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政协大会,吴奇伟喊反动口号,众人惊疑:他曾与红军恶战?

这这这哈哈 2024-10-27 11:16:38

《第一届政协大会,吴奇伟喊反动口号,众人惊疑:他曾与红军恶战?》

1949年9月的一天,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在进行。会场庄严肃穆,代表们轮流发言。忽然,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沉静 —— "中国国民党万岁!"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站在那里,他就是曾任国民党军第9集团军司令的吴奇伟。

这位在土地革命时期曾率军追击红军、在遵义一带与林彪部队血战的国民党将领,为何会出现在政协会议现场?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为何会在这样庄重的场合喊出这样的口号?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的历史故事?

一、从敌对到理解:吴奇伟的军旅生涯转折

世人都说吴奇伟是广东大埔县的名将,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后来在军界叱咤风云的将领,年少时竟是个在小店里当伙计的穷苦孩子。

在上个世纪初,广东大埔县有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店主是吴奇伟的伯父。年幼的吴奇伟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店面、搬运货物,忙得不可开交。但即便如此,他仍抽空看书识字,常常在油灯下苦读到深夜。

一次,来店里采购的一位老秀才,看见小伙计在账本上写的一手好字,便向店主打听这孩子的来历。吴奇伟的伯父便将侄子的勤奋好学讲了出来。这位老秀才连连点头,当即建议:"这孩子不该埋没在店铺里,该去读书才是。"

这句话打动了吴奇伟的伯父。没过多久,吴奇伟就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求学之路。经过刻苦攻读,他最终考入了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保定军校第六期。

在保定军校,吴奇伟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两个人:同窗白崇禧和教官薛岳。那时的保定军校,不仅是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更是革命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校园里经常有学生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如何救国图强。

毕业后,吴奇伟被分配到粤军第一师。这支部队是孙中山亲自挑选精锐兵员组建而成,后来成为北伐战争中赫赫有名的铁军。在这里,他又遇到了另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张发奎。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在汀泗桥战役中,时任36团副团长的吴奇伟接到命令,要夺取这座关键性的桥梁。当时敌军火力凶猛,己方伤亡惨重。关键时刻,吴奇伟带领一个连的士兵,趁着夜色掩护,从侧翼悄悄渡过河流,突袭敌军后方。这一战术令敌军措手不及,最终成功夺取汀泗桥。

这场胜利让吴奇伟声名鹊起,很快就升任12师参谋长。但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吴奇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当时,周士弟找到吴奇伟,希望他能参加起义。两人是多年的老友,在北伐战场上曾并肩作战。但吴奇伟最终选择了效忠张发奎,这个决定让他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随后,吴奇伟跟随张发奎南下广州。但这次行动并不顺利,他们很快就遭到了桂系和粤军的联手夹击。战败之后,张发奎不得不避居香港,而吴奇伟率领的部队则不得不投靠蒋介石。

然而,蒋介石对这支来投的部队并不信任。他先是将部队调去与奉军作战,后又以整编为名将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吴奇伟也从师长降为旅长。这一系列打压措施,让吴奇伟对蒋介石心生芥蒂。

1929年,一场意外的变故再次改变了吴奇伟的命运。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暗中策划在武汉缴械第四师。所幸吴奇伟提前得到消息,立即在枝江通电反蒋,重新恢复第四军番号。这一举动,让他与蒋介石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二、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吴奇伟率领的第四军被调往江西前线,开始了与红军长达数年的殊死较量。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是:吴奇伟与他曾经的部下、后来成为红军将领的林彪,在遵义城外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1934年秋,第五次"围剿"开始后,吴奇伟的部队被派往赣南地区。这时的红军已经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开始了战略性转移。吴奇伟接到的任务是沿着红军撤退路线进行追击。

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吴奇伟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战术。每当遇到红军主力,他都采取"送客"式的追击,既不与红军正面交锋,也不放松追击的压力。这种战术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在江西前线,吴奇伟曾亲眼目睹一支中央军精锐部队在与红军的遭遇战中被全歼。这场战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5年1月,红军二渡赤水后突然折返遵义。此时的遵义城内守军空虚,贵州军阀王家烈向薛岳发出紧急求援电报。吴奇伟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第四军的93师和59师向遵义增援。

