还会很复杂,我国正在推出一系列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中央经济工作会后,“五篇大文章”是中国所有金融机构共同遵循的方向。社会的预期将逐步改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国内需求有效扩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都为银行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

对中国银行来说,将如何突出自身海内外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一是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中行去年贷款增长首次突破2.2万亿元,在去年基础上,今年全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增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聚焦“五篇大文章”,推进科技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等新动能贷款的持续较快增长。进一步做好存量调整。用好存量到期贷款回收、不良贷款核销这些工具,加快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优化金融资源投向、提升信贷投放质效。

二是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公司客户基础,完善公司客户分层分类营销体系,大力拓展中型授信客户和小微企业首贷户;推进账户拓展与普惠金融、跨境结算、现金管理等产品的交叉销售,推进“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实现批量获客和场景获客。加大个人客户拓展力度,重点加强客群交叉销售,打造面向年轻客群的经营体系,突出中高端、跨境客群的核心地位;强化公私联动,为商户提供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三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巩固业务基础,抓好现有的代发薪、现金管理、快捷支付等重要基础性源头业务,提升活期资金沉淀留存。促进存款业务量价协同发展,提升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支持能力。同时,我们要紧跟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不断优化金融供给,推动产品创新。助力资本市场发展,把银证业务合作、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辅导以及对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全流程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强化科技赋能,持续丰富手机银行产品功能、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覆盖率,提升客户体验。

四是持续巩固特色优势。中国银行将抓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持续巩固国际化特色优势。强化经营外币业务领先地位,发挥结售汇、跨境汇款等优势产品作用,增加外币资金沉淀。加快推进海外机构高质量发展,发挥重点地区、重点机构作用,不断提高本土化经营水平,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境外机构在当地的市场竞争力。

在香港,我们将更好地服务本地市场和国际客户,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重点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人民币主渠道银行,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服务,发挥人民币清算行作用,扩大CIPS直参、间参行数量,提高人民币清算业务市场竞争力。

敲黑板!信贷投放方向全解密

问:能否介绍一下中行2024年信贷业务的发展策略?结合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信贷业务增长计划如何?投放的重点领域、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2023年,中国银行贷款业务实现“量增、面扩、结构优”。境内人民币贷款连续25个月实现同比多增,全年累计增幅和同比多增量均保持同业领先,境内外币贷款增速远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特色优势更加凸显,授信业务客户基础稳步扩大。普惠、民营、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客群和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展望2024年,中国银行将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提高贷款投放质效,促进平稳均衡投放。一是从整体上看,预计全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公司类贷款仍然会保持较高的新增占比。同时,将着力提升消费贷款的增长贡献,积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融资需求,助力拓展新型消费场景,有效支持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此外,还将进一步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积极服务外贸外资客户,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巩固境内外币贷款领先优势,在金融对外开放、建设金融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从结构上看,将进一步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加大对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目前,我行对上述重点业务都单列了信贷增长计划,确保资源精准支持、科学配套。同时,我行将更加关注低效信贷资源的盘活,通过到期贷款回收、不良核销等方式,推动低效信贷资产市场化出清,腾挪存量信贷规模,进而优选资金使用效率高、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客户、行业,优化新发放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源使用效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三是从区域上看,经济大省大市客户集中、项目多,仍然是信贷增长的主力。我行在加大重点地区信贷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将积极助力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东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四是从行业上看,将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消费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做好科技金融服务;二是支持产业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围绕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建设等领域优化金融服务,做好绿色金融服务;三是优化乡村振兴和“三农”领域金融服务,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四是把握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消费发展机遇,做好养老金融服务;五是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做好数字经济金融服务;六是围绕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投放,推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分析师最关心的息差如何应对

问:2023年银行业净息差整体下行,中行的净息差展现出较好的韧性。展望2024年的净息差表现,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应对?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息差问题是各位投资者、分析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去年中国银行净息差1.59%,我们也在下降,下降了16个BP,但是下降的幅度在上市银行中相对较小,近期各家银行披露的业绩大家可以做一些比较。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量价协同的策略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中行的外币特色优势业务发挥了作用,外币业务在中行的资产占比超过1/4,去年外币进入升息通道,形成了正面支撑。

