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是五代十国中南方诸国最大的势力,也是宋朝统一江南最大的阻碍。从后周世宗柴荣执政时开始,北方的军队就与南唐经过多次战争,都没有完全将其征服。直到宋太祖晚年,赵匡胤派出数十万军队南下讨伐,才一举荡平南唐,将江南这个最大的财富产出地收入囊中。当得知宋军将要南下时,南唐后主李煜就已经在积极备战了。他除了安排本国军队加强长江防线以外,还向邻国吴越国求救,希望吴越国主钱俶派出援兵合力抗宋。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俶不但拒绝了李煜的请求,居然派兵策应宋军,让南唐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战争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宋军大胜,而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军俘虏而结束。但整个过程中却给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吴越国为什么策应宋军灭南唐,而不是与南唐合力抗宋?熟悉五代十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吴时代开始,南吴和吴越国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他们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面对北方军队的入侵向来是相互扶持的。南吴时代两国联合顶住了后梁和后唐军队的南下,南唐取代南吴后,两国又联合应对了后汉和后周的屡次入侵。这也是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两国虽然不够强大,却能屡屡阻止北方军队南下的原因之一。
然而到了宋朝建立之后,面对这次宋太祖赵匡胤派兵南下讨伐,两国居然一改往日唇亡齿寒的合作模式,让人觉得非常的诧异。对于吴越国来讲,南唐就是他们最大的屏障。一旦南唐被宋朝攻取,吴越国亡国之日就进入倒计时了。按道理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钱俶应该积极配合李煜抵抗宋军的讨伐,就像他的父辈那样。然而钱俶却出乎意料的完全的投靠了宋太祖赵匡胤,主动出兵策应宋军,把李煜和南唐卖给了宋朝,实在是让人意外。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出疑问,吴越国主钱俶是出于什么考虑破坏战略同盟,选择投靠宋朝的呢?
很多人对钱俶主动投降宋太祖赵匡胤,并出兵配合其灭唐的原因进行了推测。历史上的说法很多,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钱俶不愿意吴越国国民长期陷入战乱之中,而且他的祖先又留下了臣服于北方王朝的遗诏,所以他就主动选择了靠向宋朝,以谋求江南的统一和和平。另一个方面认为钱俶长期沉迷于佛教,对于佛教的理论深信不疑。在拿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信后,钱俶向灵隐寺高僧咨询,并在高僧的劝说下放弃了抵抗,主动向宋朝靠拢。其实仔细推敲这种说法,在史书上显然都是托词而已。
钱俶因为祖上又祖训遗诏,又爱好和平,不愿百姓卷入战争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一厢情愿,也是后世为钱俶的脸上贴金。钱俶的祖父钱镠就是个私盐贩子,趁着唐末黄巢起义时崛起,最终成为吴越一带最大的藩镇节度使。唐朝灭亡后,钱镠割据浙东、浙西各州郡,建立起了吴越国割据政权。他如果真的有这种爱好和平的心思,合并起兵建立政权?而且在战争中多次和南吴的创立者杨行密打得火热不亦乐乎,战乱遍布整个江南地界。如果钱镠真的爱好和平,为了百姓着想,直接投降杨行密岂不更好,何必打生打死的?
至于说钱俶受到灵隐寺高僧劝说的说法,也是明显的似是而非,用来给自己贴金的。钱俶信奉佛教不假,但因为高僧的一句话就放弃了祖辈三代坚持了近百年的同盟战略,撕毁了和南唐的互保协议,这也太儿戏了。实际上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前,钱俶也是非常犹豫的,多次前往太庙祭祀,心中非常的痛苦。他知道,一旦出兵配合宋朝灭了南唐,吴越国肯定也保不住的,这是唇亡齿寒的局势所决定的。一旦作出这样的决策,这就意味着吴越国灭亡只是倒计时了,如果只是因为沉迷于佛教,钱俶又何至于如此痛苦?
