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内,李洗次子李小龙抱着柳石明的遗像泣不成声:“您教我的《窦娥冤》唱段,我还没学会转音......”这位与癌症抗争至80岁的歌剧泰斗,用半世纪时光谱写了比舞台更动人的情义——与挚友李洗50年肝胆相照,临终前将全部遗产赠予故人之子,成就了中国文艺界最催泪的兄弟传奇。
1956年中央戏剧学院考场,18岁的柳石明因严重口吃险些被拒。这个先天不足的北京少年,硬是靠三年苦练把京剧《空城计》唱得字正腔圆。入学后每天清晨在什刹海吊嗓,把《白毛女》唱碎三副冰面,同学戏称“人肉破冰机”。
1962年毕业大戏《小二黑结婚》选角现场,他顶替突发喉疾的李洗出演男主角,首次合作郭兰英便获周总理亲自接见。
1978年《窦娥冤》排练厅,柳石明为塑造窦天章形象暴瘦15斤。挚友李洗每天带着药膳探班,用针灸帮他调理声带。
这对相差7岁的知己,在特殊时期互相顶岗——李洗代他挨批斗时背诵《雷雨》台词保持艺术感知,他则冒雨送饭时偷藏《茶花女》乐谱。1981年郭兰英隐退晚宴,两人即兴对唱《刘海砍樵》,把离别唱成行业标杆,这段录像至今是中戏教材范例。
1985年《木鱼石的传说》录音棚,柳石明边吃降压药边录主题曲。作曲家吕远要求“带点评剧韵味”,他突发灵感加入河北梆子甩腔,仅两遍就完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赶场火车上接到央视邀约时,他正用保温杯给李洗母亲熬中药。这首歌后来被编入全国音乐教材,他却把版权收益全捐给失聪儿童基金会。
2009年协和医院病房,柳石明握着帕金森晚期的李洗妻子唱《牡丹亭》。替远在美国的李家兄弟尽孝十年,他练就单手喂饭、换尿布的绝活。
2017年自己抗癌期间,仍坚持指导李小龙排演《江姐》,把吗啡针剂藏在戏服里镇痛。追悼会上,李小龙展示他临终前签的公证遗嘱:全部房产赠予李家兄弟,收藏的戏曲手稿捐给国家大剧院。
从口吃少年到歌剧宗师,从舞台搭档到生死至交,柳石明用80年证明:艺术的真谛不在镁光灯下,而在人心深处。当李小龙在抖音用AI复原师徒对唱《洪湖赤卫队》时,那条“这不是合唱,是灵魂重逢”的弹幕,正是对这段旷世友情最生动的注解。