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历史舞台上,德国作为主要的轴心国之一,其盟友的表现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德国是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世界,其盟友并没有给予太多实质性的帮助。那么,德国的盟友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德国的这些盟友。在欧洲,德国有六个盟友: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从地图上看,这些盟友从巴尔干半岛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成了一道长长的战线。
二战时期芬兰军队
芬兰
这个北欧国家在冬季战争中曾让苏联军队吃尽苦头。但在二战中,芬兰却显得有些畏首畏尾。虽然芬兰政府标榜自己是德国的共同交战国,但盟军他也惹不起,所以和德国若近若离很暧昧。由于与苏联的长期矛盾和边境问题,芬兰在1941年允许德国军队通过其领土对苏联发动进攻,但还是不敢参与攻打苏联的进攻。芬兰依赖德国的援助,但又拒绝希特勒的提议,向英国讨好,保留现在的海运航线。1944 年 6 月 9 日,德国大势已去,苏军反攻时顺势将芬兰纳入囊中。但芬兰总统却宣称绝不向苏联妥协。
尽管芬兰在军事行动上与德国有一定的合作,但它并未完全加入轴心国的阵营,也没有在战争中公开对英、美等盟国宣战。芬兰政府对外宣称是出于自卫而战,而非与德国结盟。芬兰在战争中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并在战争的后期,随着德国战局的恶化,开始寻求与盟军国家的和解。芬兰就在英国的帮助下与苏联签订了停火协议。并参与了对抗德国的拉普兰战役。芬兰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处处为自己找退路,在军事上对德军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匈牙利士兵
匈牙利
作为德国最铁的盟友之一,在二战中也表现得有心无力。在1938年和1940年分别获得了纳粹德国的支持,以修改其边界,从而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南部地区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1940年,匈牙利正式加入了轴心国,成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盟友。匈牙利军队在东线的表现非常凶狠,他们不加限制地暴虐占领地的人民,甚至连卫军部队都称他们为“谋杀旅者”。从入侵南斯拉夫开始到 1944 年,匈牙利一直紧跟德国,但他们的军队实力有限,现代化水平较低。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德国的盟友,为其提供食品、燃料和原材料。德国入侵苏联时,甚至都没有邀请匈牙利帮忙。匈牙利虽然一腔热血,但有心无力,对德军的帮助微乎其微。1944年,随着苏联军队逼近匈牙利边境,匈牙利政府试图与盟军国家谈判和平条约,但未能成功。
罗马尼亚士兵
罗马尼亚
这个轴心国集团中作用最大的盟友,在二战中也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收回1940年被苏联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石油、粮食和设备援助,同时也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协助德军作战。在巴巴罗萨行动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罗马尼亚军队都作为第二主力协助德军作战。然而,在朱可夫发起的天王星攻势中,罗马尼亚军队却遭遇了惨败。罗马尼亚两支主力军第三、第四军负责守卫德国第六集团军的侧翼,但由于缺乏重型反坦克炮,士兵战斗力下滑,他们在苏军的坦克和飞机的攻击下几乎被尽数摧毁。此战之后,罗马尼亚失去了作用,盟军对其主要的普罗耶什蒂油田进行了毁灭性轰炸。
1944年8月,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并宣布与盟军国家停战。随后,罗马尼亚加入了盟军,转而对抗德国和匈牙利。罗马尼亚的转变对盟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胜利,因为它为苏联提供了进攻德国的南部侧翼,并缩短了东线战场。罗马尼亚在战争末期的参与对盟军最终战胜轴心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加利亚民众欢迎德军
保加利亚
这个德国最虚伪的盟友,在二战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1941年3月,保加利亚加入了轴心国,主要是为了避免被德国占领并希望能够收回失去的领土。保加利亚总理希望在二战中不费一兵一卒,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他和土耳其一样,宣布中立,却偷偷与德国签订了《三国轴心协定》,允许德军从境内驶过,为的是争取南斯拉夫的大片领土权益。后来,保加利亚看上了塞尔维亚的领土,和德军一起对塞尔维亚发起了进攻。
苏德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明面上不跟着宣战,背地里却与德国做出了很多妥协。1944 年 6 月,轴心阵营难以回天,保加利亚直接与德国断交,盟军开始进攻保加利亚,两天不到首都就被攻克。随后,保加利亚政府转变立场,与盟军国家签署了停战协议,并宣布对德国宣战。保加利亚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和德军一起的克罗地亚士兵
克罗地亚
二战期间,克罗地亚的角色是作为轴心国的盟友,尤其是在南斯拉夫战场上。克罗地亚的独立国(Independent State of Croatia,简称NDH)是由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在1941年建立的,它是基于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和反塞尔维亚情绪而成立的。在二战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罗地亚的领导人,如安特·帕维利奇,与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保持紧密的关系,并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塞尔维亚人和其他被认为是“敌人”的群体的迫害和种族清洗。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Ustaše)运动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组织,它们在NDH的统治下实施了残酷的政策。
乌斯塔沙迫害犹太人、塞尔维亚人的手段之狠毒,令人触目惊心。克罗地亚国内支持者比例很小,只能通过德意联军来镇压各地反击的游击队。后来,小胡子实在没有精力管这边了,就跟墨索里尼商量着放弃克罗地亚,把部队转移到东线。
1945年,随着德国的战败,克罗地亚独立国崩溃,南斯拉夫重新统一,克罗地亚成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部分。克罗地亚在二战中的角色是作为轴心国的一个卫星国,其政权因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而臭名昭著。
斯洛伐克训练的士兵
斯洛伐克
这个欧洲轴心集团中地位最低的国家,在二战中也备受欺负。斯洛伐克原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在1939年,受到德国的影响,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成立了斯洛伐克共和国。这个政权在德国的支持下,由约瑟夫·蒂索神父领导。斯洛伐克在战争中为德国提供了工业和军事支持,其领土被用作德国对苏联的进攻的跳板。斯洛伐克起初也是跟着德国混的,但在 1938 年,匈牙利突然对斯洛伐克宣战,希特勒直接撒手不管,导致斯洛伐克的南部领土全部被割让。后来,斯洛伐克主动跟德国签了保护条约,但希特勒却无视条约,仍然不管斯洛伐克的死活,结果又被割走了一大片领土。
1945年春,苏联军队攻入斯洛伐克,结束了德国在该国的统治。战后,斯洛伐克重新与捷克地区合并,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国的这六个盟友,在二战中的表现可谓是各有各的“精彩”。他们有的只求自保,有的有心无力,有的半路休克,有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的自顾不暇,有的像个悲催的大冤种。这些盟友的存在,不仅没有给德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
那么,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一群盟友呢?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德国的战略选择有很大关系。
在二战前,德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对抗英法等国的势力,德国需要寻找一些盟友来支持自己。而这些盟友,有的是因为与德国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有的是因为受到德国的威胁或利诱,有的则是因为自身实力较弱,需要依靠德国来保护自己。
然而,德国的这些盟友在战争中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他们不仅没有为德国提供有力的支持,反而在关键时刻给德国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也反映出德国在选择盟友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德国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盟友的实力和忠诚度,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盲目地与他们结盟。
总的来说,德国的盟友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理想。他们的存在并没有给德国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这也提醒我们,在选择盟友时,不能仅仅考虑到对方的实力和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忠诚度和可靠性。只有选择真正可靠的盟友,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