实际上从吴越国和南唐的历史文献来看,钱俶投靠宋朝也是迫不得已的,而逼迫他的并不是国内的原因,而在于吴越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越国割据浙江,北边是南唐,西边是南汉,南边是闽国,处于三国的包围之中。四国之中吴越国的实力仅次于南唐,算是第二把交椅。面对北方的入侵,南唐和吴越向来共同进退,所以在五代十国的混战中,一直维持着江南大部分地方太平日子,这也成为北方战乱时期老百姓南逃的避风港。但是到了宋朝建立后,钱俶遇到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在吴越国内部,经过多次内乱之后,钱俶得以上位,成为国家的继承人。但是因为内乱,国家的实力大幅度被削弱,而且被掌控在元老派的贵族手中,因此出现了大权旁落的情况。这种情况让钱俶的执政方略各种事受阻,在内外局势的压迫下,让他难以坐稳国主的位子。前文讲过,这种局势经过长期的发展,最后成为压垮钱俶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主动向宋太宗赵光义纳土归降。但是在宋朝灭南唐的时候,吴越国内部的局势还没有这么严重,所以钱俶并没有考虑主动投降的问题,而是在南唐和宋朝之间保持着观望的态势。
但是在宋朝出兵南唐之前,赵匡胤作出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让吴越国陷入了局势的被动之中。首先,赵匡胤派兵消灭了南楚和南汉,从侧翼威胁吴越、南唐,迫使两国削除国君称号,只能称之为国主。这个动作是非常大的,对当时的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了南楚和南汉的,南唐和吴越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宋军的刀枪之下,形式非常不利。因为这个变化,让南唐国内也出现了分裂的迹象。而这个分裂便是出现在吴越国南方的原来闽国的地盘上,当时统治这个地区的军阀陈洪进主动向宋太祖赵匡胤请求纳土归降。
吴越国南方的闽国是个小国,南方诸国中实力最弱。后来被南唐和吴越国出兵消灭,于是南唐占据了泉州、漳州、汀州,吴越国占据了福州。为了瓜分闽国的地盘,吴越国和南唐打了起来,其他军阀就开始搞小动作了。留从效趁着两国战乱的时候控制了泉州和漳州,自立为清源军节度使,以张思汉为副使,陈洪进为统军使。留从效去世后,陈洪进废除了其子留绍镃,率军投靠南唐,拥立张思汉为节度使,自认节度副使。实际上陈洪进是假借张思汉的名义控制泉州和漳州地区,所有军政命令都出自他的手。
后来陈洪进见时机成熟,便逼迫张思汉让位,自领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宋朝消灭了南楚和南汉后,陈洪进被吓坏了,派遣牙将魏仁济奉表入宋,自称清源军节度副使、权知泉南等州军府事,向宋朝请封。于是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陈洪进为平海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号推诚顺化功臣,并铸印赐之,正式承认了陈洪进的藩属地位。对于陈洪进越过南唐投靠宋朝的事情,南唐方面非常不满,互相在赵匡胤面前告状。赵匡胤各种偏向陈洪进,李煜没办法,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宋朝进攻南唐前夕,陈洪进突然上表宋太祖赵匡胤,表示要纳土归降,这让吴越国方面非常被动了。一旦宋军进入泉州和漳州,则意味着南唐和吴越国都是腹背受敌,这局势就非常艰难了。如果吴越国出兵帮助南唐防御宋朝,陈洪进很可能为了讨好赵匡胤而主动出兵攻打福州和吴越国内地。如此一来,吴越国不但帮不上南唐,而且让自己陷入了兵灾之中。面对这种情况,钱俶是进退维谷。如果不迅速作出决策,一旦宋朝打下南唐,吴越国的形势就非常被动了。因此在各种考虑后,钱俶向宋朝妥协,拒绝援助南唐,并出兵策应宋军。
从整个局势的变化来看,宋太祖赵匡胤在南侵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瓦解南唐和吴越国攻守同盟准备。不论是平定南楚和南汉,还是册封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都是为了威胁吴越国侧翼,牵制吴越国的军队,让钱俶有所顾忌,不敢出兵支援南唐。南唐被孤立后,李煜的军队根本没法对抗南下的宋军,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钱俶也是没有办法,只能按照形势的变化,以吴越国的利益为重,至于和南唐的战略同盟,也只能被放弃了。灭亡南唐后,宋朝在南方就大局已定,吴越国和平海军的纳土归降是早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