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他汀严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为啥还是心梗了?从这3个方面说清

李药师谈健康 2025-04-17 13:54:34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本该长期服用他汀等降脂药物严格控制血脂的朋友,却坚决不愿意吃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种说辞:你看那谁谁谁,不吃整天吃降脂药吗?血脂降得那么低,结果还不是心梗了?

如果以这样的一种并不太常见的特例,去拒绝长期服药控制心血管风险带来的获益,那就真的不够聪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坚持服用他汀,血脂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也控制的相对较好,但仍然出现了突发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但在用药这方面,推人及己这样的“推理法”,其实并不适用。

对于那些用药已经控制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仍然出现了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这篇文章,为大家总结了可能存在的3点原因,与大家一起探讨。

原因1: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得还不够

随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生理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精准医疗研究的不断进展,现代的新观点认为,采用一刀切的血脂控制目标,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例如我们常说的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的这个血脂控制目标,它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靶点,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生活调理和药物干预,控制到这个水平,动脉硬化的进展都会大大减缓,动脉斑块也会稳定甚至出现缩小逆转的情况。

但还有一些患者,存在相关的基因缺陷,其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更敏感,属于胆固醇高敏感型的人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把血脂控制到1.8以下,就还不够安全,一项近日发表的新研究中发现,对于胆固醇高敏感人群,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到1.3mmol/L左右,才能够消除这种高敏感带来的心血管额外风险。

目前对于每个人去做基因检测还不现实(国外一些顶尖医疗机构已经开始这项筛查),但这也提示我们,在严格控制血脂的同时,也要注意动脉硬化的进展情况,如果血脂控制到常规的达标水平,但动脉硬化进展依然很快,例如颈动脉斑块仍然迅速增大,或者是出现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典型的心血管疾病进展,那我们可能就需要更严格的去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

原因2:没有重视慢性炎症的调理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来说,高血脂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慢性炎症反应。

一项近日发表在EHJ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发现,通过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感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就能够预测未来二十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其中前两项的预测价值要显著高于脂蛋白a。

C反应蛋白的水平,反映的就是身体慢性炎症反应的水平,这种慢性炎症水平的增加,是促进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控制,我们有时候不但要严控血脂,也要控制炎症。

血脂水平与炎症反应相互影响,血脂升高会加大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也会影响血脂代谢,加大血脂升高的风险。但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因素,也并不仅仅是高血脂这一个问题,各种不良生活因素的影响,肥胖,吸烟等生活因素的影响,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影响,都会影响身体的炎症反应,进而加大血管加速硬化的风险。

总而言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严格控制血脂,想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一步加强慢性炎症的控制,通过生活调理,相关慢病的控制等方面,控制好身体的慢性炎症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

原因3:未控制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对于严格控制血脂,却仍然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种可能,是过于重视血脂的控制,而忽略了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控制。如果一个人除了有高血脂的问题,血压也已经超过了140/90mmHg,血糖也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标准,同时还有吸烟,肥胖等问题,却仅仅严格控制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其他指标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干预,那同样还是没有全面控制好风险,同样也有较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一项新近发表的新研究中,纳入了超过200万人的健康数据,对于50岁后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和全因死亡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高血压,糖尿病,体重异常(包括超标和不足),血脂异常,吸烟这5大风险因素。如果一个人,在50岁时没有这些风险因素,比起这些风险因素全都有的个体,其无心血管疾病的生存期延长能够超过10年以上!

但如果有相关的风险因素,例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不用太担心,因为该研究指出,如果能够在55岁前积极干预这些风险因素,同样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延长无心血管疾病的生存年限。戒烟,控制血压,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这些事儿,越早干预,带来的获益就越大,只有全面控制了相关的风险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防,并不仅仅是严格控制血脂那么简单,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设置自己的相关指标控制目标,并积极尽早地进行干预,这样做虽然不能说可以绝对不得心脏病,但对于降低风险,提升自己的健康生存年限以及预期寿命,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1 阅读: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