今年息差仍然面临很大压力,我们采取了一些主动的管理措施,更加积极主动加强净息差的管控。

一是在资产端优化资产结构,充分保障实体的融资需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加大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的投放。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民生领域贷款是我们整个贷款投放里面收益率高而且资本占用少、风险成本低的贷款品种,今年这些方面的信贷资源配置会加大力度。加快盘活低效存量的信贷资源,例如,转贴现、非金融银行机构借款方面会适当做些压缩。我们同时要加大债券投资力度,适当拉大债券投资的久期,同时对流动性组合的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在央行有3万亿元的存款,这方面我们要加强资金的运用,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二是在负债端,要持续推动负债成本的下降,加大场景获客力度,通过代发薪、快捷支付、司库等业务机会,促进低成本结算类资金的占比不断上升。同时,我们今年对高成本存款的压降力度会非常大,包括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我们制定了一些合理的增长目标,对这方面的占比会有适当的控制。

三是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高综合收益率,加强综合服务,提高客户贡献。以上是境内资产和负债两端的具体措施。

海外方面:资产方面,主要是要做大高息资产规模,把贷款投资相应的久期和规模做上去;负债方面,要加强主动负债的管理。在降息周期中,对负债久期适当进行缩短,这样对整个收益率的把控会更加主动。同时,密切监测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动向,做好前瞻性应对,有效防范汇率、利率风险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

我们将通过积极主动的管理措施改善净息差下行,尽量争取稳定于市场同业更好的水平。

如何“保驾护航”资产质量?

问:想请管理层介绍一下2023年房地产、小微、按揭、消费贷、信用卡等方面的不良新生成情况,还想请教一下海外业务的资产质量状况。展望2024年,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怎么判断2024年拨备覆盖率和信用成本的趋势,谢谢。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2023年来,中行资产质量保持近年来一贯稳健的特点,稳中向好。到2023年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2,532.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5.28亿元,不良率1.27%,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集团逾期贷款余额2,106.2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5.28亿元,逾期率1.06%,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逾期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为-426亿元,连续十七个季度保持负的状态。

2023年,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内生性机制建设,加大提前的风险排查力度,优化各类管控措施,同时也大力清收不良,为资产质量稳健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房地产方面,2023年来中国银行加大了不良的暴露以及清收化解力度,年末不良较2022年末“双降”,不良余额481.7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近78亿元;不良率5.51%,较上年末下降1.72个百分点。总体来讲,我们认为房地产不良在整体可控范围内。下一步,我行将继续认真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包括“三大工程”、租赁住房等各项政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助力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同时,加强房企授信风险的监测和处置,特别是主动综合运用重组、核销、转让等多种方式,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普惠业务方面,2023年延续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当然也受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一些因素影响,普惠的部分行业质量有所下滑,到2023年末,普惠不良率仍保持在1%以下,资产质量继续优于全行平均水平。未来,我行会持续关注普惠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在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类支持政策工具,对经营前景较好的企业,支持其渡过难关,对无法持续经营的企业,我们也将依法依规,稳妥地处置风险。

个人贷款,包括按揭、消费贷、信用卡等对私业务方面,2023年我们一方面抓逾期等潜在风险防控,另外加大了对存量不良的化解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是0.48%,较上年末微升0.01个百分点;非房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24%,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信用卡不良贷款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业务的整体资产质量管控,持续迭代个贷产品与系统,积极化解存量不良,确保个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关于境外资产质量情况。2023年受整体美元加息、内房风险外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主要同业一样,中行海外业务资产质量面临了一定压力,全年不良余额和不良率都有所上升,不良率达到1.49%。这也是境外同业普遍面临的情况。目前来看,中国银行境外不良率仍处于主要同业的较优水平,以港澳为例,我们优于当地主要同业的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会继续通过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特别是加强风险趋势的研判,对于集中出现风险的房地产项目加大处置力度,确保海外资产质量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保持对同业的优先优势。

2024年,我们会针对性持续加强已有的、成功风险管控经验,重点来讲主要是做好几方面:一是持续贯彻执行国家对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部署,通盘考虑多措并举,统筹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包括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

二是不断深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对重大风险因素设置防线,对各类风险传导建立阻断机制。