一月的遵义,寒风凛冽。吴奇伟的部队到达遵义城南时,首先在红花岗与红军展开了激烈交锋。93师派出两个营向红花岗发起进攻,但在红三军团第11团的顽强抵抗下,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后被击退。

战况的激烈程度超出了吴奇伟的预料。他立即调整战术,集中93师和59师的主力向老鸦山发起猛攻。在这个关键的制高点上,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阵地多次易手。

就在吴奇伟的部队刚刚占领老鸦山主峰时,一支来自侧翼的红军部队突然杀出。这支部队正是由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当年在北伐战争时期,林彪还是吴奇伟部下的一名见习排长,如今却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林彪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战术:先击溃黔军一个团,然后直取吴奇伟的指挥部。这一突然行动打得第四军措手不及。老鸦山上的国民党军队看到指挥部被迫撤离,军心立即动摇,开始向乌江方向溃退。

溃败的场面令人震惊。93师1800多名官兵在撤退时被红军俘虏,59师的残部也仓皇逃往打鼓新场。整个第四军丢弃了大量武器装备,连指挥部的文件都来不及带走。吴奇伟带着两个师过乌江,最后只剩下一个团的兵力。

这场战斗后,薛岳为保护吴奇伟,在战报中只报告了四分之一的实际损失。此后,吴奇伟虽然继续跟随红军的脚步,但再也不敢轻易与红军交战。每当遇到红军时,他都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战术。

遵义之战给吴奇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场失利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在战术指挥上的不足,也让他见识到了红军的战斗力。这次经历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他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三、抗日战场的转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民族存亡的大战中,吴奇伟展现出了与追击红军时完全不同的战斗风格。从淞沪会战到万家岭大捷,这位曾经在遵义战役中一败涂地的将领,却在抗日战场上书写了浴火重生的传奇。

淞沪会战打响后,吴奇伟率部驻守在上海最惨烈的战场之一——大场。这个位于上海西北郊的小镇,三面临水,一面靠陆,是日军进攻上海的必经之地。

在一个雨夜,日军调集大量兵力,打算趁夜色偷袭大场。吴奇伟早已料到日军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进攻,提前在镇外的芦苇荡中布置了伏兵。当日军的先头部队踏入芦苇荡时,伏兵突然开火,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这一战,吴奇伟的部队坚守大场整整三天三夜,创下了淞沪会战中的一个奇迹。

1938年夏,日军沿长江西进,占领九江后企图向南进犯南昌。已经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的吴奇伟奉命增援,在九江城南的沙河一线布防。这时的吴奇伟已经总结出了对付日军的一套战法:利用地形设伏,打运动战,避免与日军正面硬拼。

在沙河防线上,吴奇伟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战术:每当日军攻来,他的部队就后撤,等日军追击时,再从两翼包抄。这种打法让日军第101师团在一个多月内伤亡过半,进展缓慢。

就在日军被拖在沙河防线时,一个更大的战机出现了。日军第27师团为了寻找突破口,冒险深入到德安西面的白水街地区。这支部队很快就被中国军队包围,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为了营救这支部队,不得不调集大军增援。

在这个关键时刻,吴奇伟发现了一个重要情报:在南浔铁路和瑞武公路之间有一条几公里宽的空隙,日军很可能会从这里突围。他立即调整部署,命令第四军在这个地带加强警戒。

果然,没过几天,日军第106师团就出现在这个地带。吴奇伟立即采取主动出击,将这支日军堵在了万家岭地区。这一次,他没有重复在遵义战役时的错误,而是稳扎稳打,一面牵制日军,一面等待友军增援。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军队赶到,包围圈逐渐形成。在这场历时两个月的血战中,吴奇伟不仅担任前敌总指挥,还经常亲临一线指挥作战。有一次,他正在前线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突然遭到日军飞机的俯冲扫射。即便电话机被打烂,他仍然坚持在阵地上指挥战斗。

这场战役最终以日军第106师团全军覆没而告终,中国军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奠定了吴奇伟在抗日战争中的声望。此后,他又指挥部队在鄂西战场取得重大胜利,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的殊荣。

