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要不是王稼祥,自己可能参加不了长征,这是怎么回事?

这这这哈哈 2024-10-27 11:16:33

毛泽东说要不是王稼祥,自己可能参加不了长征,这是怎么回事?

1935年初,中国工农红军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让红军的队伍从8万人锐减至3万人。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个关键人物的坚定支持,让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光明的方向。他就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王稼祥。从坚持要求带上毛泽东参加长征,到在遵义会议上投出那关键的一票,支持毛泽东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王稼祥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若不是王稼祥,自己可能都参加不了长征,而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

少年立志 奋进革命

1906年,王稼祥出生在安徽省一个普通的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年少的王稼祥就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更是在同学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威望。1925年,正值五卅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年轻的王稼祥挺身而出,带领同学们投身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

走出校门后,王稼祥来到了当时革命思潮涌动的上海。在上海大学附中部求学期间,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并在这一年的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随后,王稼祥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求学之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理论,为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28年是王稼祥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进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继续深造,同时在2月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学成归国的王稼祥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短短一年后,他就因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提拔为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

同年4月,党组织派他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在那里,他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

到了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稼祥的才能得到了更多同志的认可。大会选举他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王稼祥身负重伤。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他靠着惊人的意志力挺了过来。

1934年,伤势还未完全康复的王稼祥再次被党组织委以重任。在中共五届五中全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开始参与党和红军的重大决策。

这就是一个年轻革命者的成长轨迹 - 从一个满怀热血的学生,到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王稼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值得党和人民的信任,更值得历史给予他应有的评价。

据理力争 力保毛帅入长征

1934年的秋天,中央苏区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万里长征。

在这个关键时刻,博古和李德掌握着红军的最高指挥权。他们打算在长征之际,将一批人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这个名单中就包括了时任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在博古等人看来,让毛泽东留守苏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王稼祥看到了这个决定背后的危险。他清楚地知道,当时苏区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留守人员面临的将是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

就在当时的会议上,王稼祥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这个决定。他指出,毛泽东不仅是苏维埃主席,更是八万红军将士的主心骨。

博古对王稼祥的反对意见并不认同。他坚持认为,正因为毛泽东是苏维埃主席,更应该留在苏区带领群众继续战斗。

这时的赵宝成等一批同志已经被安排留守苏区。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势进攻,这些留守人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王稼祥深知,如果让毛泽东留下,结局必将同样悲壮。作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他,决定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这场关于毛泽东去留的争论中,周恩来等人也站在了王稼祥这一边。他们都认为,红军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毛泽东的军事才能。

在王稼祥等人的据理力争下,博古最终不得不改变主意。毛泽东得以随大部队一起踏上长征之路。

这个决定的重要性在当时或许并未被所有人意识到。但历史证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决定,红军才在后来的长征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王稼祥的坚持。他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道义担当,在红军和革命事业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挽救历史的选择。

遵义关头 力挺毛帅掌军

长征伊始,红军的处境极为艰难。尽管毛泽东也在队伍之中,但他的建议始终未能得到重视。

博古和李德继续掌握着红军的最高指挥权。他们接连做出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部队从八万人骤减至三万人。

战场上的惨痛损失让所有人都开始反思。红军该何去何从?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这些问题萦绕在每个指挥员的心头。

此时的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他主张红军应该转兵贵州,转移到敌人兵力薄弱的地区,寻找喘息之机。

但博古等人固执己见,坚持要率领红军沿湘江北上。他们计划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重新建立根据地。

这个决定无异于自投罗网。蒋介石早已在湘西地区布下天罗地网,就等着红军钻进这个包围圈。

面对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王稼祥挺身而出。虽然身上的伤势还未痊愈,他仍然拄着拐杖参加军事讨论。

毛泽东向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详细分析了贵州的战略优势。贵州不仅敌军力量薄弱,当地士兵的战斗意志也不坚定。

王稼祥完全认同毛泽东的分析。他认为博古等人掌握的权力过大,应该召开政治局会议重新调整领导层。

在周恩来的提议下,军事路线之争最终以投票方式解决。王稼祥毫不犹豫地投下了支持毛泽东的关键一票。

随后在黎平会议上,王稼祥再次坚定地支持了毛泽东。这两次投票为红军战略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在王稼祥等人的坚持下,红军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转兵贵州。很快,红军就攻占了遵义,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

遵义的胜利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对毛泽东的信任。在王稼祥和张闻天的提议下,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持续了三天,从1935年1月15日一直开到17日。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纠正党的军事路线,研究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在这场载入史册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再次投出了关键的一票。正是这一票,让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通过四渡赤水等一系列精彩的战役,最终突破了重重包围。

历史见证 功勋永载史册

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战役。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甩掉了紧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更重要的是让红军重新找回了胜利的信心。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要追溯到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的那关键一票。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贡献始终铭记于心。在后来的谈话中,他多次提到王稼祥的功劳,称赞他在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稼祥再次负伤。组织安排他前往苏联治疗,同时负责党的对外联络工作。

在苏联期间,王稼祥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国际支持。

新中国成立之际,党和国家对王稼祥委以重任。他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肩负起了巩固中苏友谊的重要使命。

王稼祥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地推动了中苏关系的发展。他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担任驻苏大使期间,王稼祥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外交家的责任与担当。

回国后,王稼祥继续在党和国家的多个重要岗位上工作。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后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正是像他这样的革命先辈的正确抉择,才让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多次说过:"要不是王稼祥,我可能都参加不了长征。"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一个革命者的最高褒奖。

如今,当我们回望历史,王稼祥的形象愈发清晰。他不仅是一个果断的革命者,更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是他坚持让毛泽东参加长征。在决定党和军队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又是他投出了那关键的一票。

这些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判断,更是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洞察。王稼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故事,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他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