三是继续做好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等工作,一方面加强风险的前瞻性管控以及贷后管理,充分利用包括大数据、机器学习、图谱分析等技术推进信用风险监控预警进一步的智能化转型,及时识别化解潜在风险。同时对出险企业“一企一策”,快速果断处理大额风险,继续大力推动清收化解的工作,我们要力争把不良的包袱变成未来利润的财富。

四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不断优化信贷结构,聚焦“五篇大文章”,通过结构的优化,确保整体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的基础。

五是准确反映资产质量,持续落实分类新规的各项要求,充分评估重点领域风险,足额、审慎计提拨备,从而不断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关于拨备覆盖率和信用成本方面。2023年末,集团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191.66%,比上年末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信贷成本0.57%,比上年末微升了0.01个百分点。这两年我们严格按照监管《逾期信用损失法》新规的各项要求,及集团资产质量的变化做到足额审慎的计提拨备,相关拨备指标稳中有升,风险弥补能力不断增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风险的识别预警能力,将拨备覆盖率和信贷成本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我们有信心保持2024年集团资产质量的稳定。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当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请管理层谈一谈中国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尤其是在助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给中国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这个方面,中国银行将积极担当国有大行的责任,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更要持续做好:

支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中国银行通过增强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指引等方式,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等领域,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2.5万亿,增速超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超6,000亿元,占制造业贷款比重将近24%,增速超过28%。今年,我们会按照“五篇大文章”的要求,持续增加这些领域的信贷支持。

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银行近期在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指引》,汇集国家政策及中国银行相关行业授信政策,强化对生物医药、本地生活、稀土、半导体材料等多个细分行业的研究和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截至2023年12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1.9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8,300多亿元,增速74.35%,领先同业机构。今年,我们将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转变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行动。

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中国银行全面服务科技客户,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拓展与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合作场景;推广科技金融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精特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打造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审批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发挥综合化服务优势,推动股权、债权投资等向科创领域倾斜,健全科技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加大科技保险与科技租赁业务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模式;联合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中银—火炬“创新积分贷”、举办“走进高新区”系列活动,不断拓展科技金融生态圈,强化“中银科创+”品牌形象。中银香港主动服务国家和香港发展大局,积极配合香港北部都会区“国际创科新城”建设。推出“科创贷”、“人才贷”等创新产品,全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科技金融授信余额(含狭义贷款、贸易融资、贴现)14,748亿元,较年初新增3,484亿元,增速31%;全行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累计完成6,152亿元。同时,近期总行和分布在各分行的科技金融网点都在按照监管的要求,以更快的速度加快科技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打造全栈式个人金融领先银行”

问:当前环境下,中行怎么看待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关的风险状况?2024年该领域的发展策略和业务重心是什么?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均GDP连续多年踏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大众消费和财富管理需求迅猛增长,这是全球普遍的特点。个金业务作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前沿窗口的作用将持续强化。

中国银行积极把握新发展格局,前瞻制定了“打造全栈式个人金融领先银行”的发展战略,将个金业务作为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实现新突破、积累新优势、汇聚新动能,在2023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核心业务增势领先。在人民币个人存款、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全量个人客户等基础业务规模升幅列可比同业第一的同时,财富管理、个人国内结算等收入升幅亦取得领先。特色业务优势强化。外币个人存款规模、个人结售汇交易量、外卡收单交易额、跨境理财通客户数、信用卡汽车分期贷款余额、数字人民币有效商户数和年累计消费额均居可比同业第一。风险指标表现平稳。个人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变动幅度在可比同业中最优。

展望2024年,我们坚信,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央各项调控政策逐步落地,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显著,个金业务发展空间广阔。中国银行将围绕“打造全栈式个人金融领先银行”的发展目标,坚持客户视角,用全栈式科技思维重塑个金能力架构、牵引个金业务发展,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协同的客户营销和服务机制、集约的客户运营和风控体系等,以个金经营效能提升打造集团发展的“增长极”、“安全垫”。