在这些战役中,吴奇伟展现出了与追击红军时完全不同的指挥才能。他不再盲目冒进,而是善于利用地形,灵活运用战术,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位重要将领。

四、新的觉醒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呼声中,一个不为人知的转折正悄然发生。早在1938年,叶剑英就派遣了一位名叫杨凡的地下党员,来到吴奇伟的身边工作。这位年轻的地下党员,以一个普通文员的身份,逐渐赢得了吴奇伟的信任。

其实,叶剑英与吴奇伟的渊源要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当时,叶剑英担任第四军教导团团长,而吴奇伟是第四军36团团长。两人虽然分属不同的部门,但都在张发奎麾下共事,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杨凡的引荐,越来越多的地下党员开始进入第九集团军工作。他们或是担任参谋,或是在后勤部门工作,默默地影响着这支部队。一些进步青年军官开始在部队中传播新思想,组织官兵读书学习,讨论国家的前途命运。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中国迎来了和平的曙光。然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不作为,让许多有识之士感到失望。吴奇伟的堂兄吴启彦,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堂兄也是一名地下党员,他经常与吴奇伟谈论国家大事。每当谈到战后重建,吴启彦总是能说出许多具体的建议。比如,他提出要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工业生产,整顿吏治等措施。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让吴奇伟印象深刻。

1947年春天,香港的一次秘密会面改变了吴奇伟的命运。在吴启彦的安排下,他见到了中共华南分局的负责人连贯。会面就在一间普通的茶楼里进行,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装作是在谈生意。

在这次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中,连贯详细阐述了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他们讨论了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发展工业等具体问题。这些务实的政策让吴奇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就在这次会面后不久,老朋友李济深在香港组建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个组织的成立,为那些对国民党失望但又希望为国家做事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吴奇伟很快加入了这个组织。

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里,吴奇伟遇到了许多老战友。他们中有的是抗战时期并肩作战的将领,有的是在政界共事的同僚。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对国家的前途怀有深切的关注。

这段时期,吴奇伟经常在香港与各界人士接触。通过这些交往,他对中国的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看到国民党军队在东北节节败退,在江淮地区丢城失地,而解放军却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些接触和思考中,吴奇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当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时,他已经做好了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准备。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在香港茶楼的下午说起。这次秘密会面,成为了吴奇伟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五、历史的见证者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消息传遍全国。就在解放军大军南下的紧要关头,吴奇伟与其他六位广东国民党军政要员在香港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的地点选在了一栋普通的民居里,为了避人耳目,与会者都是分散进入的。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第二天,一份署名"广东起义军"的宣言出现在香港各大报纸上。这份宣言的第一个签名,就是吴奇伟。宣言发表后,梅州、惠州等地的国民党部队纷纷响应,提前宣布起义。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平。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来电报,对起义表示热烈欢迎。电报中特别提到:"吴将军能够认清形势,带头起义,实属明智之举。"

一个月后,吴奇伟接到通知,要以华南人民解放军代表的身份前往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这对于一个曾经追击过红军、与林彪部队激战过的国民党将领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信任。

在前往北平的路上,吴奇伟经过了当年他率军追击红军的许多地方。从江西到贵州,从四川到陕西,昔日的战场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特别是在经过遵义时,他特地在火车站停留了一会,远眺那座曾经战火纷飞的古城。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当吴奇伟走进会场时,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有的是昔日的对手,有的是老战友,还有的是多年未见的同窗。

轮到吴奇伟发言时,他激动地站起来,讲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经过。说到动情处,他突然脱口而出:"中国国民党万岁!"这句话一出,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意识到失言的吴奇伟赶忙解释说:"对不起,以前开会总是这样喊惯了,一时改不过口来。"

这番解释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坐在主席台上的周恩来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个小插曲后来被《大公报》总编徐铸成记录在日记中,成为了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的一段趣闻。

几天后,在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中,吴奇伟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通知:他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开国大典。10月1日那天,当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事涌上心头。

此后,吴奇伟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务。在广州大学,他还出任了董事会董事长,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付出了不懈努力。

那个在政协会议上脱口而出"国民党万岁"的尴尬时刻,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有趣片段。它既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也见证了一个军人的选择。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像吴奇伟这样的转折,还有很多很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