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的创建,宇文泰终于有了稳定的基本盘

历史超有料 2025-04-22 16:29:39

(孝文汉化 壁画)

说起南北朝,很多人对这段历史非常的模糊,要说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哪个节点比较熟悉,估计很多人会说孝文帝改革这个历史事件。

北魏到了孝文帝拓跋宏时期,这个皇帝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政治革新,其中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动作。

其实核心内容就是让自己的鲜卑身份“汉化”,他自己也率先将自己的名字拓跋宏改为“元宏”,所以很多人也将孝文帝的这次改革称为“孝文汉化”。

半个世纪之后,当北魏分裂之后,西魏的宇文泰即为了对抗高欢以及其掌控的东魏朝廷,又为了能更好的缓解旗下胡汉掺杂的军队矛盾,于是也进行了一个对后世历史影响了200多年的划时代改革。

这次改革的影响力丝毫不比孝文帝的改革影响小,甚至更加深远,而宇文泰能在绝对劣势局面下对抗高欢,除了优秀的军事才能,他的内政水平也是相当之高的。

他的一些改革政策不仅奠定了后来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后世隋唐二百多年。

宇文泰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我们今天主要看军事方面。

东、西魏竞争初期,高欢的优势不可谓不大,无论是从经济体量、可耕地面积、人口数量,还是麾下能征善战的将军以及士兵数量,东魏都远大于西魏。

因为高欢基本上是接受了最初的六镇大部分人员,约二十余万部众。并且这些人世代都是边军,战斗力非常强大,且有河北坞堡等豪强势力的支持。

而宇文泰所接手的贺拔岳所统领的武川镇人员,充其量只有1万人左右。

虽然后来侯莫陈悦麾下大将李弼投降宇文泰,又带来了1万人,再后来,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又带来了1万人。也就是说,宇文泰在孝武帝西迁后能指挥的军队也就3万人左右。

虽然西魏军在宇文泰的领导下总能以少胜多,但是这点人想要实现心底那个宏大的目标,肯定是不够的。

逼不得已之下,宇文泰开始疯狂扩军,在宇文泰的严治下,西魏的军队严肃军纪,赏罚分明,军队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

于是,宇文泰在大统八年(542)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来就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以及新扩招的一部分新兵统一编为六军,数量约10万人。

可惜,仅仅一年之后,东、西魏邙山大战后,西魏直接损失军队六万多人,宇文泰苦心经营的部队,一仗就被高欢收割了一多半。

而关陇地区的鲜卑人不多,如果再想从鲜卑人里面补充军队已经不可能,因此宇文泰只能是打起了汉人的主意,想要从关陇地区的汉人以及豪强手中招募军队。

这里和河北地区一样,关中地区同样是豪强林立,并且很多人手中都有不少的乡兵。

宇文泰通过招募豪强充军这一措施,将这些分散的乡兵变成了西魏中央军队的一部分,为了能够更有效的统帅这些乡兵,由西魏朝廷选择有名望的地方豪强来统领这些人。这样既加强了中央军的实力,又削弱了北魏末年以来各地崛起的地方割据势力,同时也加强了武川集团(西魏朝廷)和关陇当地豪强们的联合。

仅仅这一招,宇文泰就比高欢高一个档次,高欢那里也就一个高敖曹能充当汉人将领的门面,当高敖曹死后,高换手下的汉人将领几乎可以说再也没有了一丝生存空间。

当年在贺拔岳的部下之中,宇文泰的资历实际很一般,像李虎、赵贵、寇洛等人的资历都比他老,原本地位也不在他之下。

宇文泰是因为能力确实不错,并在贺拔岳突然身亡的特殊环境下多方势力为了平衡而被拥立起来的扛把子。

后面加上侯莫陈悦的部下,还有孝武帝从洛阳带来的那批人,再后来还有贺拔胜和他的部下独孤信、杨忠等人纷纷加盟西魏。

可以说宇文泰手底下的人员虽不多,成分以及小圈子却非常复杂。

相比之下,高欢的人马都是他自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在东魏的地界上高欢就是绝对的老大。

为了对抗高欢,宇文泰就需要把这些不同派系、不同民族的人糅合在一起,更关键的是糅合之后还要能形成战斗力。

当年的六镇鲜卑人因为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汉化的心理,而关陇又是汉人和杂胡混居的地区,所以这里的民族矛盾非常大。在应对民族矛盾这个问题上,高欢和宇文泰的方式都是“和稀泥”。

但是和高欢喜欢在语言上和稀泥的方式不同,宇文泰用的是一种制度性的方式来和稀泥。

宇文泰在对军队进行系统性改革的时候,仿照鲜卑汉化之前的八部制,创立了西魏八柱国。除了宇文泰自己在大统三年(537年)由西魏文帝拜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西魏军队的实际统帅外,又在大统十四年(548年)以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但仅挂虚名,并无实权。

另外又任命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这六人实际统帅六军。

每个柱国大将军手下有两个大将军,这样就一共有了十二位大将军。

同时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算下来一共就是24开府(又称二十四军)。

每个开府下又有两个仪同,一共有48个仪同,每个仪同领兵约千人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个开府就可以领兵约2000人,每个大将军就领兵4000,最终到了一个柱国大将军这里,就可以领兵8000人左右。

六柱国合计有兵48000人左右,再加上宇文泰自己的直系侍卫以及其它七七八八的力量加起来,西魏的核心战斗力又保持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的前身。

这些兵大体上就是由之前的贺拔岳的武川军团、侯莫陈悦军团中的李弼军团以及随北魏孝武帝西迁的北魏宿卫禁旅这三部分组成。

这些军队都是鲜卑化的军队,尤其是武川军团,前身就是六镇鲜卑,大部分人都是拓跋族的成员。随着拓跋族的汉化,他们的地位不断下降,因此他们才参加了压倒北魏的六镇起义和河北起义。

但是这群人又错误地认为是“汉化”才导致他们的地位下降,于是除了不断地仇视和排斥汉化之外,他们还竭力想恢复到原来的(拓跋部)氏族部落关系中去。

宇文泰出身于武川军团,对这群人地这种心理十分了解。因此在建立府兵时,他就采用了鲜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及八部之制作为编制新军的蓝本,使得在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关系上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又以有功诸将继承鲜卑36国及99姓。

除了有的将领本来就用鲜卑复姓的不予更动外,那些已经在太和改制(孝文汉化)时将复姓改为单姓的将领,则重新改回为复姓。已经采用汉姓,或本来就是汉姓的,则赐以鲜卑姓,比如大家经常打趣地大野虎,就是因为李渊他爷爷李虎被赐姓“大野氏”。

包括其它如李弼、赵贵等汉族柱国大将军都被赐予了鲜卑姓氏。

而这些柱国大将军所统领的士兵,都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些操作在一些人眼中看可能是严重的倒退行为,实际上这也是宇文泰在当时采取地一种增强部队凝聚力的手段。

宇文泰借用氏族部落的血缘纽带来组织府兵,让官、兵之间蒙上了一层宗族的亲密色彩,用来搞好将领和士兵间的结合,提高府兵的战斗力。

事实上,府兵的组成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倒退到氏族关系中去,但由于这种兵制多少带有一些过去部落兵制的色彩,因此从那些曾经沦落为兵户的六镇鲜卑来看,自己地身份貌似是提高了,并且地位确实也是改善了(因为大家地地位都高了,而不是单单鲜卑人提高了),从而使府兵的战斗力也增强了。

府兵制从西魏、北周、隋,一直到唐代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一共约二百年左右。

2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