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许世友接到粟裕来电:请老兄帮我一个忙,帮我关照一下老母

南书房 2024-11-22 22:20:16

1923年冬天,16岁的粟裕拿着湖南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跑回家中,开心地对母亲说:“母亲,我要去常德上学了。”

母亲看着满脸欢喜的粟裕,一时陷入了沉默,为什么粟裕的母亲会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呢?这还要从粟裕出生说起。

1907年时,粟裕在一个湘西侗族家庭出生,其家乡位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在家中的六个孩子里,粟裕排行老三。

粟裕的父亲粟周亨是一位落第秀才,不懂得劳动,平时只做一些木材生意,母亲梁满妹是一位普通的务农女性。

粟裕11岁时,会同县发生匪患,父亲就带着一大家人搬进县城内居住,粟裕被送入小学读书,由此认识到了“三民主义”。

受性格和教育的影响,粟裕愈发讨厌军阀,曾带领同学们当街骂一位军阀连长是“痞子兵”,吓得母亲教育了粟裕好长时间。

然而,革命的种子一经种下,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随着年龄的增长,粟裕更加渴望封建思想的束缚,于是报考了湖南第二师范学校。

当粟裕被师范学校录取时,母亲却舍不得粟裕离开,为了让粟裕留在自己身边,母亲就吓唬粟裕说:

“现在世道不太平,还是不要出去了,等你长大一些,再去外边读书。”

粟裕哪里肯听母亲的话,坚持要离开家乡,母亲拗不过粟裕,最终还是答应下来,但是仍不忘叮嘱粟裕要注意安全。

粟裕虽然过了母亲这一关,但是无法征得父亲的同意,在被父亲训斥一顿后,粟裕选择了离家出走。

半路上,粟裕发现身上没有路费,就写信给母亲,称自己就是讨饭也要离开,母亲看到信后,急得团团转。

最后父亲和母亲双双作出了妥协,答应支持粟裕读书,并为粟裕筹备路费,粟裕这才放心地返回家中。

等到再次分别时,母亲拉着粟裕的手不肯松开,泪水潸然而下,父亲也动了情,不停地与粟裕话别,让粟裕在外面照顾好自己。

粟裕离开家以后,来到革命策源地常德,由于没有人推荐,粟裕只能先进入高小学习,这让粟裕陷入了彷徨。

在此期间,粟裕常常抱着一把月琴,畅想日后为民除害的生活,甚至想到了拉起一支革命队伍,去打击军阀势力。

1925年春,粟裕进入师范学校求学,学校中的进步书刊和共产主义思想,引得粟裕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这样的学习环境,让粟裕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粟裕下定决心投身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并在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共青团。

就这样,粟裕踏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之后又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正式参加红军,开始了戎马生涯。

粟裕参加革命的事迹传开后,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在躲避搜捕的过程中,父亲不幸逝世。

新中国成立之初,粟裕将母亲接到了南京居住,时隔26年,粟裕再次见到母亲时,母亲已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了。

后来粟裕被调到总参工作,母亲就留在了南京,身在北京的粟裕常常因为不能对母亲尽孝而感到自责,只能通过写信聊表关怀。

1968年时,母亲病危住进了医院,恰好粟裕在此时被周总理委以重任,粟裕无法亲赴南京探望,就致电给许世友说:

“帮我一个忙,我的母亲住进了医院,还请老兄你帮忙关照一下。”

遗憾的是,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粟裕终究还是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1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