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钏儿死后,贾宝玉被贾政暴打。袭人自感危机,趁着王夫人叫人,过去将自己的心迹向王夫人袒露。一番话讲的有礼有节,句句击中王夫人内心。
王夫人本就不放心贾宝玉在大观园,又不想让他出来回到贾母身边,想要找个妥靠人替她看着儿子,便向袭人许诺“不辜负”,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日后袭人获得准新娘的待遇,对待贾宝玉更是尽心尽力。也让王夫人省心不少。
不过,袭人在王夫人跟前讲的那些话,可不只是献媚之语。有一些道理反映出她受贾母调教的真实好处,比王夫人更明白,甚至也打了贤德妃贾元春的脸。
(第三十四回)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
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吓了一跳,马上就认为贾宝玉和谁“作怪了不成”?她会有这样反应,说明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亲密早有担心和防范。如今听袭人一说便如惊弓之鸟说漏了嘴。
王夫人的反应,表面看似乎是母亲的正常表现。谁不担心儿子“早恋”呢?尤其在那个礼教名誉重于一切的时代,担心也不无道理。
但深层考量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王夫人明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朝夕相处不合适,担心他们越雷池一步,还放任贾宝玉在大观园不出来。相当于既担心儿子的安危,还天天让他在悬崖边上玩,这哪里是慈母之举,分明是有毒的母爱。
与王夫人的“无动于衷”相比,袭人就要更明理的多。她白天听到了贾宝玉向林黛玉诉肺腑,当时就吓哭了。深思熟虑后便决定向王夫人提议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这是保全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好的方式。毕竟谁也不好说宝黛二人会不会做出什么错事出来。
袭人发现问题,积极止损。与贾母在元宵节当晚,看见林黛玉将自己酒杯喝剩的酒喂给贾宝玉后,马上用掰谎警告,并在随后安排座位时,将贾宝玉夹在邢夫人与王夫人中间,与林黛玉彻底分开的亡羊补牢一样,执行力超强,都是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
反观王夫人,既然早发现问题却不明着作为。从贾宝玉被打后她叫人问话,不问贾宝玉该不该打,好不好,只问谁害了贾宝玉,就知道她的心性连袭人都不如。
贾宝玉害得金钏儿丢了性命,难道不应该打么?至于贾环告状之类的事,尽管夸大也是事实。做母亲的应该对自己不辨是非,不能管教好儿子羞愧。甚至她要早干预教训贾宝玉,也不至于被贾政差点打死。
所以,“慈母多败儿”,但王夫人的“慈”太过昏聩和可怕。这种母亲真要不得。亏她还是荣国府女主人,京城的顶级贵妇。儿子与一群女儿住在大花园中,她却不管不顾,这事不是秘密,相信早都在京城各家传扬开来,沦为笑柄!
而王夫人的笑话,贾宝玉的堕落,始作俑者的贾元春就更是可笑。
袭人都知道“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贾元春能不知道?可她就是不顾一切的下旨,让贾宝玉和一群姑娘·们住进大观园去。
宝黛二人感情就是在住进大观园后才突飞猛进发展。在同看西厢记之前,还只是朦胧心事,更多是兄妹之亲密。直到看了西厢记后,林黛玉才觉醒感情,与贾宝玉同频!
可笑王夫人和贾元春最怕贾宝玉和林黛玉产生感情,却是她们一手促成。
贾元春省亲和端午节赐节礼的表现,能明确她支持母亲王夫人,支持金玉良姻,反对宝黛姻缘的立场。元春的态度明显受王夫人影响。她会突然下旨,不顾礼仪规矩将贾宝玉送进大观园,肯定也是代表王夫人的心愿。
我认为王夫人一面担心宝黛之情,一面又将贾宝玉放去大观园,是她“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衡。
她认为宝黛之情在可控的范围内,只要她派人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看住就没问题。所以,怡红院的麝月,潇湘馆的春纤都是王夫人的眼线无疑。而她想要解决的燃眉之急是“夺回”儿子的监护权,不让贾母再染指对贾宝玉的教育。
贾元春下旨,贾母无法反对。贾宝玉住进大观园,贾母也就鞭长莫及,顺势王夫人就夺回儿子监护权。不让贾宝玉从大观园搬出来,也是不让再回贾母身边之意。
所以,你就看这对母女,不但昏聩糊涂,更是自私幼稚的可怕。贾宝玉留在贾母身边,从来就没有过倒行逆施的举动。可一旦进了大观园,偷看禁书,在母亲跟前调戏金钏儿,脚踢袭人,与林黛玉公然谈恋爱,如果不是贾政当机立断暴打一顿,将会彻底失控。
袭人说“惟有灯知道吧”,虽然未必真是日夜悬心,可却是真从贾宝玉的角度考量。反观王夫人面对袭人的谏言依旧不为所动,只是收买袭人替她看顾好儿子。却不知道此举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越陷越深,最终她彻底失去儿子,才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胡翻红楼,翻出一个真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