一是坚定战略导向,奋力融入金融强国建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方面,聚焦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国家卓越工程师等战略人才,做好产品服务与权益配置;充分发挥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平台机制,聚焦“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家,提供“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综合化服务。绿色金融方面,加大绿色理财、基金、新能源汽车分期等产品发展力度。普惠金融方面,持续做好减费让利,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线上系统,积极推广研究生助学贷款。养老金融方面,抢抓个人养老金全面放开的机遇期,不断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强化手机银行个人养老金专区功能建设。数字金融方面,推动境内手机银行迭代升级,提升微银行、电话银行、智能外呼服务能力;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境外手机银行全球标准化建设,服务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是坚定客户至上,全力提升服务质效,打造专业化产品服务矩阵。财富管理方面,持续升级全市场产品遴选、全流程资产配置、全旅程客户陪伴能力,帮助客户管理预期、穿越周期,实现“银客双赢”。信贷业务方面,加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居民家庭首套和改善性需求;围绕客户装修、购车、日常消费等全链条资金需求,做好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等全面的综合服务。跨境服务方面,加大结售汇、外币现钞等传统优势业务推广,把握个人贷款项目、跨境理财通业务规则优化等机遇,持续巩固中行特色优势。支付服务方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支付服务的工作要求,做好刷卡、现金、扫码、数字人民币等多渠道服务,重点打通外籍来华人员、老年人支付服务堵点。通过拓展境外银行卡受理商户规模、保障现金及零钞供应、加大外币自助兑换机布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网点、智能柜台、手机银行等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客户跨越“数字鸿沟”。

三是坚定科技引领,着力加快转型步伐,夯实集约化经营管理基础。坚持数字化、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全栈式科技思维培育新质生产力、牵引业务进阶发展。搭好能力平台,强化数字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营销、权益、产品、支付、风控、客服等领域,推进系统整合优化,实现重点功能的迭代升级和多渠道复用。建好服务渠道,推进线上化、移动化进程。聚焦线上渠道经营能力优化,推动个金产品服务全面“上网”。深挖场景价值,围绕客户“衣食住行购娱教医”等金融和非金融场景,依托手机银行埋点等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快实现从流量到用户、到客户再到产品销售的价值转化。抓好前沿应用,推动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出手机银行智能语音助手,实现对客户差异化需求的精准识别和实时响应;基于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多维度的产品标签体系,深化“财富号”合作运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智能推荐;强化大模型在客服领域的探索及进一步应用,持续提升智能机器人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账户风险评级机器学习模型,保护客户资金资产安全。

中国银行将持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握趋势、捍卫优势、形成阵势,全力打造全栈式个人金融领先银行,实现中国银行个金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用数字化转型成果赋能发展

问:请管理层谈一谈中国银行在数字化领域的已有成果和下一步规划。中国银行又将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成果赋能自身业务发展?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孟茜:截至2023年底,中国银行集团科技条线员工数量达到1.45万余人,同比增长9.18%;全年科技投入223.97亿元,同比增长3.97%。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我们新建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今年可先行提供3万余台服务器装机能力,这将有力支撑集团技术架构转型。集团信息科技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业务服务可用率居同业前列。信息科技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服务、业务服务可用率居同业前列。“绿洲工程”企业级架构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借记卡、信用卡等基础金融产品的架构重塑和服务升级。建设“中行一表通”平台,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持续丰富“数据纵横”平台相关功能,直观展示数据分析结果,全行用户超24万人,覆盖集团80%以上机构。另外,在精准营销、反洗钱、反欺诈等领域打造一系列数据分析应用,为更好地提高对客服务水平提供支持,充分发挥数字资产价值。

二是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外交经贸大局。我行全球统一支付平台支持50多种货币清算,直连本地清算系统数量位居同业前列。2023年,发布境外个人手机银行新版本6.0,为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中行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高了中行在当地市场的线上服务能力。“中银e企赢”平台累计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家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的跨境撮合综合服务,助力达成合作意向近4千项。

三是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去年5项科技研发成果获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企业级技术平台项目荣获一等奖。手机银行功能体验持续提升,获得多项市场优秀评价。结合计算机视觉和边缘计算技术,嵌入自研算法对视频流进行分析识别,对重要场所的“人”“物”“行为”进行数字化感知和刻画,提高了非现场监控和内控合规管理的质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客户体验、风险控制、智能辅助编程等领域积极探索应用。

下阶段,中国银行将继续着力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扎实落实集团战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深耕数据和科技基础建设、着力构建数字化运营和管理体系、推进业务经营数字化转型、巩固全球化优势及综合化特色等方面,以数字化赋能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0 阅读:0

标初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